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祝平 《理论界》2007,3(6):217-218
雪莱的诗学思想体现在他对诗的性质、功用和诗人的地位以及诗的语言等方面的看法上。在诗的创作发生论上。雪莱继承了柏拉图的“灵感”说,认为诗是不受心灵的主动能力支配的,诗的灵感来无影去无踪。雪莱认为“诗本来是一种摹仿的艺术”,诗之创造是依靠融会与再现。同时,诗又是“想象的表现”。诗的社会功能在于促人向善,陶冶情操,扩大胸襟,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超越宗教和魔法的世界来说,诗人就是牧师和先知;对于在没有法律限制情况下生活的未来社会来说,诗人就是未被承认的立法者,可首要的,他是解放者和探索者。雪莱认为语言是诗的工具和素材。诗是语言,尤其是韵律语言的特殊排列。声音和思想不但彼此之间有联系。而且和它们所表现的对象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因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大都经历过有意识冲决传统文化氛围,放眼世界的精神经历,这个精神经历或多或少或短暂或持久地影响和规范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创作道路的走向。纵观徐志摩的思想主张和创作道路,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证,尤其是对华兹华斯、济慈、拜伦、雪莱等为代表的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认证。他在被冠之以”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的同时,又几乎被公认为思想感情“浮”、“杂”的特点,比如,他的弃政从文的轻易之举,他的左右开弓的政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文学的多个代表人物都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他们从创作理念、创作形式和创作手法等多个方面继承了莎翁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一点在过去的文学评论中鲜有论及。文章从创作理念入手,从浪漫主义文学的想象力、自然观和无意识创造等方面来论证浪漫主义文学对莎士比亚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还浪漫主义以本来面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浪漫主义在文学史上撒下了火种,世世代代以来成了艺术上不灭的火焰,它与现实主义相彪炳,给人类艺术宝库增添了瑰丽的光彩。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积极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不包括那消极的、反动的浪漫主义的恶劣遗风。象一切事物的成长和发展一样,作为文学艺术基本创作方法之一的浪漫主义,它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雨果镌刻的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里程碑”的《〈克伦威尔〉序言》,早就给浪漫主义制定了宣言和纲领,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的著名论著中,也盛赞过浪漫主义文学是“最能给予近代人以愉快的文学”,然而它还是免不了遭到不少误解、非议和攻讦。在我国,几乎近半个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都是被否定的,直到一九五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剧坛,现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奔腾汹涌,而浪漫主义早已是“明日黄花”悄然枯萎,然而在远东的中国,尤其是在20年代那“葱茏”、“青春”期,浪漫主义戏剧思潮正强劲地冲击着千百万青年男女的心灵,并成为本时期中国戏剧创作的主要实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戏剧对世界浪漫主义戏剧发展的独特贡献。 开放自由的五四新风,又使20年代中国浪漫主义戏剧思潮独具特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的同步译介与相互渗透,它较少西方传统浪漫派那种单纯的浪漫美,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审美都具有新世纪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把浪漫主义带进文学领域,屈原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的古代神话,以及同时代的《庄子》散文,都已有了“荒唐”、“谲怪”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但是,作为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却是由屈原所开创的。不仅如此,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相对于古代神话和庄子散文来说,在表现对象和艺术处理上,又有着自己的新创造,体现了一种新精神。这具体表现在下述三方面: 第一、屈原创造性地让自己进入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古代神话和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便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艺术创作中,都还没有将自己作为浪漫主义的直接表现对象。它们所表现的,不外是古代传说中的英雄,或是虚无缥缈中的众神,或是拟人化了的飞禽走兽。作为这些神奇故事叙述者的作者本人没有、也不可能直接进入所构想的神奇境界中去,去窥测一下其间的奥秘,尝一尝神仙树上的禁果。 在庄子的散文中,其浪漫主义想象可说是荒诞、诡谲、瑰奇之至,反映出庄子的极大创造精神。其中少数片断,如“庄生梦蝶”、“庄子”与“骷髅”的“梦谈”等,作者自己还进入了某种神奇境界。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庄子在散文领域里作出的浪漫主义创造,实可与屈原在诗歌领域的巨  相似文献   

7.
浪漫主义芭蕾在芭蕾舞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少芭蕾舞史的专家把浪漫主义笆蕾阶段评价为芭蕾的“黄金时代”,认为浪漫主义芭蕾的艺术成就把古典芭蕾艺术推到了最高峰。从时间上讲,浪漫主义芭蕾形成发展于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已经远离今天了,但是它对芭蕾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刻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浪漫主义芭蕾的主要代表作品依然是世界各国芭蕾舞团演出的剧目,而享有崇高和不衰的声誉。这种的轻盈飘逸、热情奔放、充满幻想和朝气,技巧高超复杂为特征的浪漫主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诗学有一个复杂的发生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由充分肯定到完全否定再到部分肯定和部分否定,由对西欧和美国式的浪漫主义的模仿到经过日本和苏联式的政治变迁再到中国式的“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不是西方浪漫主义诗学的翻版,它具有现代中国自己的个性和特征。从总体上来看,西方浪漫主义诗学输入中国后,虽然失去了许多浪漫主义固有的“本质规定性”,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中国性”,我们之所以还承认它是“浪漫主义”,是因为它的基本倾向仍然保持在“主观”的范畴,它所糅进的“现实”因素更多的是带有“想象”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想象性的现实”正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篇:个人抒情小说与田园抒情小说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各国文学中的表现不一,但有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背景的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大致相近的特征。其一,是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其二,是对自然的新的审美态度。浪漫主义的这两大特征,都能够在中国新文学中找到它的对应者。中国二十年代浪漫风格的小说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流派:个人抒情小说与田园抒情小说。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发扬了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抒情传统。个人抒情小说又被称为自我小说、私人小说或身边小说等等。这些提法都不尽妥当,因为只是强调了这一流派的“自我”特征,而没能概括它作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即抒情性。我称它为“个人抒情小说”,是因为作为一个创作流派,它主要的特征在于抒情性,而且往往是借助于个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表述出来的。它  相似文献   

11.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我们仅从其表现手法看,就可见其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离骚》浪漫主义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既符合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在作品中有鲜明的表现。屈原创作《离骚》源于他的社会实践(即政治斗争和生活遭遇),源于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离骚》中,他揭露了楚国“规矩而改错”、“众皆竞进以贪婪兮”的腐败政治以及楚君…  相似文献   

12.
"天才"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口号之一,凝聚着浪漫主义诗学之精髓,对"天才"意识的体悟是理解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从莎夫茨伯利到康德,"天才"一词的意涵不断被丰富与充实,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体验思潮的萌动奠定了基础;区别于柏拉图诗学,"天才"标志着艺术创造力由"神力"向"人力"的转变,艺术家取代上帝主宰现代艺术发展路径;鉴于浪漫主义诗学内蕴的超验维度,"天才"化身为普罗米修斯式的斗士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其扮演的先知形象亦是深入人心。以上三个方面是梳理浪漫主义"天才"意识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荀子·正名》)在开始论述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确切涵义。英国谢泼莱主编的《世界文学术语辞典》认为:浪漫主义“这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术语,它被用来指面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文学变革的大量的复杂的倾向……这些倾向可以大致地按题材、态度和艺术手法这三个项目加以分类。”①用现在更常用的话来说,浪漫主义一词包含着题材、创作精神(即态度)和创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这种解释,也适用于现实主义。本文即想从创作精神和手法两个方面,通过分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特色,作一番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前期创造社是以浪漫主义相标榜的,它的理论旗帜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按照他们的理解,艺术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和模仿,艺术的出发点是精神的心灵的东西.这种从主观出发,摈弃客观,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产物,突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5.
张帆 《理论界》2008,(1):143-144
本文旨在探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在国内外思想,特别是卢梭的“自然权利理论”、法国的“女权宣言”、希佩尔的“男女平等”、洪堡的“两性同体”的催生和孕育下,生成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女性文学的创作观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浪漫主义英诗的美学特征提出翻译浪漫主义抒情诗的三大陷阱,并在措辞、意境再现与诗体形式三个层面上分析比较查良铮译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与其他译本的优劣得失,从而总结出翻译浪漫主义抒情诗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有关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风靡欧洲,波及世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及浪漫主义文学。在一些论著和高校教材中,有的把它分为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有的把它分为反动浪漫主义,进步浪漫主义。一言以蔽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及浪漫主义文学自身发展中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流派(或倾向)。但谈及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时,往往在区别思想之后,归纳出的却是它们共同的艺术特征。一方面是对立的两个流派(或倾向),一方面是共同的艺术特征,是很难令人理解的。  相似文献   

18.
刘军 《学术研究》2012,(12):32-36
马克思早期创作的诗歌在马克思思想演进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的诗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德国浪漫主义的继承和改造。马克思的浪漫主义诗歌在"反讽"修辞和"复归"情结等方面影响了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发展。马克思在接受浪漫主义影响的同时,又以扬弃的态度超越了浪漫主义,从而克服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人所共知,欧洲浪漫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十八、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但到底是在何种意义上资本主义决定了浪漫主义,我的看法正与传统理论相反。传统理论认为:浪漫主义是资产阶级从封建体制的桎梏中苏醒的标志,是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的思想表现。《辞海》云:“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学时期,郭沫若和闻一多虽同为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但两人的作品却存在诸多差异,尤其在抒情方式和诗体格式上更是“各唱各调”。对两人诗作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诗人的经历、学识及艺术个性与诗美观念确立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个案分析上可以勾勒出这个时期中国新诗的走向和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