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形成时间长,沿线范围广。10—13世纪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明交流和互鉴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移民是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权之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域和中亚等地区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推动了中原、西域、中亚地区的技术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民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彰显了移民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移民在带来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交流的同时,也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东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指出古丝绸之路带给后人的重要启示,一方面表明了人类不同文明是可以和睦相处的,文明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另一方面,说明各国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是可以实现的。新丝绸之路与和谐世界使人类能够登高远望,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结合起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理念和规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和力量源泉。中亚地区应遵循这一规则,避免恶性竞争和地区局势混乱,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放异彩,造福欧亚各国人民。  相似文献   

3.
耶律大石西迁和建立西辽帝国的过程,也是对传统的丝绸之路重新开拓和恢复的过程。西辽帝国在中亚和西域的经略,不仅实现了中亚、西域地区契丹治下的文明与和平,而且进一步开拓和恢复了自唐末五代以来趋于停滞和萧条的丝绸之路。西辽帝国在内陆亚洲和中亚的统治,对中亚、西域等丝路区域的地缘政治和民族、宗教格局的变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蒙元帝国时代欧亚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耶律楚材是13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出仕金朝。燕京征召后,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西游录》记载和描述草原丝绸之路走向、沿途人文景观、主要城镇和驿站、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故事,包括中亚自然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等。草原丝路有多条走向。耶律楚材经历的前段由燕京至哈剌和林,出居庸关、经云中、武川、越阴山大漠;后段由哈剌和林至中亚,翻越阿尔泰山、过额尔齐斯河、穿越天山,经伊犁河流域进入中亚。《西游录》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珍贵史料,承载着草原丝路文化的重要遗产。《湛然居士文集》,收录了耶律楚材西征中亚期间的大量诗文,与《西游录》所记为互补,内容更为丰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西游录》和《湛然居士文集》所载内容,将成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具有鲜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7年11月5-7日,由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策研究所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所承办,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协办的"新丝绸之路与和谐世界"首届欧亚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安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6.
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路网络中的四大交通干线,是沟通中国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中亚与西方的交通大道,经历了兴衰和再复兴的过程。本文选择了法国的几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外交官和传教士对草原丝路的考察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7.
2007年11月5-7日,由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策研究所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所承办,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协办的“新丝绸之路与和谐世界”首届欧亚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安成功举行。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共襄盛举,围绕新丝绸之路与和谐世界展开了深入的建设性的讨论,以共同构筑谋求区域理解、合作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国际亚欧研究重要网络和平台,增进中国与欧亚国家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欧亚大陆和…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5—7日,由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策研究所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所承办,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协办的“新丝绸之路与和谐世界”首届欧亚国标学术论坛在西安成功举行。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共襄盛举,围绕新丝绸之路与和谐世界展开了深入的建设性的讨论,以共同构筑谋求区域理解、  相似文献   

9.
论11世纪初期欧亚草原上的迁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海至阿尔泰山之间的欧亚草原在10世纪末期被突厥语诸部落联盟占据着,从东向西,分别有基马克人、库蛮-钦察人、古思人、佩切涅格人。11世纪初期,在欧亚草原上发生了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改变了欧亚草原上的格局。到13世纪蒙古人西征时,中亚草原西部和东部都由钦察人占据着。这次迁徙运动还使锡尔河草原上的古恩人进入了南部定居地区,其中,塞尔柱人在西亚建立了大帝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法的西渐与伊朗细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之前,我国业已经由中亚和欧亚草原各部族同西方有了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开辟之后,横亘亚州大陆的商路畅通,自公元前二世纪末至公元十六、七世纪,若干世纪中无论西亚、中亚、中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有若何变动,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人民友好往来迄未中断.各国使者、商人和佛教、祆教、摩尼教僧众的东西往还,不断扩大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工艺美术方面,能工巧匠的流寓,更是直接起着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自汉魏以至隋唐,伊朗的金属细工和雕刻,装饰纹样,对中国有极其广泛的影响;中国的织造和造纸乃至绘画艺术则逐步西渐,特别是在十三世纪后期和十四世  相似文献   

11.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其路线辐射地区正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散生息的核心地区。自先秦时代到蒙元时期,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鹘等民族政权相继控制并参与到这条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学界对这些政权与草原丝路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道教文化在古丝绸之路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从秦汉至明清时期,这条道路成为道教文化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亚传播的重要路线。西南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古老的道教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道教文化传播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有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在古代道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二年十月,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广达副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主要内容有:近年来中亚研究的情况和文献介绍;中亚历史地理;西突厥历史;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概况等,内容十分丰富。应本刊之约,张广达副教授对讲稿加以整理,从本期起将陆续在本刊发表《中亚历史地理——出土文书与穆斯林地理著作对于研究中亚历史地理的意义》、《中世纪中亚的民族分布》、《从乌古斯叶护到中亚三汗国》、《历史上的欧亚陆地交通路线》。  相似文献   

14.
突厥人和蒙古人曾经对世界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两相比较 ,可以看出 ,蒙古人的扩张把古代游牧民族的武力征伐推到了顶峰 ,使得文明社会经受了最后一次 ,也是最激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 ,其规模远远超过了突厥人 ,在世界历史上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突厥人的文化影响则较为深远 ,他们在游牧民族中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层次较高的、独特的、持久的文化 ,并在以后的历史中一直用自己的文化影响着从小亚细亚到中亚到蒙古高原这一广阔地域的其它民族  相似文献   

15.
南方塞姆文明和北方印欧文明五千年的冲突与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世界史,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可分为三大文明区:东方中华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发展状态,北方欧洲文明和南方西亚北非塞姆文明长期处于冲突和交融的状态.以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为起源的南方塞姆语文明起源早于北方印欧语文明,后者在前者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并征服了塞姆文明区.塞姆文明在中世纪以伊斯兰文明形式再度崛起,战胜了希腊罗马文明,并形成了阿拉伯和土耳其两个帝国.近现代欧洲文明又一次后来居上,为了争夺霸权发动了世界大战.伊斯兰文明各国在推翻欧洲殖民统治、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特别是中亚五国独立以来,中亚地区日益成为大国及各种政治势力博弈的场所。去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的中亚,地缘政治上的博弈之动向,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一、地缘政治主题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受限于地理、人口诸因素,本身并不能成为地缘政治的中心。它为各大文明的交汇之地,同时也是各大文明的边缘地带,只是最近的一二百年方成为地缘政治角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陆上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经地,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地,历来是各种势力激烈博弈的所在地。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中亚的邻国,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和国际利益,这为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概述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由来和新"丝绸之路"的路线,论述中亚各国在构筑新"丝绸之路"方面的进展,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际力量在中亚新"丝绸之路"外交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新"丝绸之路"改善了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亚各国的对外经贸联系,也促进了中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及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巩固了中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现实。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增加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新"丝绸之路"加速了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提要]文章提出中亚史与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区域秩序形成有关,在单线社会形态论和文明等级论影响下,中亚成为静态历史地理空间;而中国的中亚史研究则有“外族盛衰连环性与外患内政之联系”的传统,中亚是动态历史地理空间;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河西走廊“绿洲桥”则体现了包括历史中国与周边共享的动态区域性世界,而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区域秩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的亚洲区域性世界消失。“绿洲桥”作为区域关系研究的视角改变了历史研究向来以“中心”为对象的局面,超越了中心对中心、中心对边缘的研究视角,从而突破了东西二元的话语结构,为建构中国自身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也可作为理解“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另一层深意。  相似文献   

20.
作为横亘于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被中原文化笼统称为西域之一部分的新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明发展方式。一方面,作为欧、亚文明传播的桥梁,以游牧、贸易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中亚各民族人们,在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方式过程中促进了欧亚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中亚各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对欧亚文化圈的发展发生作用,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新疆各民族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巨变,无论是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游牧社会,抑或是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农耕定居社会,都遭遇到整体社会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疆各族人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大众文化正在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