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的一部分。20世纪初,与中国立宪运动相先后,在俄国、波斯和土耳其等国家也都发生了从专制转向立宪的运动。清末报刊对亚欧大陆的立宪运动一直密切关注,不仅积极加以介绍宣传,而且“从周边看中国”,致力于以周边国家发生的立宪风潮来反观中国的立宪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言,清末的立宪运动与亚欧大陆的立宪运动具有一体性和关联性,而清末立宪运动中报刊舆论对亚欧大陆立宪风潮的宣传和论述,也是清末立宪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我与韦庆远、刘文源二位挚友多年前合著的《清末宪政史》再版前夕,出于对历史和学术的责任心,在二位合作者已逝去的情况下,我对该书做了一些增订,力争求精求新。这次增订,除了将书名改为《清末立宪史》外,主要是修改了一些论断和观点,改变了对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立宪派和立宪活动等的看法。增写了一些新的内容,对清末立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予以总结,进而概述了中国百年来立宪的坎坷历程,以期提高对历史的认识,有益于当今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旧中国立宪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苏联以及其他各国的立宪成果,从立宪主体、立宪程序、立宪内容和立宪结构等方面树立了科学立宪理念。并以这种科学立宪理念为指导,领导人民制定了1954年宪法。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立宪理念,对于党依宪执政仍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立宪选择是人类根本性的政治选择,它需要来自政体理论的支持。问题是,政体理论如何支撑立宪选择?针对这一问题,基于麦迪逊与亚里士多德的虚拟对话,我们给出的回答是,政治科学的政体理论为立宪选择提供知识依据、价值引导和操作指南,从知识、价值、操作三个维度支撑了人类的立宪选择。  相似文献   

5.
立宪选择是人类根本性的政治选择,它需要来自政体理论的支持。问题是,政体理论如何支撑立宪选择?针对这一问题,基于麦迪逊与亚里士多德的虚拟对话,我们给出的回答是,政治科学的政体理论为立宪选择提供知识依据、价值引导和操作指南,从知识、价值、操作三个维度支撑了人类的立宪选择。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立宪思想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长期的宪政实践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从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机关和立宪实质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入手,回答了在中国为什么立宪、由谁立宪和怎样立宪这些困扰中国近百年的难题.其丰富的立宪思想,为新中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藤博文是继大久保之后明治政府中最重要的政治家,身为明治政府第二代领导核心,他是明治宪法及其配套的政治体制的主要创建者,对近代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伊藤博文在制定明治宪法前后的宪政思想进行尝试性剖析。他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主要体现在明治宪法当中,突出表现为稳健的渐进主义、天皇主权下的立宪和德意志式的立宪君主制,其中伊藤博文在制定明治宪政体制时对德意志的宪政模式的吸取主要体现在内阁与议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10.
战后宪法发展出现立宪经济化趋势,这在多国宪法中都有所体现,人们对此多给予积极评价,我国亦如此。对立宪经济化的评价应当从宪政实践去考察,否则,难免有主观武断之嫌。这不但无益宪法实施,对立宪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目前的立宪设计应当以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评价为基础。这使宪法被赋予了同普通经济法一样的直接干预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但对经济立宪的期望和立宪现实是否恰当,却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1.
立宪会议在俄国近代历史影响重大,是反对沙皇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追求目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召开了立宪会议,但是在随后却退出并解散了立宪会议.从合法性的角度透视、分析立宪会议的解散,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合乎时代发展潮流的历史必然.这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俄国历史上最大的自由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很少为人们关注.1920年12月21日,原立宪民主党的领袖米留可夫代表侨居国外的立宪民主党巴黎小组做了一个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克里木灾难后怎么办?>,由此产生了不同于立宪民主党人传统的反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新策略",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纷争以及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立宪意见的不一致既有可能源于立宪利益的不一致,也有可能源于立宪理念的不一致。如果规则选择上的分歧反映的是利益上的分歧,那么达成宪政同意显然就是一个妥协问题,但如果反映的是理念上的分歧,那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显然涉及"真值判断"。布坎南与范伯格的这一深刻洞见对当下中国经济立宪具有重要启示,它不仅修正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宪政经济规范功用与目的的某些偏见,更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变革与完善指明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财政立宪是通过宪法来约束国家的财政权力,以此保证人权,它是宪政的基础。中国王朝更替循环的原因是财政崩溃但又无法建立立宪性财政,而西方的宪政之路就是通过建立立宪性财政从而走出王朝循环更替的历史怪圈。财政立宪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分立、人民主权,在20世纪开始则是公共选择理论。实现财政立宪的具体制度设计主要有预算监督的宪政化、纳税人诉讼制度的设立和为保证言论自由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立宪选择中的理性解释--以《联邦党人文集》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宪选择方案中作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是立宪选择层次分析的基本问题之一.该文以<联邦党人文集>为例进行分析,力图证明在立宪选择过程中,对立宪设计方案的理性解释不仅依赖于严密的选择逻辑,而且必须得到政治科学的理论支撑;基于严密的选择逻辑和坚实的政治科学知识对立宪设计方案给出的理性解释,是人民作出立宪选择的基本标准或者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追求民主、保护人权的政府的治国方式,它要求执政者要处理好立宪和行宪两个环节,因为立宪是宪政的基础,而行宪是宪政的关键。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宪政历程,我国政府很好地把握了这两个环节,从而在政府主导推动和公民社会渐进形成并推动宪政发展的历程中,使我国社会不断向着更加民主、文明的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独立各省大都颁布了具有根本法性质的地方宪法性文件,成为辛亥革命初期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反映出当时政治精英群体对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实现形式的不同理解。各地的立宪从制宪主体与制宪过程来看,具有明显的精英制宪的特点;从内容看具有革命性、过渡性等特点。这一时期的地方立宪传播了宪法民主观念,安定了地方秩序,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财政立宪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军 《南都学坛》2011,31(6):91-95
宪法是一国根本大法,功能上负有统一整体法秩序的作用,一国治乱兴衰与宪法之优劣有重要的关系。由于财政对一国而言极端重要,故各国宪法大都花费较多的篇幅规定基本财政事项。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立宪问题上存在内容粗疏、规范方式散乱、条款涉及范围狭窄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财政立宪,就必须做到坚持"公平、正义"的前提预设,确立控制征税规模的立宪核心,立宪过程遵守程序的正义。针对我国的国情,我国的财政立宪宜采取分散集中的模式,以财政民主主义,健全财政主义和适正管理、营运主义为原则来指导完善财政立宪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周边国家近年纷纷立宪、修宪,在宪法中规定国家经济任务和经济制度,宣布实行“市场经济”或“自由”经济,以宪法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立宪经济化”或“经济立宪化”的态势,促使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投资法”体系形成,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这一态势对传统宪法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它不仅与前苏联传统教科书式宪政理论不同,也与西方传统宪政理论和经济理论大相径庭,反映了冷战结束后周边各国宪法变化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发生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就价值指向来说,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是殊途同归的,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一个成熟的立宪主义宪法。在立宪主义的宪法中最为核心的是两方面的内容,即立宪主义的政府和对个人权利的保障,相比于规范宪法学关注对实在宪法规范中个人权利的保障,政治宪法学关注更多的则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政治基础是如何生成和运行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洛克可以说是政治立宪主义的第一理论家,其立宪主义的宪法学原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革命是人民正当的自卫权和反抗权;第二,立法权是重塑政治社会、建立立宪政府的核心;第三,虚置的人民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