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有一团乱麻,洋务派、所谓早期改良派、改良派麻,洋务派、所谓早期改良派、改良派(维新派)因“议院”问题纠结在一起,分不清、理不顺。原先认为,洋务派反对设“议院”,早期改良派主张设“议院”,维新派则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并把它付诸实践。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与同时代进步人士的比较,对宋育仁展开专题研究,肯定宋育仁为杰出的维新志士。一、对宋育仁生平作评述式介绍,分别从“时人眼中的宋育仁”和“宋育仁生平摘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二、阐析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经济思想及实践,主要论述其重商思想,要求整顿关税,主铸金币的主张,并与康梁等维新派人士及早期维新派的思想言行进行比较研究。三、分析了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指出出使伦敦的经历、甲午后深重的民族危机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他经济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维新时期,维新派继承并发展了早期维新人士及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思想,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报纸具有解蔽达聪、去塞求通以及变革政治的"耳目喉舌"等功能,因而创办报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思想和活动,过去研究中有一些不够准确或不够公正之处,其中包括:李鸿章拒绝赴粤问题,李福谈判及撤军期限问题,李鸿章拒绝援闽问题,李鸿章阻止“定远”、“镇远”来华问题,李鸿章与乘胜即收问题。本文依据有关史料,对这几件事情的经过和内情进行了如实的描述,并试图对李鸿章思想和活动的真实一面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期,我国出现以天赋人权论为基础的民权思想,维新运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权思想的内涵。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人士均认识到民权思想的薄弱和专制制度的重压是中国积弱之因,他们都批判封建主义和封建文化,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在议院制度与民主启蒙、平等文化与自由、批判“三纲”等问题上维新派人士则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问题,日渐为人们所注意,其中关于郭嵩焘的思想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就郭嵩焘思想评价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郭嵩焘思想评价及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关系的观点分歧对郭嵩焘思想的评价,在“文革”前没有展开讨论,一般认为他是洋务派的理论家。随着近几年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的出现,郭嵩焘思想又被重新提出。文章虽然不多,但探讨较为深入。有人认为郭嵩焘对外主张妥协,但对内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却是非常进步的。又有人认为他是忧国忧民、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他的思想水平已突破了洋务派思想的体系,他主张商民自  相似文献   

8.
丁宝桢并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领袖人物,但他的洋务思想、洋务实践与相对突出的现代化推动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相较,仍富有特色,卓有成效,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颇有功绩.  相似文献   

9.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19世纪70年代对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疏于防范,与负责对日事务的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有一定关系。李鸿章早在60年代就萌生了“联日”的思想。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极力主张与日本建交,以为如此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侵略中国,并幻想组织东方联合战线。日军侵台事件后,李鸿章“联日”思想一度动摇,但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开始把日本作为“战略假想敌”,而是继续对日本采取绥靖方针。后来甚至受日本愚弄,主张“联日防俄”。直到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才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购船置械,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0.
百年陈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人物陈炽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领域也渐趋宽广。但与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人物相比,学术界对陈炽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本文对陈炽的生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历史定位等方面作一回顾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评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维新派重在绍述,“以经论政”、“托古改制”是其最重要的手法,间有对儒学和孔子的批判,但不够急进;革命派重在批判,对孔子和儒学批判较维新派前进一大步,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批孔运动,并且在批判中仍有肯定和继承。  相似文献   

12.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进步的思想家.其思想之新、著述之丰,在早期维新派中堪称佼佼者.在鼓吹变法、倡导西学方面,他的功绩为人们称道不已.然而,在改革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方面,他的成就却很少被人们所提及.这一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掌管上海格致书院期间,为上海格致书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韬,江苏人,自幼饱读经书,具有深厚的儒学根底.21岁时,到上海英国传教士主持的墨海书馆,担任为传教士所译之书进行文字的“疏通”、润色和编辑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而遭清政府缉捕.他从上海逃至香港,作了香港英华书院院长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翻译助手.在港期间,他曾到欧洲一次.直到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他才返回上海.与西方人的接触,到欧洲的考察,使王韬眼界开阔,较多地了解了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赵桂兰 《中州学刊》2007,(5):172-174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工商业立国的经济思想。该思想起源于地主阶级经世派主张改革现行经济结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识,在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兴办工商企业的实践以及早期维新派宣扬商政观念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和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迄今未见有专文探讨。本文认为 ,1 889年秋李鸿章奉命勘查山东黄河 ,特聘“谙悉水学”的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为监工 ,卢法尔于次年拟定出《办河新法》 ,首次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提出了恢复黄土高原植被、保持水土以根治黄河水患的主张。李鸿章等也提出了山东《黄河大治办法》 ,其中吸取了卢法尔的许多治河思想 ,但却认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非克日所能程功”。早期的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虽然尚不成熟 ,但它在黄河治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虹  叶自成 《中州学刊》2003,(2):97-101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重臣 ,在对日外交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他最早主张与日本建交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 ,李鸿章的“联日”思想一度动摇。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 ,李鸿章开始对日本采取强硬的立场。中日甲午战争后 ,李鸿章无论在外交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惨败 ,他转而求助于“联俄拒日”。李鸿章的对日外交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外交思想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个活跃在近代国际舞台近四十年的弱国外交家,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无疑是相当复杂和十分丰富的,实非“投降”、“卖国”一类的贬词所能涵盖。在长期主持对外交涉事务过程中,李鸿章始终以1861年恭亲王奕沂等人奏准成为清政府对外关系最高原则“按照条约,不能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为指导,并广泛吸收和发展了曾国藩、郭嵩焘等人阐述的“诚信”、“循理”外交思想的合理因素,努力将传统的儒家“和戎”思想应用于近代对外事务,力图寻  相似文献   

17.
徐松荣著《维新派与近代报刊》一书,于1998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31万余字。诚如方志钦在该书序言中所指出的,“维新派在中文报刊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但“对他们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报刊思想,还未曾进行过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与著述。《维新...  相似文献   

18.
论梁启超的启蒙“三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中山有三民主义,梁启超也有“三民”主义.不过,前者经过孙中山本人和他的追随者的概括,已为世所公认;后者却未经梁启超本人和别人概括,故世人不知,而笼统以“改良主义”称之.以“改良主义”统称所有维新派人士的言行是否科学,本文暂且不论;而以此称呼梁启超的一切主张,起码显不出其个性,正如以革命民主主义称呼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必将失却孙文学说的特点一样,毫不足取.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中日甲午战争史论著中,不恰当地夸大了李鸿章的地位和作用。比如,有的说:“李鸿章是甲午战争中满清方面的主角,不论西太后、光绪帝对他支持或反对,都只能起着次要的作用。”其他类似的说法,有说李鸿章“掌握清朝政府军事外交大权”;也有说李鸿章掌握清朝“最大的实权”,“在中日战争中避战求和、造成败局的是他,签订《马关条约》的也是他”;又有说“李鸿章是战争的总指挥和中外交涉的负责人”,等等。我认为,这些说法不仅与史实不符,而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姚传德随着我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现代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卖国贼”、“刽子手”等,变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0。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国至今未能实现民办工业化、民主政治化—一这一近代化目标,导致对李鸿章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