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小雅》的《采薇》诗,末章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诗话家作为反衬的例子。例如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评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周振甫的《诗词例话》更具体地指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用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剧之一,在中国戏剧美学史上呈现独特奇妙的审美情趣:由梦中幻境、夤夜幽境、草店情境组合成朦胧幽渺的情境美;以超越死生、以"情"抗"理"、生死不渝为痴迷至情的个性美;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哀乐倍增为奇幻神异的技法美,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一、悲喜互衬 悲与喜相结合是文艺创作中一种表现事物的有效方法,它们互相对比、溶合、渗透、映衬、反映事物复杂的相互作用与因果关系、起到渲染气氛、强化性格、升华主题、增强艺术魅力的作用,获得一般描写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在日常的生活中常有这样情况:人们在极度高兴时,表现出来的却不是笑、而是哭;而在极度悲哀时,表现出来的却又不是哭,而是笑,这种乐极生悲、破涕为笑的现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反常的,但从内涵上来看,却又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事物在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马克思语)“自然界(精神与社会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列宁语)因此,在文艺创作的经验中有所谓“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静哭。”(柳宗元),“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船山)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四种主题模式——"浪萍风梗"式、"登高临远"式、"孤馆梦回"式、"临歧伤别"式,透视了其中的"佳人情结",归纳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此把握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规律及特色、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书法艺术     
古代书家有所谓“书者,心之迹也”的说法,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起到“发人意气”的作用。明代祝枝山说得更具体,认为“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斂,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  相似文献   

6.
考场原题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毕业在即,离情渐浓,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人的表情有喜、怒、哀、乐,变化很多。单单一个“笑”,就有微笑、大笑、苦笑、讥(jī)笑等很多种。让人物带有表情出现在句子中,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例如:1.拔河比赛开始了,运动员脸上的肌肉绷(bē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手里的小旗。2.妹妹真不听话,又在哇哇大哭了。3.小羊丢了,巴特伤心地哭了。4.电影《中国龙》太有趣了,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哈哈大笑。5.妈妈出差好几天了,我太想她了。晚上,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6.他被吓得脸色苍白。请你试着写喜:怒:哀:乐:把感觉写成句子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  相似文献   

8.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优良传统,是颇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诗学理论.情景,在抒情文学艺术中代表作品所蕴含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情,指作者的情感,它本属于主体,但作品中的情总是被客体化了的.我国古代文艺家所说的“景”的概念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景”指自然景物;广义的“景”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例如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评曹植的诗《来日当大难》时说的“于景得景易”,前一个“景”指景物,后一个“景”则指诗中所构成的形象.本文所谓情景的“景”指前者.景,本属于客体,但在作品中景总是被主体化了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主题学角度研读上古诗歌 ,通过同构比较打破了若干章句的原初语境 ,由此发现了《楚辞》中一些词语的新解 ,如“哀人生之长勤”的“长勤”是“常常短暂”之谓 ;“驾飞龙兮北征”的“北征”即“回转头来离开迎神的江渚”,“北”即“背”也 ;“哀州土之平乐兮 ,悲江介之遗风”中“哀”即“爱”,“平乐”即“骋乐”之意  相似文献   

10.
十七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王夫之哲学,从总体上观其特点,可说是沿着“即物穷理”①、“以理御心”②、“入德以凝道”③、“要变以知常”④的认识途径,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矛盾运动进行了“会其参伍,通其错综”⑤的辩证考察,形成所谓“极物理人事之变”⑥的辩证的自然史观和人类史观.同时,对这种辩证考察的认识运动本身,“事之来,心之  相似文献   

11.
(一) 爱与“憎”(恨)相对立,合成一对基本情感,属于“意向活动”,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时的根本态度。客观事物中能满足人的需要者,遇之则爱则喜,得之则欢则乐;客观事物中令人厌恶者,遇之则憎则恨,得之则怒则哀。“爱憎(恨)”与“喜怒”“哀乐”,两两成对,其中以“爱憎”一对为根本。“爱憎分明”对人生至关重要,人们常视之为“立身处世”的重大原则,它是心理学领域中急待探索的课题,本文拟对“爱感”中的几个问题作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哀郢》这首诗,王逸《章句》以为屈原遭怀王放逐后哀念故都而作。洪兴祖《补注》改怀王为顷襄王。放逐之说仍旧。朱熹《集注》倾向洪兴祖。这是第一种看法。王夫之《通释》从根本上否定逸注,认为屈原因顷襄迁陈而作此篇。这是第二种看法。谭介甫先生《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认为《哀郢》与“白起破郢”绝无关系,屈原所哀的是“庄蹻暴郢”。这是第三种看法。(其他看法,或从王逸说衍变,或从王夫之说派生。)以上分歧,远远超出个别词句解释的范围,关系到诗歌的主题,甚至牵涉到作者的立场和政治倾向。 用“迁陈”说解释《哀郢》,局部可通,说明全篇则有困难。“暴郢”说与原作圆凿方枘,格格不入。三说中惟“放逐”说最为正确。惜王逸等的注说过于简略,又存在一些缺点,不能使人完全信服。蒋骥《楚  相似文献   

13.
十七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王夫之哲学,从总体上观其特点,可说是沿着“即物穷理”①、“以理御心”②、“入德以凝道”③、“要变以知常”④的认识途径,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矛盾运动进行了“会其参伍,通其错综”⑤的辩证考察,形成所谓“极物理人事之变”⑥的辩证的自然史观和人类史观。同时,对这种辩证考察的认识运动本身,“事之来,心之往”⑦,怎样做到“始终同条,内外合德”⑧,也进行了某些辩证考察,形成其辩证的认识理  相似文献   

14.
论“情景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景合一"作为一美学命题,它的意思是说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和"景"结合的产物。"情景合一"作为一美学命题在明清时期已有颇多论述,王夫之的《斋诗话》论之颇多,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从人生境界上讨论了这一问题。"情景合一"实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密切关联。"情景合一"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天地造化之功,如庄子所说:"圣人者,原天地之大美。"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欲再现天地造化之功,必以"人"与"天"为一体而可能。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曾以“哀”与“乐”概括生命的本质,在他看来, “喜乐”的情感显露生命当有的样式, “悲哀”的情感则昭示生命需要转化的本质。据笔者考察,在《论语》中,孔子是通过“乐”与“哀”这两种情感理解和经验生命的本质。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提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既然中国哲学重生命,读者自然会追问其所关注的“生命”当如何理解。本文将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考察《论语》中孔子如何论及“哀”与“乐”,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回应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如何理解“生命”。最后,以孔子可能有的立场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人学”,任何题材、体裁的文艺作品都离不开写人。写人的性格、心理、感受、情绪等等。另外,还应该有一层意思,文学是人来创作的,是写人的,同时也是由人来欣赏的。所以,从辩证的角度看,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创作过程与欣赏过程互为存在的前提并相互作用。这是一种系统的观点。典型,是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但是,就典型来沦典型,则不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都往往陷入一种语义学的争论。“名不正则言不顺”,要想彻底澄清这一问题,则必须从概念本身入手,从根本上彻底揭开它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哀郢》是一首悲愤欲绝,令人一读三叹的诗篇。屈原为什么这样强烈地对郢都抒发哀思,古今学者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是为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沦陷而发;又有人别出新意,说怀王二十八年,庄(足乔)在郢都发动暴乱,九年后(顷襄王七年),屈原因“秦楚复和”触动情怀而写《哀郢》,以作“前事不忘”的回忆。我对这两说颇感怀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说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有两个重要方面:“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以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言。”(《文学小言》)这就说明了艺术创作是创作客体与创作主体相统一的过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但是“情”往往是通过“景”来表现的,这艺术之“情”并非抽象表达,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景”来体现。否则,也就不称其为艺术。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看,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在特定的条件下,受到某一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 :一是其选篇原则。王夫之将那些能体现爱国忠君思想 ,并具有楚辞风格的作品入选 ,目的是“广三楚之遗风” ;二是“以意为主”的作品论析 ,注重联系屈原的情感、经历 ,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阐释作品的思想内容 ,“达屈子之情于意言相属之际” ;三是“认理唯真” ,“脚踏实地” ,虽不刻意于文字训诂 ,但对字句的诠释颇有独到之处。诠释楚辞而不自觉地将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流露出来 ,这是“文字狱”盛行之时 ,王夫之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选择  相似文献   

20.
《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不是抒“喜、怒、哀、乐”之情中的一方面,而是熔“哀悼”“愤恨”“激励”之情于一炉。通览全篇,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上述“三情”时,并没有三分笔墨,而是以“哀悼”烈士之情定基调,作引线,泼墨于“愤恨”反动派之情上,归宿于“激励”革命者之情中。全文以作者的感情贯穿始终。感情的抒发,向横向展开,向纵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