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冀 《社会科学战线》2022,(2):136-145+282
法国学者夏尔·巴托《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在推广"美的艺术"这一概念中做出了独特贡献。巴托明确提出了"美的艺术"的划分,即"5(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2(演讲术和建筑)"。其中,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以愉悦为首要目标,并不追求实用,因而是最典型的"美的艺术"。巴托重新阐述了古已有之的摹仿论,并对各门主要艺术的特点详加分析,认为所有的"美的艺术"均能体现出"同一原理",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巴托系统论述了艺术创造问题、艺术欣赏问题和模仿原理在各门艺术中的体现,在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美的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在词汇、制度等层面对同时代人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显现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泽尔建构的当代美学新维度。显现美学将美学的重心转移到审美活动中的显现上,认为审美感知所关注的是审美对象同时以及暂时的出场方式、此时与此地的当下性。这种关注同时也是对人自身当下的关注。审美当下并不是一个可度量的最小时间,它是对时空在场的觉悟,在审美过程中,许多超出当下的事物也被当下化了。这意味着,审美活动所遭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可规定性。这种不可规定性是本质性的,源于各种显象之间由于交叉、重叠、互渗造成的空间上的多样性和时间上的暂时性。审美对象总是以自身的呈现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呈现某物,这就造成了审美对象本质上的不透明性,这也是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艺术作品总是通过自身当下的显现,让某物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3.
儒家美学思想对我国的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和”美学思想。“中和”美就是指结构和谐、内部诸因素发展适度的那样一种荚。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反映在审美与艺术上,则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风格的形成,如艺术形泉的温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宁静、隐秀,表现方式上讲究委婉与喻比,从而也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时期,在"美学大讨论"和苏式美学话语及其研究范式推动下,美学研究逐渐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制度化的学科编制和研究人才的培养。编写美学教科书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是当时美学学科体系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美学教科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在国际比较视野中评判其得失。  相似文献   

5.
季芳  周巧洪 《理论界》2008,(2):118-119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在其逻辑起点与框架内,实践发生论、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辩证法、价值观、发展观相互关联、相互蕴涵,构成一个具备聚力与张力的生动体系。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一书,对实践美学原理层面的整体思想内核与有机运行并未全面把握。仅从原理延伸于外的局部原则、技术层面的着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已被阐明的问题,作出了不恰当的结论,非常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以西方文明的演化为视角,分析了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三种形态。远古时期的人类处于诗性生存的状态,传统社会处于伦理的生存方式之下,而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是哲学的生存方式。启蒙理性主导的群体行动是哲学式生存的最重要特征,它使理论掌握群众不但可能,而且必要。但公共性要求警惕理论对群众的操纵,还原哲学生存方式的批判性格。  相似文献   

7.
张鋆  赵磊 《天府新论》2018,(2):8-14
经济学在考察现象世界与分析经济运行时,向来主张从事实出发。但是,如何理解“从事实出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着不同的认识。厘清两种不同认识,关键问题是如何认识“事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事实的认识,有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界定的事实,既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想象事实”,亦不同于经验主义的“直观事实”,又不同于新实证主义的“推理事实”,它是一个能动的社会历史过程。刻画“一个能动的社会历史过程”,即是以劳动实践为逻辑方法上的起点,采用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揭示这个历史过程的内部联系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8.
孙绍振在解读诸多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本身,如今也成了经典。谓予不信,建议认真读一读孙氏最新著作《演说经典之美》,有眼光的读者读后可能会大致以为此言不虚。当然我们必须清楚,即便是“演说”经典也是演说,除了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孙氏演说的精神风采之外,  相似文献   

9.
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从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出发,将西方的传统美学思想划分为三种方案:教诲式美学方案、浪漫式美学方案和古典式美学方案。他以此打破了西方美学史上常规的美学形态划分,对西方美学史做出创造性的重构。教诲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无法把握真理,真理外在于艺术,艺术服务于真理并制造真理效应。浪漫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比哲学更能把握真理,真理内在于艺术。古典式美学方案认为艺术与真理无关,艺术虽然不能把握真理,但也无意于表现真理。以巴迪欧《非美学手册》中的论述为基础,可以对中西传统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考察。  相似文献   

10.
王磊 《江淮论坛》2012,(5):84-89
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该学科的性质、内容构成、学科定位等的认识.而且还关系到该学科是否能成立的大问题。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回答,背后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预设前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的本体问题就像恒星世界中的一个缠绕难解的“双子”结构。当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已成为国内美学界最流行的观点,用“审美活动本体论”来转换“美的本体论”已成为国内各主流《美学》教材的通行做法。这样的观点恰恰是预设前提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在相应的美的本体观念作用下对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错误认读,也必然会遮蔽对美的本体阐释的多种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它倡导以人的价值为本位,这与市场经济的趋利属性之间必然存在张力。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种悖谬现象究竟应该归因为资本主义制度,还是商品经济本身?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最终指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人为本”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商品经济具有使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反向变化的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必须具备必要的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因为它提供了实现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共同增长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2.
唐国珺 《南方论刊》2014,(2):100-101,97
"好莱坞"是世界商业电影的代名词,相对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就明显具有艺术气质。经典好莱坞电影以高额的成本投入、新技术运用自成特色,引领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而法国"新浪潮"电影则努力保持着自己的美学特征,竭力将法国电影特色化,不断地拓宽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表现空间。本文将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文史哲》2007,1(2):5-15
关于鲁迅“向左转”问题,传统的鲁迅解释框架,无论是左翼论,还是启蒙论,皆遮蔽了诸多认知视野,同时也把鲁迅的一次历史选择,当作终极选择。实际上我们应当排除左翼论和启蒙观的二元对立,采取让鲁迅和“左翼”相互注释的方法,重新回到瞿秋白、王任叔、舒芜等提出的既有命题,认为“转变”和“不变”,在鲁迅那里以不同形态同时存在着,变化的是某些实体性思想,不变的是一种思想结构或主体性结构。鲁迅在触摸到欧洲精神的根底时,便开始把等级社会孕育的非“人”状态当作“罪”来感受。“罪”和“责”,使他在个人存在与民族和人类之间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中介。但鲁迅把“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时,却成功地规避了绝对主义逻辑陷阱。“自由”和“平等”的断裂是通过“罪”的意识和“赎罪”行为连接在一起的。而“罪”感和责任意识,又使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非政治”的政治性。鲁迅正是带着这种主体性结构和“非政治”的政治性走入“新的阵营里”的。这不足以改变原有的历史形态,但却“改变”着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4.
对话的艰难和交流的隔绝,已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从外在表现来看,《城堡》中的对话有两个特点,一是所占的篇幅相当可观,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实现了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颠覆。从小说的情节结构来讲,《城堡》中的对话使得小说的基本构架臃肿、繁琐,与传统小说中的对话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其复杂性和开放性,又使小说在内容上呈现出相互冲突、自我消解的特点。进而构成了贯穿小说全篇的悖谬的美学意境和无边界和无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黄文毓 《南方论刊》2007,(12):110-111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是在教研活动中我发现部分一线教师对"活动"的含义断章取义,认为新课标下的课堂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师问生答、热热闹闹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表动实不动。那么真正"动"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让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怎样让学生有"活"的思维?本文阐述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美学研究简单说来就是求得自觉和丰富自身,即在与作为“他者”的文化中的美学进行对话和了解的过程中完成并深化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而尝试进行超越性的自身建构。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本质在本体上就是“跨文化视域”,即不完全等同于“文化间性”,并不满足于发现文化“间”的关系,它还有追求文化间质素相会通并据此实现文化超越和传承性转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其斗争性表现为对立和替代关系,其同一性表现为继承和借鉴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科学地把握二者的同一性,是正确处理“两制”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苗曼 《理论界》2022,(12):1-6
“公平的正义”,作为足以与传统功利主义相抗衡的另一正义理念,无论是其据以导出的逻辑起点“公平”,还是其所创设的经典概念“无知之幕”,都可以在康德哲学的视域内探寻出清晰的理路——正义是一个无法封闭于现象界的概念;而“无知之幕”,作为现象与本体之间永恒的幕布,也不完全止于方法论的意义。“公平的正义”作为一种程序性正义,在特定的层面上意味着正义的更高阶。  相似文献   

19.
穆宝清 《江海学刊》2015,(2):195-200,239
在贡布里希看来,黑格尔的艺术史观是一种大写的艺术史观。西方艺术研究领域长期受其影响,助长了艺术研究中的体系崇拜,阻碍了人们对各种艺术现象和作品的具体理解,不仅从根本上阻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纳粹主义思潮的滥觞。贡布里希深受德国教化传统熏陶,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极度厌恶,因此他倡导从个人主义的角度,通过发现和解释艺术中的技艺及形式问题,取代大写的艺术,从而消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影响力和潜在危害。探讨贡布里希与黑格尔的艺术史观对目前学术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州年鉴社阳晓儒《对“规范”与“创新”关系的思考》一文,围 绕创新是硬道理,规范是硬要求,要承认规范与创新之间存在矛盾, 要相信规范与创新能够取得双赢,不创新或推迟创新不等于规范,在 规范中创新、以创新促规范等6个方面,论述了规范与创新之间的辩 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