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文章基于关联理论对《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的歇后语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汉语歇后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现在才认识到要解悟《红楼梦》实在不易,我直到评批完这部书,对《红楼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书,对康、雍、乾时代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作者都有极为尖锐的抨击。但《红楼梦》又不是一部政治书,而是文学,是一部文学性、艺术性极高极强的长篇小说,其成就之高,可列于世界文学之冠。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部鸿篇巨著,可谓"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其中,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药用功能,经唐兴品茗代表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至今日位列"开门七件事"之序、尊为"国饮",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说的兴起又为茶文化之内涵及功能的延伸增添了新的一章。本文将着重对杨译与霍译两个《红楼梦》全译本中茶文化翻译与人物形象塑造之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各自策略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4.
霍克思英译的《红楼梦》(前八十回)艺术成就很高,引发了很多研究。范圣宇的英文新著《译者的风月宝鉴: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霍克思的〈石头记〉》旨在考察霍译艺术胜境的生成基础(译者的汉学素养与版本校勘)、具体表现(翻译中的音、形与风格、玩趣与想象以及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引用)和生成过程(基于翻译手稿等一手文献的翻译修改),挖掘霍译本身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作者在书中论及或躬行的很多理念与方法颇有启发价值,如翻译生成研究、以经译经的理念、翻译游戏观等。作者长期沉浸在霍译《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通过反复的译文细读以及对霍克思翻译手稿、翻译笔记等一手文献的通读,再加上校勘霍译《红楼梦》汉英对照版的经历,造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红楼梦》翻译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5.
裴钰 《社区》2009,(23):39-41
《红楼梦》不仅属于我们中国人.还是属于世界的。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Davis翻译了《红楼梦》第3回的片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英文节译本。《红楼梦》的国外传播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文化背景看《红楼梦》的翻译——以金陵判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对这部文学巨著的翻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以金陵判词的两种翻译——杨译和霍译为例,试图从历史文化背景这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成因,并提出自己对《红楼梦》翻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邦斯尔完成的《红楼梦》120回英文未刊本,是《红楼梦》英译史上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译者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肯定《红楼梦》的伟大艺术价值,在翻译中恪守“完整翻译”这一原则,力图尽可能完整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反常的忠实”这一翻译策略。不过,其“一字一译”的翻译方法,也影响译作的可读性。结合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对该译本作出客观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该译本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翻译文学的经典化与翻译文本自身的审美价值、意识形态、赞助商以及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本文从翻译文学的经典建构视角来研究《红楼梦》两个英语全译本的译者翻译策略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家尝试把这部旷世巨著译成英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部是杨宪益夫妇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David Hawkes与John Minford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笔者尝试用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比...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对比为例,论述了厚翻译是中国文学英译中的必然且必要的现象。同时厚翻译也有局限性,必须恰当地运用厚翻译策略再现源语文化,并照顾译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才能充分发挥厚翻译的优势,促进文学翻译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