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SARS危机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ARS危机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迅速而巨大的。全国五大城市调查结果表明:在非典流行期间,超过半数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能否成为日后的习惯,还是更多地应看作应付突发疫情的临时性措施?本文结合上海甲肝流行等历史事件,研究与分析了SARS危机对国民生活方式的可能影响,指出后SARS时代国民生活方式并不会因此而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精神文明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体育文化对现代人生活理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传媒、体育设施和体育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晓娟 《理论界》2014,(6):183-18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它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面对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主流文化与主导文化之价值观选择的困惑,从生活方式入手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 生活方式是人们的生活活动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广义生活方式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广义的生活方式应该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闲暇生活、教育、婚姻和生育行为等方面的内容。之所以把这些定为生活方式的内涵,是因为它们较全面地反映了人们生活活动形式的特征。而所谓人口素质,是指人口所具有的不同方面的性质。比较一致地看法是,其内涵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口素质状况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农村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革,大大促进了农  相似文献   

5.
网络具有二重性,它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生活方式也具有二重性,它既有现实生活方式,也有虚拟生活方式;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网络二重性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二重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网络的自然属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生活资料,二重地改变大学生生活的时空结构,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诸多方面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自然属性。网络的社会属性通过以人为中心节点的互联,对大学生的劳动方式、劳动地位以及协作模式等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论社会转型对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这种转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式的转型,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转型,社会的转型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而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的变化又会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文化表达方式、生活节奏、时间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人们最为关注的生活方式领域,这种变化尤为明显.特别是市场经济对生活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生活方式     
《优雅》2006,(7)
  相似文献   

9.
信息社会以电子产品及其交互手段为支撑条件,这一物理特性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与信息社会的物理特性相关的生活方式特征,如较多借助电子信息工具在室内完成各种日常活动、消费结构中电子产品及其相关费用增加、较多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但信息社会的物理特性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消解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破坏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危害大学生身体健康等。  相似文献   

10.
浅析日本青年的生活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价值观是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生活准则 ,它一般通过青年在生活中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 ,是青年世界观的核心和驱使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就其实质而论 ,青年的生活价值观是其社会存在的反映 ,同时也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通过青年后天的社会化过程形成 ,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由于任何社会均存在着一些普遍的价值标准 ,因而青年在生活行为上会形成一定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代表一社会青年的行为模式 ,而研究这种行为模式有助于加深…  相似文献   

11.
与城市市民生活方式研究不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相对“被忽略的地位”。基于实地调查的数据,本研究对中国当代农民生活方式及其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以往相比,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交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休闲娱乐活动还主要停留在传统层面,具有现代色彩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同时研究发现,在对待国家公共政策的态度上,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和休娱乐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国家公共政策越趋向给予消极的评价,而农民的社会交往情况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范畴的生活方式,80年代以来,已成为我国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思考的热点.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综观这一研究的进程,结合最近全国生活方式学术讨论会的成果,可以看出,以了几个方面的研究尤为人们注目.一、生活方式的涵义和构成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的定义的争论,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狭义的解释,认为生活方式就是人们生活的具体样式.第二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就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体模式.第三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为一定的自然环境所制约,在一定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社会价值观与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它的兴起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背景主要由作为文化的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出来.整个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社会中的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黄蓉  滕朋 《兰州学刊》2005,4(5):290-292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起来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消费主义不仅向世界上的各个国家蔓延,影响了诸多国家的生活方式;而且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都深受其影响.大众传媒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扩散渠道对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自身也受到消费主义理念的戕害.本文通过对消费主义本质和特点的探讨,梳理和阐述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大众传媒现状及其受到的负面影响,希望能对当下大众传媒的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对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 ,其价值观念也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而发生变化 :社会转型导致个人重新定位和社会资源重新配置 ,使当代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凸显 ;社会转型导致外来异质文化的输入 ,多种文化交互并存 ,使当代中国女性价值取向从一元到多元 ,从封闭到开放 ;社会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唤醒并增强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是衡量一个社会或区域发展程度的重要指示器,社会心理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函变因素之一.历史的辩证法揭示了:生活方式的变迁引起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变化,这是社会心理的“正向效用”;同时生活方式又受到社会心理“逆向效用”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心理的产生、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变迁有显著深刻的制约和反作用,这种“逆向效用”表现为,一方面当社会心理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同向协调时起积极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民要求生产自主权和责权利统一的心理状况,深得民心.农民经济上的富裕,带来  相似文献   

17.
现当代,一批大城市、受过较高教育、有较稳定收入的年轻人正在建构一种“非婚生活方式”,他们以独立生活为基础、以浪漫关系为亲密关系的前提,开创和实践新的社会生活空间.这种生活方式充满弹性和个体自主性,带有个体对浪漫情感的想象,构成了在传统、理性和市场化时代的个体浪漫主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物化形态,它构成了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经验和规范,另一种是作为正在生成的新的历史现实,它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未来的方向。前者是在旧的社会规范的层面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确定性,而后者则是新社会生活的生成基础。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环境,也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也要不断地实现主体性的自觉变化。生活方式作为共存主体的根本的生存环节,演化为社会结构,形成社会基本规范,因而文化不断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具体转变为现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当前网络深入高校,青年学子成为网络文化生活主体。伴随网络而生的网络舆论携带着丰富的思想、教育、文化信息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思想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更为直接,影响效力更强。根据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了解到网络舆论的类别、传播途径,着重分析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从高校、互联网以及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论生活方式     
(一)引言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里;还是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抑或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真切的问题:即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研究已显得多么迫切和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理论上,我们偏重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忽视了生活方式的理论探讨;以致导致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困难。此其一。理论上的偏颇也招致实际工作中的困境,社会多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失当、生产与消费脱节、市场供应与人们实际生活需求背离、商品积压等等。此其二。更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的片面性,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混乱,甚至造成这样一个假象:似乎研究生活方式就是资产阶级的享乐哲学,吃、喝、玩、乐成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于是,“越穷越光荣”曾一度成为一些人头脑中的生活逻辑;“艰苦朴素”、“勤俭约节”也被错误地理解为一种约束个人生活的僵死教条。此其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