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先秦时期"不朽观"的嬗变及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的不朽观念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的,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变化尤为显著,最终形成了几种不同的不朽观念.家族不朽是不朽观念的世俗化,三不朽观念的提出是对不朽观念的升华,追求个体不朽是不朽观念的一种异化.在这几种不朽观念中,家族不朽和价值不朽经由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扬,构成了中国社会观念的"小传统"和"大传统",成为中国几千年的主流不朽观念;个体不朽的观念经由道家学派的努力成为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祭祀活动中诗乐的使用在商周时期非常突出,通过祭祀诗乐殷周统治者彰显了他们的"帝"观念.殷人祭帝的层级化论证了殷王权的合法性;周人在殷人的传统上把祀神活动进一步制度化,各个神的层极关系通过祭祀之乐的不同而得以明确显示,同时,周人还建构了一条"以德配天"的与帝相通的现实路径.祭祀诗乐中的"帝"观念印证了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论死与不朽     
龚群  完颜华 《江汉论坛》2006,(10):48-51
自远古以来,灵魂不朽就是人们对生命不朽的一种基本看法。然而,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灵魂观念则愈来愈淡薄,而世俗生活中的不朽观则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们看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观从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超越死亡的基本不朽观,这一“三不朽”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序作为一种文体类型,主要用于介绍著作动机和作品内容的编排次序.商周铜器铭文旨在介绍铜器铸刻的因由和展现器主身比先人、序列功名的内在意图,这正构成了后世序体文章的根本特征.因此,将商周铜器铭文视为最早的序体文章是合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这一点可以从<诗><书>等小序的创作事实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传来的民主观念在近现代中国变成了所谓"民智问题",迄今为止,"民智问题"成为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政治观念.它是西方民主观念在适应中国现实需要过程中的一种变异,是西方民主政治理念同中国社会落后历史积淀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不成熟的表现.因而这种论调既不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中国活生生的政治现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因此它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思想障碍.扫除这一障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和谐"逐渐成了一个流行的政治词汇.很显然,这"和谐"一词,源出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对一个熟习的观念,我们常常不易了解其真实的义涵;或者也可以说,熟悉和常常挂在嘴边,反倒更易使一个观念的思想内涵隐而不彰.因此,探讨儒学"和"这一观念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似乎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道设教”一词最初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教化形式,它却是十分久远的,可以说它与鬼神观念的出现同步。原始时期,世代相传的敬神事鬼的形式中就包含着神道设教的意义,但并非由统治者命令所形成,而是社会习俗的表现。商周时代众神所在的“天国”观念的发展使得神道设教有了更强大的思想背景,“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神道设教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期有些思想家将“神”内化为人自身的精神。他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从根本上动摇了神道设教的思想基础。然而,神道设教仍然是当时社会习俗的主流。儒家学派将神道与礼俗融汇,这对于整个古代中国的社会思想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曾将"生育子女"与"生产思想"这一精神活动相提并论.他说,他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也努力追随母亲的足迹,做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把这个方法称为接生术(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第201页).并还说:人不能仅仅凭借生育子女使自己得到不朽.还必须孕育心灵所特宜孕育的东西……思想智慧以及其他心灵的美质,使自己得到不朽.例如梭伦备受人崇敬.是因为他生育了雅典的法律.这样的精神的子女比起肉体子女能替父母博得更大的荣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会饮篇"第269-2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  相似文献   

9.
在黄宗羲的时代虽还没有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但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分工协同的观念古已有之.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君臣协同治理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批判和否定"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同时,黄宗羲还从这个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他认为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将原来只是着眼于巩固君主统治的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新民本主义.黄宗羲的国家治理社会协同的思想对启蒙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质上是出于维护和改良君主政治的需要,还不能说是近代民主意义上的国家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朱子"诚"的思想:朱子对"诚意"的诠释;朱子用理学观念对"诚"的阐发:朱予关于"诚"与"敬"、"信"关系的论述;朱子有关"诚意"和"致知"关系的发挥.朱子"诚"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对于政府公务员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神仙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神仙思想的产生于现代旅游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神仙思想是最具特色的休闲文化。自贡市仙市镇是仙与盐的完美结合。从神仙文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神仙文化与现代休闲文化的契合关系,并具体探讨了神仙文化在自贡市仙市镇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问题:强调在景点打造、景观设计以及旅游活动项目的设计上应融入神仙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2.
赵民 《齐鲁学刊》2006,(6):17-20
秦汉之际,神仙观念发生过一系列变化。首先,神仙观念在产生之初的彼世色彩淡化,与长寿愿望合流;其次,神仙观念在世俗化过程中开始走向普及。汉武帝对此影响最大,他重祭祀,好神仙,并把求仙的领域扩大化,这一切助长了民间的神仙信仰。  相似文献   

13.
胡璟  邸小平 《殷都学刊》2008,29(2):57-61
在唐代,仙人恋爱故事成为神仙小说的叙述重点,从而压倒传统的修道成仙主题。唐代仙人婚恋小说与前代相比,最明显的美学特征即是它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神仙思想源于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春秋以前世人观念中有神而无仙,二者并不属于同一类别。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并以修炼成仙长生不死为号召赢得了君主帝王们的热衷,而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则是由先前宫廷巫师演变而来的神仙方士。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早期神仙信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终于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为神仙道教。  相似文献   

15.
西晋中国游仙诗发展历史上比较沉寂的一个阶段,历来少人论及。然细究其思想与艺术内容,仍有一定的现实气息与新鲜特色的闪现。从西晋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对西晋游仙诗的主旨进行考察,可知西晋游仙诗仙境人间化的特色与当时"朝隐"风气盛行的关系,及部分西晋游仙诗在"列仙之趣"背后的幽约情怀。  相似文献   

16.
汉代神仙信仰的发展与医学的兴衰相反相成。汉初,神仙信仰陷入低谷,医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武帝时期求仙热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却没有史料提及医学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武帝以后,求仙热潮消退,神仙信仰通过理论化、宗教化向道教的方向发展,医学再次取得空前的成就。汉代医学与神仙信仰相反相成发展的深层动因是人们对生命永恒的不懈追求,正是人们对不死成仙的渴望推动了医学的兴盛,也使医学的某些领域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17.
郑祯玉 《云梦学刊》2010,31(1):44-50
余光中以“高洁的烈士”与“不朽的汨罗江神”写屈原;以“神话中的大鹏鸟”与“江神”(长江之神)看苏轼;并从文学不朽的角度,以屈原、苏轼传世的名句,加以点染转化,为二人塑造形象。不管这些诗句原先所指陈者为何,如今余光中都用这些隽言名句,拍合到屈原、苏轼的身上来,这种巧妙的神合,在在显出余氏的匠心。  相似文献   

18.
绘画似真人,幻变为真人,表达了男子对女性的强烈追求;人仙相恋往往也以画图为媒介,为"道具";小说中发展为画像成真人的幻术;图画还往往构成了仙道人物同凡间俗人的交往方式,在具体文本表现中,成为仙道幻术及其气息的一个来源和证据。画师竞技,很早就是中古汉译佛经一个饶有兴味的故事母题;佛经写画上美女过于逼真,而引起男性相思者追慕,也启发了中国文学的绘画成真叙事。佛经故事进入中土也经过了西域诸国绘画艺术的熏陶,其对于绘画成真母题构成了重要的中介。有关佛教徒在华夏中原活动的载录中,也不难找到画图成真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9.
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与黄老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原明 《文史哲》2004,(3):75-80
葛洪从道论、兼综百家之学和治国与治身三个方面援用了黄老学的思想和方法,他的神仙学中所以具有自然论和理性主义的色彩,可从其转承了黄老学的若干积极成分而得到解释。但若对葛洪的这种援用进行宗教追问,黄老学的思想和方法经过他的裁剪、改铸和整合,适成其神仙道教思想形成的一剂酵母,并在某些环节上为其道教思想体系的建构作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20.
翔云 《兰州学刊》2008,(7):162-165
曾国藩为政上被誉为“成同中兴第一臣”,为文上被称为“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曾氏去世后,清廷以国葬之礼厚待,当朝权贵文士撰文盛赞其不朽功业。清末反满革命浪潮迭起,曾氏受到革命党人斥责在所难免,但文学成就仍受后人称颂,再传弟子林纾光复湘乡文派。曾国藩的丰功伟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毛泽东救国救民伟大抱负,蒋介石也以之为效法榜样来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