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代赋汇》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赋文学总集 ,也是汉赋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辑录汉赋多达 5 5家 ,计 1 92篇 (含建安赋 ) ,超过清以前所有的赋文学总集。编者将这 1 92篇赋作分为 32类进行编录 ,既展示了汉赋文学题材的多样性 ,又便于后人的仿作和研究。其分类思想多源于《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书 ,而又根据赋文学创作的实际进行了一些归并、拆分和调整。尽管《历代赋汇》在辑录汉赋时尚有漏收、误收、重收、不标出处等缺点 ,但它仍堪称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与分类史上的殿军之作 ,至今仍无一部书可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
2 0 0 0多年来的汉赋研究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 :两汉是汉赋研究的奠基期。这时期的汉赋研究虽然零碎 ,不成系统 ,但涉及面很广 ,内容很丰富。其中尤以颂美讽谏说最为突出 ,体现出汉人经世致用的汉赋观和文学观。魏晋南北朝是汉赋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涌现出许多评赋、集赋、注赋的著作 ,凸现出《文选》与《文心雕龙》两座并峙的高峰。这时期的学者对汉赋的艺术美有了肯定性的认识和评价。唐宋元是汉赋研究的延续期 ,赋论观点无太大进展 ,但也出现了李善《文选注》与祝尧《古赋辨体》两部影响深远的力作。明清及近代是汉赋研究的总结期 (第二个高潮 ) ,汉赋的整理分类与评析论述都代表了古代汉赋研究的最高水平。现当代是汉赋研究的转型与鼎盛时期。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出现了新思想、新方法、新气象 ,但直到八九十年代才真正走上科学的道路 ,涌现出大批深入、细致、系统的汉赋研究专著。总之 ,每一时期的汉赋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而人们的汉赋观也在历史的推进中渐趋完善和系统。  相似文献   

3.
龚克昌是我国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是解放后大陆最早从事赋学研究、最早出版赋学专著、唯一招收赋学博士后的学者。其《汉赋研究》批驳了千百年来对汉赋的种种非难,恢复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汉赋评注》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篇章是第一次注解  相似文献   

4.
刘邦的《大风歌》与刘彻的《西极天马歌》给汉赋的发展定下了"宣汉"的基调:这就是关注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宣扬它的雄奇阔大。在汉代统治者的积极引导下,汉代的文学主流——汉赋就成了"宣汉"的载体,有了自觉为政治服务的成分,具备了大一统专制下的文学色彩。汉赋的"宣汉"不完全等同于"润色鸿业",汉代赋家以"宣汉"精神构建社会新文化的意识反映出一种深远的政治视野与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文选》五臣注对汉赋的注释包括作家小传、题解、释音、释义、解释创作手法和文旨等方面,并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汉赋进行解读。《文选》五臣注对汉赋的注释以及研究有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汉赋用《诗》以词章解读经义,内涵修辞、讽喻、引述、经传四方面,彰显了一代文学之赋的时代特征与用《诗》的文学传统。汉赋用《诗》以文引言,通过直引、论诗、乐歌、取义、取辞诸方法,表现出修辞艺术由言词向文本转化的趋势;汉赋于《诗》兼取三诗,而以《风》、《雅》为主,体现其偏重言情、陈义而略于述德的讽喻功能;汉赋引《诗》由断章取义到取辞见义的转变、对文学意境空间的重构,也使文章的意义得以增强;汉赋用《诗》有着以传解经的意义,内涵赋词与《诗》义的互文性,决定了汉赋对《诗》的摹写特征。汉赋首次以文学文本形式用《诗》,其引诗、解诗、化诗的文学化表现,以及常见的公式套语与举一例百之法,既隐含了赋体中经义与词章的矛盾,又为《诗》进入后世文学创作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汉赋中涉及梦或者描写梦境的赋作主要有《梦赋》《悼李夫人赋》《长门赋》《幽通赋》《思玄赋》《髑髅赋》《检逸赋》(残)七篇。汉赋中的梦境书写方式主要有三种:借梦设喻、以虚写实、结构文本。以梦入赋,用梦幻手法进行创作,是汉赋在写实和夸饰之外的又一路径,对于汉赋的主题构思有着重要的作用。汉赋中的梦境书写与梦幻主义在深化赋作主题、扩大赋的表现空间、丰富赋的美学意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踪凡 《学术论坛》2007,(1):150-153
王观国《学林》对汉赋的艺术结构、修辞手法、名物、异文、用字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引证之丰富,观点之独到,思维之缜密,语言之精炼,皆令人叹服。《学林》最能代表宋代学者研究汉赋的特点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赋是汉代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但汉赋在中国却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尤其在1949年至70年代,几乎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龚克昌教授是最早真正对汉赋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的学者之一,《汉赋讲稿》就是他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期间的讲稿。《汉赋讲稿》既有对汉赋在总体上的全部评价,又有对汉代具体赋家及赋作的独到见解。尽管《汉赋讲稿》只是龚克昌汉赋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开创精神和“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对赋及汉朝文明坦然自若的热诚”  相似文献   

10.
"丽"是汉赋最典型的文体特征,是给赋体定性的重要因素.汉赋作家对汉赋之"丽"的坚守表明他们在对待文学语言上出现了非功利性的审美态度,昭示看两汉走向自觉的文体意识,标志着文学开始以语言形式来定义自身.汉赋作家对"丽"的刻意体认和追求,在创作实践中有效地促进了赋体的兴盛和汉赋美学风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踪凡 《阴山学刊》2006,19(3):19-26
龚克昌先生对汉赋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推翻了两千年来人们强加给汉赋的种种鄙薄之词,为新时期的汉赋研究揭开了序幕;(二)深入探讨汉赋的思想价值及艺术贡献,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三)系统研究汉赋作家作品,梳理汉赋发展的历史流程;(四)校注、评析所有汉赋,为学术界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五)培养汉赋研究的有生力量,使赋学研究组织化、规范化、世界化,为新世纪的辞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汉赋的发展与儒学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西汉初期,儒学尚未兴盛,反映在汉赋上则是百家思想并存。自武帝始,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对汉赋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是:儒家批评君主过失的传统及诗教的“谲谏”原则,促成了汉大赋的“讽谏”功能;儒家向往古代圣贤及《诗经》中的“颂”,促成了汉大赋的“颂扬”功能;而东汉时期儒学与谶纬合流,又使汉大赋的颂扬功能更集中于对礼节仪式的发挥;儒学对汉代抒情赋中的“贤人失志之赋”与“纪行之赋”也有重大影响,使其表现出以儒家思想为本的特征。东汉末期,随着儒学的逐渐衰颓,汉赋的题材也突破大赋的京都校猎与抒情赋的言志纪行而逐渐趋于世俗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从《诗经》到汉赋,琴的文化象征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汉代,琴被列为"八音之首",汉赋中出现了很多有关琴的描述,并形成了风雅、知音、隐逸和仙道四种典型的琴意象。以琴为载体的以自由为人文追求和价值取向的田园文化在汉代初步形成,并为琴注入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赋作为一代文学 ,受到《诗经》、《楚辞》所奠定的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 ;虽然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意识对其多有压制 ,但汉赋仍不乏对情爱的表现 ;特别是汉代末期 ,它突破传统的观念 ,而具有人性解放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雪棠 《中州学刊》2000,(1):102-106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昭示出原始与文明、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与交融。《周易》和《诗经》中保留的原始文化因子,表现为狩猎前的占问或祈祷以及射猎时的尚左习俗;文明社会的理性精神表现为戒备谨慎的狩猎心态及狩猎的礼仪性,制度化。汉赋表现出原始与文明的协调与碰撞。崇尚射技,赞美猎人的勇武,以狩猎为娱乐,是游牧文化特点;政治功利性,深刻的忧患意识,及不因狩猎而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为农业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许结 《江海学刊》2022,(1):221-232
汉赋创作不仅有“铺采摛文”的词章价值,更有“体物写志”的思想意义,其中“建德”观的形成尤为重要。汉赋建德的根源在建汉统,又因汉统继周统,所以赋家追奉“周德”以构建“汉德”,并在思想上取效《诗》《书》经义,特别是以扬雄《长杨赋》为代表的创作对周代文本的拟效,改变了汉初司马相如的创作形态而构成新模式,并对东汉班、张京都大赋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诗》《书》入赋及“扬·班模式”的成型,又与缘饰儒术与师保制度相关,喻示了一代赋学观的变迁。唐宋以后围绕“无逸图”“豳风图”而创制的《无逸图赋》《豳风图赋》以及其并合呈现,不仅彰显了汉赋德教观的历史传统,而且形成《诗》《书》呈像于赋体的经典化,表现了赋体致用的主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阮忠 《学术研究》2000,(4):118-124
本文对20世纪汉赋研究的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基本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预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此作为20世纪汉赋研究的总结,并期望引起人们在迈入21世纪后对汉赋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从汉赋看汉代的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关于手工业的相关史料匮乏,今人多依据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研究汉代手工业。其实汉赋,尤其是咏物赋中包含了大量的汉代手工业的信息,完全可以作为研究汉代手工业的补充材料。本文析选出汉赋中关于汉代手工业的资料,从矿冶、纺织、日用品三个方面全面再现汉代手工业繁荣的盛况。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刘熙载《艺概·赋概》云:“骚为赋之祖。”他们都看到了汉赋之艺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辞特别是《离骚》的影响。后代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多以《离骚》为例进行分析,对《天问》一篇则涉及不多,而实际上《天问》中的某些特征亦鲜明地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一、“赋家之心”作为赋诗意义上的“赋”,最早当见于《国语》,“赋”本有诵诗之意,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赋”…  相似文献   

20.
昝风华 《兰州学刊》2008,(9):167-170
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是汉赋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汉赋喜用铺陈夸张手法、风格闳富奇丽等艺术特点的形成与汉人喜爱奇谈虚语的风气、汉代的神仙信仰、汉人追求完整繁富的审美风尚以及其他种种多姿多彩的风俗事象都有一定关联;汉代文人赋对本时期民间文学有较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