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藉“知音”一词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鉴赏的一篇专论。《知音》篇对文学鉴赏作出的创造性的探索,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所不能诠解的,对于我们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诗文鉴赏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刘勰《文心雕龙》在评论历代作家的创作和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时,对知文之难有切实的体会;在《知音》篇中用大半的篇幅论述文学鉴赏之难,并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来分析原因,提出了文学鉴赏必备的素质和基础,说明文情难鉴,乃千古恒一。  相似文献   

2.
《知音》篇是刘勰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本来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意思,这里借用来指文学的鉴赏和批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系完备、论述详实,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知音》篇是刘勰在文学鉴赏方面的专著,他突破了历来重文本、重作家的传统批评方法,转而以读者研究为中心,集中探讨了文学鉴赏的态度、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知音》篇对知音鉴赏的难点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两个方面作出了说明 ,但文中对“知实难逢”论述得比较充分 ,而于“音实难知”则未加展开说明。这是因为这一问题涵盖着文学形象性特征的诸方面特点 ,而这些特点在《文心雕龙》相应的篇目里已经得到了揭示 ,故此作者在这里就没再详加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开头即喟然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古其一乎?”——这意思是说:要正确无误地鉴赏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是多么困难呵!鉴赏既难于深入微奥,契合作者的殷殷苦心,真正能正确鉴赏的行家也就自然难得碰到;要碰上能正确鉴赏的行家,一千年大概只有个把吧?刘勰是从音乐史上的一则著名典故立论来阐明他的鉴赏见解的.他的看法当然有些夸张.钟子期固然是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最高明的鉴赏者、知情人,但钟子期一亡,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知音的想法和作法却未免过于偏狭,而由此推导知音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被视为文艺批评鉴赏理论中的体验论的典范,故而对“知音”一词及其理论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古文论其它范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及文化思想。本文在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知音》篇的基础上,提出对“知音”一词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7.
历代文章优劣得失,后人评论往往不及当时人评论之确切。齐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论·知音》篇及相关篇目中提出的文学鉴赏理论,对于我们尽可能的接近作品原意、较为客观准确地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心雕龙》作为一部骈体文的典范之作,文辞精练,用典颇多,难点很多,在对《文心雕龙》中有关文学鉴赏的术语进行疏证阐释时,运用训诂文字的知识加以诠释,以期更加确切了解它们的内涵,使宏观的认识置于微观的研究,更好的挖掘刘勰文学鉴赏的理论价值和成就,并对我们研究和鉴赏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一个视角和范例。  相似文献   

8.
历代文章优劣得失,后人评论往往不及当时人评论之确切。齐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论.知音》篇及相关篇目中提出的文学鉴赏理论,对于我们尽可能的接近作品原意、较为客观准确地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心雕龙》作为一部骈体文的典范之作,文辞精练,用典颇多,难点很多,在对《文心雕龙》中有关文学鉴赏的术语进行疏证阐释时,运用训诂文字的知识加以诠释,以期更加确切了解它们的内涵,使宏观的认识置于微观的研究,更好的挖掘刘勰文学鉴赏的理论价值和成就,并对我们研究和鉴赏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一个视角和范例。  相似文献   

9.
“龙学”界目前对《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批评论,有的认为是鉴赏论,也有的认为既是批评论,又是鉴赏论。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种观点的辨析阐明刘勰的《知音》篇实际上是以融批评与鉴赏于一炉为显著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作为特定的论述对象的,故而《知音》篇的理论性质应该表述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论  相似文献   

10.
"命题"是古代文论的重要构成形式。《知音》篇作为《文心雕龙》关于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专论,刘勰在文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命题。这些命题从形式类型上看,主要有四种构成形式;从理论内涵上看,各有不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刘勰文学欣赏、批评论的基本内容;从价值意义上看,这些理论命题在今天仍然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勰“六观”论剖析顾农《文心雕龙·序志》云:“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可知这是一组专论①,其中《知音》一篇尤为重要,因为这里明确捉比了所谓“六观”,显然带有某种纲领的性质。可垦这个“六观”在《文心雕龙》全书中...  相似文献   

12.
刘勰论遣辞     
刘勰对于遣辞的一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切实有力”,使文章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是值得借鉴,值得批判继承的。 刘勰在他著的《文心雕龙》《章句》篇里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又在《知音》篇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从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勰深深地认识到遣辞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因此,他对于这一个问题,是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的。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涉及到许多重要文学审美范畴的论述,本文仅选择其中三对加以分析,借以把握刘勰庞大体系的内在线索和倾向。文学本质论:“道”与“文”《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是《原道》,它一般被人们看成是刘勰整个文论思想的理论基石;而他对文学本  相似文献   

14.
刘勰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文艺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刘勰一生著述颇丰,见之史书著录者有《文心雕龙》、《文集》、《刘子》以及众多的碑文,随着近现代《文心雕龙》学的勃兴,对刘勰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和拓展。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曾说过:“人知‘文刘’而不知‘哲学’久矣,虽有辨者,用力不足,难排众口”。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是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批评和接受理论,若以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视角进行观照,则“知 音”批评也是以读者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批评理论;但“知音”批评较之早期接受美学过分强调读者创造性解读的作用,更具辨证 眼光。它将文本看成是作者与读者超越时空对话的产物,在充分考虑到读者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又不忽略作者和文本。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序志篇》中,曾明确提出“益《文心》之作也,本乎道”。这说明该书是以一定的“道”为其所本。道是他写此书立论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它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刘勰把《原道》篇作为“文之枢纽”列为全书第一篇。因此了解其所原之道的内涵,对把握全书总观点至关重要。但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历来论者分歧很大,或认为“儒家之道”;或认为“佛家之道”;或认为“道家之道”。本文的中心内容,试就“道”的“倾斜性”,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众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17.
刘勰论宋齐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指出,他是因目击后代文风不良,企图予以矫正,因而写作《文心雕龙》一书,详论作文之法。《序志》云:“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他所指责的这种不良文风,主要是指宋齐文学而言。《文心雕龙》全书中对宋齐文风屡有评述,我们对刘勰在这方面的看法,如果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将有助于理解《文心雕龙》的写作宗旨和品评标准。刘勰在《时序》篇中评述宋齐文学道: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讨论文学批评问题的专篇。它论述的究竟是文学批评的什么问题,或者说,它论述的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很少有人深究。即使有一些看法,也是说法不一。比如,《知音》中提出:“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有人说,这是刘勰提出的六条文学批评标准(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如是说);有人认为这不是批评标准,因为它不是“评价和衡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9.
《知音》是《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专篇 ,作者在总结文学鉴赏规律 ,阐述文学批评原则 ,介绍文学审美方法的同时 ,特别强调见“异” ,即深识鉴奥 ,把握作家的独创精神 ,发掘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这对于进入读图时代的我们开展文学审美活动 ,克服现代社会的弊端 ,抵制贫乏与平庸 ,远离轻浮与虚无 ,完善自我 ,美化人生 ,重建人类文明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原道》篇主要阐述了刘勰对文学的基本看法。文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文心雕龙.原道》篇呈现的为人与自然立法、为社会立法两方面入手,管窥《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和谐"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