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试论变文的消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有唐一代的变文讲唱蔚为大观。但自北宋后有关的记载少之又少且语焉不详。这是否就是说它在北宋就消亡了呢?研究中国俗文学并给变文定名的郑振锋先生是这样说的:“后来也因为僧侣们愈说愈野,离开宗教的劝诱目的太远,便招来一般士大夫乃至执政者们的妒视,到了宋代(真宗)变文的讲唱,便在一道禁令之下被根本的扑灭了。”①此说一出,几成定论,许多有关敦煌文学的论著都沿袭之。②但事实上,郑先生一未给出根据,二无具体论证,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重新检讨。一、变文消亡的时间在宋代较早提到俗讲变文的是张齐贤的《洛阳…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敦煌文学资料及其所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的讨论。首先对敦煌文学作品分类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传统分类的缺陷,明确了敦煌作品作为表演艺术之底本的本来性质,在否定传统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讲经文、变文、话本、词文、俗赋、论议、曲子辞、诗歌为体裁样式的敦煌文学的概念体系。其次,以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为背景,论述了敦煌文学各品种的文化渊源,认为唐代讲唱艺术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果实。最后,论述了敦煌文学资料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作者认为敦煌作品不仅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历来众口一辞、交相赞誉。但是,在有关变文研究的一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质疑并直陈浅见,以期得到指教。一、煞费推敲的“俗讲”多少年来,在“俗讲”这一名目上人们化费心血不少,然歧义甚众,误讹亦多。如: 1.“‘俗讲’则多佛经故事,加以演染而成。‘变文’即为‘俗讲’之话本,故其文中,多系事实。”(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叙》) 2.“到隋唐时代,封建帝王一再提倡佛教,寺院里的讲经更加盛行,并逐渐转向通俗化,出现了‘俗讲’这种形式。佛僧们……把佛理经义加以通俗的演绎,利用佛经散韵合体和民间的说唱形式进行演唱,这种俗讲的底本也是变文。”(张锡厚《敦煌文学》) 3.“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故事的一种‘俗讲’……”(《中国古  相似文献   

4.
伏俊琏 《学术研究》2022,(3):168-176+2
“敦煌文学”包括敦煌出土的5到11世纪以写本形式保存的文学作品、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敦煌文学为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变文、俗赋、白话诗、曲子词等新的文学品种,填补了文学史的某些空白。敦煌文学为解决文学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例如文学的起源和生成问题、宋词的源头问题等,都可以通过敦煌文学得以重新阐述。敦煌文学为早期中国文学的传播研究提供了新方式,尤其是文本的结集问题,可以更为真实地再现中古文学的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5.
最近获读我国台湾省学者邱镇京先生的《敦煌变文述治》一书(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七○年四月出版),深感其中有不少精辟独到之见,值得敦煌文学研究者借鉴。笔者尤感兴趣的是其中“变文著作时代之推测’一节。因为作为民间通俗文学的变文,当时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野曲,极受轻视和排斥,文献史书记述也很少,今天要研究变文的发展历史,就不能不多多依赖现存变文作品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考察。而要利用这些作品,又不能不首先明确它们的编写年代。如果我们能将现存的八十几种敦煌讲唱作品(也就是邱先生泛称的变文)编写年代,一一考订,技其时代先后列出个年表来,这不但有利于明白时势,而且对考察敦煌讲唱文学各个历史阶段发展衍变的轨迹,也有很大的帮助。因而这是敦煌讲唱文学研究中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7,(3):93-97
敦煌变文作为地方性民间文学的代表,体现出敦煌百姓的审美特性和思想倾向。和传统的中原文化相比,敦煌变文由于所处年代,地域和受众的区别,蕴含着独特的民族观。其流民意识,边域意识及民间意识都不同于前代后世的中原文化。其中差别体现出在国力强弱,地域内外和执笔者文学素养等不同观照角度下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7.
杨秀英 《殷都学刊》2002,(2):99-102
敦煌愿文作为敦煌俗文学作品之一 ,与变文一样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它保留了唐、五代时期的原始状况 ,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风貌。此文拟考察愿文中的复数表示法 ,试将其与宋代“们”的早期用例作一比较 ,并同元代白话碑中的用例相参证 ,考察复数词尾“们”(每 )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敦煌文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在中共甘肃省委亲切关怀下,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大力协助下,在省内外有关单位、有关同志热情支持下,我院于七月二十四日至八月五日,在兰州和敦煌两地召开了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全国各地从事敦煌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家、教师四十余人。他们当中,有年逾古稀、以编著《斯坦因劫经录》而蜚声学术界的郑州大学刘铭恕教授,有在敦煌石窟工作三十六年、对敦煌艺术有深刻研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段文杰研究员,有从四十年代就开始研究敦煌变文的山东大学关德栋教授,有在解放初期就从  相似文献   

9.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已有120余年的历史。敦煌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百年学术的兴衰,成为中国百年学术的缩影。敦煌文学的每次飞跃性发展,几乎都离不开敦煌文学文体研究的推动。从1909年蒋斧《沙州文录》到1929年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学》,再到1987年周绍良《敦煌文学刍议》,从早期敦煌佛曲到敦煌变文再到讲唱文学,“敦煌文学”的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和确立,从模糊到逐步清晰。在百余年发展中,敦煌文学研究中的争议与分歧,有些逐步达成共识。而走出“就敦煌而说敦煌”的狭小天地,用开放的眼光开展多学科合作等学术理念,也逐步成为当下敦煌学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敦煌变文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俗文学史在唐、宋之间的断裂。现代学者多从文学发展的表层形式方面去构筑敦煌变文与后代俗文学的桥梁,然而在这场长达几个世纪的宗教普及潮流中,那些讲坛上下的僧俗诸众所建立起的心理契合关系、文化氛围以及传播接受形态,无疑成为后代俗文学孕育发达的酵母和土壤,这是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重新审视敦煌变文这种特异文化现象,以求揭示它对宋后俗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1.
陈烁 《兰州学刊》2014,(1):49-56
历史故事是敦煌变文的重要题材来源,其中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变)》等,在历史事实和史籍记载的基础上,大量融合民间传说而形成自己的故事结构与情节。仔细考察上述敦煌讲史类变文故事的核心要素,可以发现其与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的密切关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仪式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古代成人仪式文化对敦煌变文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仪式文化在敦煌变文传播中的潜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许多正统文学都是由俗文学升格而来。”(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敦煌变文的发现,证明了唐传奇及宋元以后说唱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由来。但是,变文究竟“变”自何处,源于我国还是源于印度,仍然是悬而未决并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出土文献对中国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最直接也是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一个大批佚失的文学作品的重新发现 ,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情况和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甚至改变了我们对文学史的看法。在这方面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敦煌文学文本的发现。敦煌文学文本包括诗歌、变文、话本小说、俗赋等 ,不但加深了我们对唐宋文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学的认识 ,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分支———敦煌文学。此外 ,马王堆帛书中 ,与文学关系至为密切的《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乙本、《…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各地刊物上相继发表了一批补校《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的文稿,足见学术界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也是对于修订重版《变文集》的呼吁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笔者在完成拙稿《“亡空便额”校释质疑》(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3年第5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以下简称《零札》)和《敦煌变文校勘零拾》(《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以下简称《零拾》)之后,又有机会重新研读《变文集》和诸家校订著作,复得有关校勘的笔记若干则,爰作《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以供《变文集》修订的参考,并继续向海内外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为敦煌俗文学作品中最具分量及影响力者,同义复词则是古代汉语里一种特殊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对敦煌变文中的同义复词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价值:其一,能够促进敦煌变文的整理水平;其二,能够提高大型辞书的编纂质量;其三,能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丰富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在敦煌本《云谣集杂曲子》里,有一组词是歌唱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恋爱和婚配的,另外,在敦煌遗书的其他变文写本里,也读到一系列二八佳娘出嫁的资料。列宁曾说托尔斯泰是“俄围革命的镜子”,不言而喻,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我们从唐代敦煌文学作品里,去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应当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如果我们从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文学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的漫长进程。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敦煌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优异成果;在整个敦煌学研究中,敦煌文学研究也是处于诸多分支学科最前列的分支学科之一。然而,对敦煌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迄今仍是不够的。这种状况自然影响到对敦煌...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贰师泉赋》的作者及写本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贰师泉赋》的作者及写本年代问题●颜廷亮《贰师泉赋》见伯二四八八、伯二六二一、伯二七一二,是敦煌文学中的名篇之一。然而,大约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敦煌文学研究界对敦煌俗文学特别重视有关吧,敦煌文赋中除个别几篇见于现存古诗文集者如《西京赋》等外,其...  相似文献   

19.
王重民等六位先生整理校订的《敦煌变文集》,①迄今为止仍是研究敦煌变文的最好的校印本。该书出版以后,徐震堮、蒋礼鸿等多位先生先后加以补校辨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由于变文的校堪工作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留下来有待解决的问题仍属不少。笔者读《变文集》和诸家校订著作,在获益受教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应校而失校或  相似文献   

20.
敦煌残卷《双恩记》,是《大方便佛报恩经》的讲经文,现藏苏联东方研究所,编号为唐人卷子Φ—96号。早年被俄人鄂登堡劫去,一九六三年,莫斯科出版的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卷子汉文目录曾著录,一九七二年苏联学者把它整理并公诸于世。其后国外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成果惜均未见。我只于《扬州师院学报》(1980年第2、3期)上,见到任半塘先生的《“双恩记”变文简介》、王文才先生的《“双恩记”校记》和学报所附载的《变文残本录文》。其后又读到一九八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敦煌变文论文录》附录,由白化文,赵匡华二先生所校录的《佛报恩经讲经文》残文三卷,得以粗知梗概。既未见原卷或复印的胶卷,也未见专家们更多的研究成果,仅凭一鳞半爪,即思动手对《双恩记》的产生年代进行探索,当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但为了求教于敦煌学专家、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