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关注生活的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科学发展观,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它扑面而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们感到科学发展观亲切、实在、管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是生活观的人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归根结底就是要以人的生活为本。科学发展观要落到实处,就必须真正落实到人的生活层面。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生活观是全面的生活观、协调的生活观和可持续的生活观。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活观应确立新的生活方式:第一,应当破除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确立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第二,破除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确立低碳生活方式;第三,破除透支健康的生活方式,确立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由核心价值观具有辩证性、人民性与实践性三大特征。辩证性体现为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方法论构建了其辩证的哲学内涵;人民性体现为它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以人为本”自由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在实质上是对西方自由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实践性体现在它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以遵循现实为原则,结合当前我国自由观建设的实际需要,确立了自由的价值地位,建构了自由的现实内涵与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社会层面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二在国家层面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目的是要形成一种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广泛的体制性力量,以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永续。然而,现实中“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正在并将继续遭遇人性违和、义利定位失当、价值取向混沌、他律与自律失衡等伦理困境,摆脱这种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以道德自觉铸造制度之魂,以新的“生态社会人”人性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义利观,构建以人为本、人自和谐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强调适度消费的节俭观,实质是一种中庸之俭。资本主义早期禁欲主义的节俭观虽然强调节俭对于生产的积极作用,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但禁欲主义的倾向使其失去了人文关怀。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进取型节俭观,对于现实的经济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是在分析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交往理性概念的。他是以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二元分立为基点,赋予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的使命,通过“交往理性”这种新理性观的确立,解除了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和“先验理性”的设定,摒弃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取消了主体中心主义的独裁,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传统的“理性”观,也为现代人逃离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第一 ,强调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第二 ,强调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人才培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引导”。第三 ,强调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观念 ,要求“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7.
论绿色营销及其伦理涵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详细分析绿色需求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营销的定义及其特点。从微观方面分析了绿色营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有利于确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确立可持续增长的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问题;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功利观,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生产方式”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适和对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活方式通过“人的生产”而生产“生产”的作用可以形成一种“生活力” ,特别是在以知识和创造性为主要动力的现代社会 ,“生活力”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力” ,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生活世界”意在把哲学从思辨引向人们生活现实的境遇。海德格尔视“生活世界”为人自身“在”的确证 ,它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 ,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 ,其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和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实现了“生活世界”学说由先验现象学向交往行动理论的意义转换。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以实践为纽带 ,是“知性”与“意义”相统一的属人的生活世界 ,并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以科学技术控制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价值观及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树立自然生态规律是首要规律的价值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而且要建立新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环境伦理观。要把自然生态规律作为首要规律的价值观和生态环境伦理观,作为其他一切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