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文本给人留下了这样的一种印象:自由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一种价值,马克思的著作都是围绕自由展开的。哈灵顿和布伦克特等人甚至由此认为,自由是马克思追求的道德价值,马克思以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构想共产主义,但这一观点受到了伍德的有力质疑。通过辨析其中的理论得失,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要历史地、具体地辨析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第二,注意区分马克思自身持有的自由与马克思分析、批判的自由;第三,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要避免把阅读主体的感受不加辨析地赋予马克思;第四,进入马克思文本的一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的,而不是"以何"批判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自由作为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既是法律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法律发展的基本动因.马克思认为,法律确定了自由的限度并服从于自由,法律是自由的肯定存在,而法律的目的是保障自由,真正的法律才能实现自由.马克思关于自由与法律的思想是研究马克思学说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唐程 《社科纵横》2014,(6):116-119
秉承马克思"显微解剖学"的眼光,构筑"切磋琢磨"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哲学视阈。考察自由个性之生成须置其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以阐明之。从第一个社会阶段"人的依赖"的逃避个性到第二阶段"物的依赖"的个性符号再到第三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从体格之独立到人格之独立再到个性之独立,从感(官)性到理性再到个性,构成自由个性的三阶生成历史。  相似文献   

5.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自由个性"既不同于"个性自由",也不同于人的自由发展或人的全面发展,但它们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中,"个性自由"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人的自由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途径,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作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自由个性"应该被完整地理解为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而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明艳 《唐都学刊》2012,28(4):42-47
1840年柏林时代的马克思在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中"读到了从一切中分离、分割的近代原理(chōrismos)",开启了经由某种结合获取个人自由的奋争之旅。循绎着马克思的思想踪迹会发现,当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成为当代人类生存不可超越的一段宿命时,或许我们只有从青年马克思自由哲学所昭示的实践智慧——现实的单个人何以自由、在哪里追寻自由、依凭什么而自由、谁之自由中获取精神滋养,在当下全面物化中继承发展马克思的自由事业。  相似文献   

7.
李远杰 《江右论坛》2007,8(7):57-58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及其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存在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不断实现的过程中,伴随着这个进程的加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两种自由发展"的思想,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8.
在历时态视野中,法治的自由价值理论从古希腊到现代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期间经历了分裂与整合,在内在逻辑上包含三种价值观:一种是重视社会自由的集体主义式的法治价值观,从古希腊开创经近代卢梭、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继承与发展,到现今的共和主义;一种是重视个体自由的自由主义式的法治价值观,如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开创、哈耶克等发展了的自由主义的法治价值观;第三种是马克思开创的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相统一的全面和谐的法治价值观.实践证明,第三种价值观最终成为人类应对法治的危机与困境的共同追求.从中国法治发展的状况看,确立马克思式的以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相统一的全面和谐的法治观,对于寻找中国法治发展困境的症结所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琳琼 《社科纵横》2012,(5):125-126,133
古希腊时期,自由就意味着从事使人自足圆满目的在内的活动。中世纪以虚幻的形式打破了有限的圆满,人的自由表现为对上帝的服从。近代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人类生存的内在矛盾凸现。德国古典哲学以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作为克服自由与必然对立的最高形式,给马克思提供了启示。马克思始终将艺术活动视为自由的典范,对生产劳动和艺术内在关系的理解成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自由观展开的内在线索。为我们重新理解其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马洁 《唐都学刊》2008,24(5):77-80
自1643年约翰·弥尔顿提出"出版自由"后,出版自由在出版界就是极具争论的议题.根据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完全的出版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如何处理自由与禁制、自由范围、禁制的限度,决定了该国的出版是否能达到合理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为了避免陷入乌托邦,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是慎之又慎的,只是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鲜明对比的时候,才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共产主义下过什么精确的定义,也没有详细地描绘过这个社会的蓝图,但是他们曾经用这样一句名言来精练地概括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得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设想的价值核心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整体生存结构,从而把对人类自由解放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自由活动之典范的审美活动的考察,由此丰富发展了其哲学思想。具体而言,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审美主体能力和客体条件的破坏,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通过追问审美活动的社会现实基础即自由时间的充分运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由活动的对抗性,寻找到现实政治经济活动与审美自由活动的可通达性和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更好地理解美的理想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位,更好地立足现实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可能", 参见阿·古留家:<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5-126页.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实现".正是对现实自由的诉求,使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自由观,提出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对于解放进程的论证,逻辑地再现了马克思是如何在对私有财产制度和私有财产观念的超越过程中,完成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全面颠覆的.循着这个思路,或许我们能够开启另一扇化解现代性问题的哲学之门.  相似文献   

15.
林俊风 《探求》2004,42(5):24-27
康德和马克思分别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两大命题--"以人为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对康德和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彰显了马克思与康德相通的价值祈向和相别的理论旨趣,指出了马克思对康德的合理性继承与发展,并着重指出了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8,(10):1-4
自由是人类在价值观上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尽管许多政治背景不同的人都使用它,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和具体追求却大相径庭。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但是自由观不是普世的,而且在不同时代,追求具体自由的侧重点也不同。不能以主观评价自由的"高低",而应以"适用性"选择自由模式。我们今天,在生命自由、人权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政治自由、社会自由、生活自由都有具体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又依据当前中国实际和需要所形成的自由追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既是我国目前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引领的旗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还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标识。  相似文献   

17.
政治自由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是一条关键的主线,它将社会契约论、公意学说、人民主权、法治思想等有机地贯穿起来。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自然自由与现实的不自由之间、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威之间、个人权利和公意之间乃至主权的崇高性和不可代表性之间都存在矛盾,这是卢梭式的带有浓厚平等色彩的自由给人的整体印象。卢梭的政治自由思想对德国哲学、马克思以及现代英美政治哲学家们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然状态"学说是现代自然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以来对整个现代政治哲学就产生着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其基石。"自然状态"是相对于"社会状态"而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在社会状态之外,在没有法律约束情况下的一种状态,是人之本性的展示,因而,"自然状态"的具体内容将决定人类政治社会的建构。在现代自然法思想中,"自然状态"不仅将个体从封建等级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个体以自由之身,而且还强调了人之基本权利的根本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5,23(1):23-27
卢卡奇以劳动为本体,对社会存在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思考,确定了劳动的三个方面的本质性内涵。第一,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的劳动。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劳动目的论思想出发,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目的论与黑格尔的自然因果性观点,得出了选择性与过程性的劳动目的论思想。第二,作为社会实践模式的劳动。狭义的具体的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广义的其他实践活动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作为类自由模式的劳动。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劳动的合类性"与自由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婚姻是一种对性的管理制度.性权利是婚姻权利的上位概念,婚姻自由是性自由在婚姻制度下的要求与状态.长期以来,性自由的"污名效应"使权利的诉求不得伸展,同时也导致了对婚姻自由的片面理解.性自由权理论包含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统一,而婚姻自由中二者的对立成为性自由权与婚姻自由的主要冲突."婚姻自由"通常仅在消极自由的意义上被使用,与之相应的"婚姻不自由"揭示出积极自由缺位时消极自由所处的尴尬境地.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融合是后现代法学发展的趋势,性自由权与婚姻自由的调和主要通过降低婚姻的进退成本和增加婚姻的输送机制与替代机制两条途径来完成.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放宽离婚的条件与立法规制非婚同居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