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后遗症,在哲学教学中,应当要求师生同时做到“四多”,即“多思”、“多看”、“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哲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桂香”是指生长在印度的一种植物tagara的香气。“桂”是tagara的意译,它的学名叫做tabernaemontana coranaria,是一种属于夹竹桃科山辣椒属的植物,它的叶、皮、根均可入药,也可以制成香料。tagara逐字音译为“多伽罗”,也音译加(兼)意译为梵汉合璧词“多伽罗香”。“多伽罗香”也叫做“零凌(陵)香”。“多伽罗”又写作“多伽留”“多揭罗”“多伽楼”“多伽娄”。  相似文献   

3.
“三”能作“终”、“极”解,是同古代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三”言“多”时,往往可直接释为“多”或“多次”等,言“少”时,需随文释义;“三”反映了古人“三位一体”的思维逻辑;“三”与“参”在古文献中常互通互训;“三”在古文献中有时同《易》学和五行说搭界。  相似文献   

4.
清代民间“关戏”可概括为三个特点 :剧种多、剧目多、名家多。京剧诞生之后 ,在继承和借鉴花、雅二部“关戏”的基础上 ,对于“剧目多、名家多”的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将“关戏”在演出中推向了高潮。“关戏”作为关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演形式 ,跨越着时空和地域 ,继续在红氍毹上表现着它的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概念因众口难调而失于空泛,“多文化”概念则更为执中,承认多文化“共在”时的某种失序。在人人皆为多文化交流“结点”的时代,不同文化共在的“结构场”复杂而又多变,贯穿其间的则是人性特点,如佛教所言乃“贪瞋痴慢疑”,儒家将其理想状态称为“仁义礼智信”。人性的特点使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变得异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岂有此理”、“多”是汉语的常用词 ,《金瓶梅》对此使用也很频繁 ,但除常见用法外 ,还有特殊情况。“岂有此理 (礼 )”更多的是在礼貌场合表示谦逊、推让的客套用语。“多”时常作表全部的范围副词 ,和“都”相同。笔者拿同时代稍晚的“二拍”作比较 ,认为这与方音有关 ,而前人对“多”的解释未注意这一点 ;“多”的使用也透露了《金瓶梅》版本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对上博简否定副词“弗”的考察表明:“弗”字句的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动宾结构做谓语可能是古语的留存;“弗”的主语多为在上者;“弗”在复合句中多处于后续句中,“弗”与“不”的连用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1982年7月,我在《争鸣》第8期发表了《“一分为三”新议》,在承认“一分为二”的前提下,提出“一分为三”的命题,用“一分为三”对“一分为二”进行补充,由于“三”是“多”的起点和代表,所以就不去讲“一分为多”了。其中在论述“一分为三”的普遍性时,也说到形  相似文献   

9.
近来,谈论培养阅读能力的文章少了,偶有谈者,多是关于课外阅读方面的内容。其实,人们常说的提高语文能力靠“多读多写”几字,就中,“多读”当是“多写”的基础;而“多读”,也并非主要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我看来,如果能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上多下些功夫,则既不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也同样可以很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说探析王佃启唐殷在《河岳英灵集》中,独以“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来标举高适诗歌的艺术风格,诗评家皆以为所见极是。“胸臆语”与“气骨”“文理情用,相为内外”,“气骨”自“胸臆语”而出,“胸臆语”由“气骨”而成。诸家文章多有谈及适诗“...  相似文献   

11.
袁玉锁 《新天地》2011,(5):56-56
新课程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的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是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既尊重文艺自身发展规律,又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他提出的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进行文艺批评的标准,比“社会学”和“形而上学”标准要全面得多,也比流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标准要具体得多,比“真、善、美统一”的标准要明确得多,比“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要科学得多,比“三融合”的标准要现实得多,比否定文艺批评应有标准的观点要求实得多;它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终将在世界文艺批评百花园中呈现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宋代传奇小说文体与唐传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特征:“多教训”、“论次多实”、“理学化”。形成这种审美特征的原因,在于宋初“敦重文学”、“崇道抑文”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以微文化生态为切入点,通过对北京市十所高校1980名学生的调查,着重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探索在微文化生态下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调查发现,在微文化生态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呈现出“五多五少”的特点,即娱乐多、思考少,浏览多、发声少,理性多、偏激少,认同多、参与少,传统方式多、新媒体使用少.针对“五多五少”的特点,提示思想政治工作者注意“五个转变”,即从“小情怀”向“大格局”转变,从“低头党”向“发言人”转变,从“有声处受教育”向“无声处受启发”转变,从“真学真懂”向“真信笃行”转变,从“新老办法相结合”向“全环境育人”转变.  相似文献   

15.
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员,在汉文史书上早有记载。最早记载有关柯尔克孜族的资料是我国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柯尔克孜在《史记》中称为“鬲昆”,在《汉书》中称作“坚昆”,在《旧唐书》中称作“(?)戛斯”,在元、明的史书上多称作“吉里吉斯”或“乞儿吉速惕”,在清代的史书中多写作“布鲁特”。  相似文献   

16.
在反思与总结宋明儒学时,王船山对本体问题非常关注,且提出“太虚”“天”“太和”“道”多个本体概念。然而,本体只能有一个,那么,到底何为其真正本体呢?实际上,王船山乃以“太极”为真正本体,并从“太虚”“天”“太和”“道”多个角度进行疏解,进而对“太极无端”性质进行辨析。总的讲,他关于“太虚”“天”“太和”“道”之言说多为对张载思想的继承,而关于“太极”本体之言说不仅是对《易传》《太极图说》的继承,也是对《易传》尤其是《太极图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角”,能顶人;“刺”,可扎人。国民党特务分子张春桥深知其用。因此,他对“角”与“刺”特别癖爱——不仅从小就在自己头上栽种了不少“角”,在自己身上培育了很多“刺”,而且奢望普天之下多“角”多“刺”的三教九流者都麋集在他的周围,形成一个“角”与“刺”的反革命集团,有朝一日,一咕脑儿向无产阶级专政顶去,朝革命领导干部扎去,从而实现其宰相位登,总理权握,“帮”卷天下的黄梁美梦。如若不信,有他“要把那些‘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干部送到中央,闹得他个天翻地覆”的“高论”为证。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在线社交网络中,舆论大V与普通用户影响力差异日趋明显。以共同受到舆论大V影响的普通用户的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从“舆论领袖—普通用户”的“一对多”信息传播模式入手,在宏观层面分析用户行为随时间的变化,在微观层面引入社团发现算法探寻用户间的交互特征。实证方面,选取两个案例、六个试验样本进行试验,发现在“一对多”影响下的普通用户之间存在“多对多”用户交互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多对多”模式交互周期较短,同时发现帕累托法则适用于交互形成的社团。  相似文献   

19.
论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分为三”是对“一分为多”的科学定性和分类,是“一分为多”的一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