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学科,诞生于西方人在异域经历中的"文化震撼",继而对异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和文化比较,在19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2.
鲍大可与费正清、斯卡拉宾诺三人,曾在一本80年代出版的中国学专家名录中被称为美国的 三大中国通”。很幸运,17年前,我差不多是同时与他们三人结识。1981年底我初访美国,就是应斯卡拉宾诺的邀请,去加州柏克来大学担任东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转过年来,我到哈佛大学访问,又去费正清家作客。费正清请我看他家二楼的一个房间,说“你的老师钱端升教授1947年到1948年在哈佛大学教书时,就住在我这间房子里。”后来,我到了华盛顿,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高级国际研究院会见了鲍大可。在此之前,他本来是布鲁金斯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伊斯兰教(Islam in China)世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区域化和民族化的统称。伊斯兰系阿拉伯语(ai-Islam)的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奉宇宙独一存在的最高主宰安拉(真主)及其意志,以求祈今世和后世的和平与安宁。此名则出自《古兰经》第三章19节、第五章3节。在中国历史上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唐宋时期)、回回家体例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元明清时期),近代简称回教。  相似文献   

4.
海外民族志: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路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民族志是世界人类学界的后来者的概念,也就是非西方的概念.中国人类学界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展有规模的境外田野作业的民族志研究,这既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一种新格局的反映,也是中国发展自己新生的表述世界的"写文化"能力的一种表现.借助于海外民族志在方法、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念以及各国的社会事实的基本资料上的积累,中国的整个社会科学将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许多民族地区,围绕糯的生产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事项构成了这些民族的"族性",成为区辩"他者"的重要标识。本文即以糯为视窗,从历史民族关系、糯的社会生命、糯的未来三个层面,对糯在一些民族社会文化中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展示。旨在说明,我们对民族社会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尤其是"物"的切入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却是勾连整个社会文化的纽带,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探索"物"内外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华教授的新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从对四类人类繁衍再现系统的比较研究出发,对亲属关系人类学中以生物事实为基础提出的几种主要论点进行辩驳,并且在此基础上尝试重新建立亲属制度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廓清了文化、民族、社会等概念,并且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区分。蔡华教授对人的三重性(生物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也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区分,阐明在人类学的视角下亲属关系的属性纯粹是文化的和社会的,进而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知识论命题。这些新命题质疑了西方的某些理性主义,而且从整体情形观之,这些新命题可能适用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本文从选题意蕴、主要内容、论证新意、理论运用特点等方面对该著作做尝试性的评读。  相似文献   

7.
六十多年前的《努尔人》还多少有点"侍女"的容颜,但是,以现在的"审美趣味"观之,其内在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努尔人》的主题是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政治制度,但是,其内容被分为了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两部分。对此,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明确地提到:"如果不把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考  相似文献   

8.
评墨磊宁的《立国之道: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琪 《民族研究》2012,(3):104-106
在东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民族识别的研究已积累了相当的成果。在现有的反思类著作中,一系列试图拆解现今民族分类框架的著作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大多以解构主义理论为背景,重新检视这场耗日弥久的国家工程对民族的认定所起到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业已被过  相似文献   

9.
10.
11.
石菲 《中国民族博览》2022,(17):148-151
绘画史的叙述结构体现了绘画史叙述者对史料的整理方式,近现代以来的绘画史家致力于改善传统画史注重史料的记载忽视史料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缺陷。傅抱石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下文简称《史纲》)开篇即言“注意整个的系统”,以实现绘画史系统性书写的目的。笔者以文化社会学视角从叙述分期及叙述线索两方面对《史纲》的叙述结构展开研究,发现傅抱石有意识地从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分析绘画史现象,将追求民主与自由、个性与解放的人文主义时代精神和影响绘画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相结合,对“南北宗论”做时代性阐释,开发这一画论在画史叙述中起到的结构性作用,形成了“朝野对峙”的叙述线索,并以文化与政治对绘画发展的影响进行叙述分期的叙述结构。  相似文献   

12.
13.
王伏平 《回族研究》2007,(1):115-118
《中国回教史》①一书,是已故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教育学家、著名回族伊斯兰教学者傅统先(1910—1985)先生于1937年撰写的一部与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齐名的民国时期(1911—1949)回族学者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回族史的代表性成果。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回教史》是商务印书馆组编的大型“中国文化史丛书”的一种,从此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史研究正式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系列,进入当时中国的学术殿堂[1](P7)。此后,台湾、日本多次印刷、再版此书,成为国外从事中国回族史及…  相似文献   

14.
以新的视角探索中国民族史的一个断面──评《宋辽金时期民族史》田卫疆由陈佳华、蔡家艺、莫俊卿和杨保隆诸先生撰写的《宋辽金时期民族史》一书新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承担的院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之一部分,这部新作...  相似文献   

15.
由武汉大学李荣建教授著的《阿拉伯的中国形象》一书,2010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厦门大学周宁教授主编的《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计9种)著作之一。全书以历史为经线,描述  相似文献   

16.
纳人是一个隐居于中国南部 (应为西南部———译者 )云南省永宁山区的部落民族。法国培养的中国人类学家蔡华以他们为主题 ,写出了一部颇具挑战性的新著。在纳人中 ,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词语中 ,都没有婚姻。在这里 ,有母亲 ,也有孩子 ,但是没有父亲。彼此相悦之人即可发生性关系 ,他们的关系是很随意的 ,并不结成更深的、长期的关系。男子通常是在出现冲动或有机会的时候 ,趁天黑秘密到女方家走访。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规律性。男女都可以先后或者同时拥有多个伴侣。一个人同时拥有的伴侣一般都有两三个 ,而一生中则可先后拥有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草地》八九至九三年间为研究对象,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本刊论文作者群的变化规律、在各单位类型的分布和地域分布、核心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舞剧《那个秋天里的女人——秋瑾》编创者以真实的历史人物秋瑾为创作素材,剧情选取秋瑾人生经历中具有鲜明象征性阶段,呈现了秋瑾为冲破封建社会束缚,外出留学归国以后寻求解放,振兴女学,提倡放足运动.编导站在秋瑾的女性主体视角来解读其忧国忧民、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舞剧以秋的意境来贯穿全剧,以鸟的精神暗示封建女性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薛小林 《中国民族》2023,(10):53-57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文化之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撑。夏商时代国家产生,文明肇兴,自此,“礼”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以及日常生活秩序的维系中,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经由礼治,中国社会才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圣人孔子就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寄寓在这个“礼”字当中。他向学生传“礼”,通过孔门后学著述、传承,最终形成了典籍《礼记》。“物格而后知至”“致广大而尽精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至今,许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都出自《礼记》。它们朗朗上口、意味隽永,是先贤思想智慧之大成,也让我们得以鉴古知今,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并领会我们民族的生活理想与精神特质。“礼,时为大”,这是华夏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凝聚力。让我们打开《礼记》,阅读这部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中华礼乐文明奥蕴的典籍,领略中华礼仪之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对杜氏著作做一简要评述并对回族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进行讨论。认为“回族研究”是对回族的“人”和“文化”的研究,是对“今天的人和文化”(现实社区)进行共时的研究,但也不应忽视对“昨天的人和文化”进行历时的分析。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外国学者对回族的人类学研究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先天性”问题──无论是参与观察中对回族文化的难以“进入”还是对回族的文化解读都“洋溢”着研究者本身的文化气息。在对杜氏的“社会身份”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成见”进行简单商榷的同时,笔者也隐约感觉到国内外回族学界似都有检讨自己的必要,即研究者自己的社会身份对他的研究有何影响?他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