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高窟初唐窟群当中, 329窟和 331窟的壁画在画功特色上存在 某些共同之处。上述画功特色接近贞观年间的洞窟,但与武则天时期的洞窟差异 比较大。  相似文献   

2.
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的研究,相对其他各期石窟的研究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专题研究论著出版.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就敦煌吐蕃期洞窟的研究,通过分类的方法,分别就综合研究、洞窟营建史、分期、洞窟个体、专题(如单个图像等)、榆林窟第25窟研究、莫高窟第365窟汉藏文题记、画风、供养人图像与服饰、经变画专题等问题的研究作了回顾并就吐蕃期石窟研究的特点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吐蕃统治时期,莫高窟开凿的洞窟出现了一种特殊而又典型的组合形式,即在崖面的同一条垂直线上,上下两个洞窟与崖顶土塔形成一组整体性建筑,作者暂称为“塔、窟垂直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晚唐时期,并早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关于这种形式的来源一直未能确定.文章通过对藏经洞出土纸本绘画P.T.993《吐蕃寺庙图》、莫高窟第361窟药师经变、东嘎石窟宝楼阁曼荼罗、桑耶寺初建史及同时代的印度寺院建筑形式的考察,结合吐蕃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莫高窟这种塔、窟垂直组合的新形式,应是受吐蕃本土的影响,其建筑涵义来源于密教中的“宝楼阁”,建筑形式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并带有吐蕃桑耶寺的“三样式”特征,或可定名为宝楼阁式石窟建筑.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第3窟东壁门北侧绘观音菩萨散施钱财图,自观音右手掌心向下散落白银、象牙、珠宝等钱财,却独无唐宋时代观音散施钱财图中所常见的方孔圆钱。在黑水城出土的一幅卷轴画中绘单冠佛一尊,手心有方孔圆钱一枚,楷书钱文“天元通宝”四字。二者构图虽有不同,一佛一观音,佛手心有方孔圆钱,观音却无之,但表示的同为观音以钱财施贫儿内容。关于莫高窟第3窟的时代,学界多有争议,主要有元代说和西夏说两种。考虑到西夏国时代行用的钱币主要是方孔圆钱,不流通银币;而元代则相反,重金银珍宝而轻方孔圆钱。莫高窟第3窟独见银钱和各种珠宝而不见方孔圆钱,与元代情况吻合而明显有别于西夏,可证该窟应为元代洞窟而非西夏。  相似文献   

5.
在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敦煌,有一位土生土长年近六旬的回族老画家,他的名字叫马德林,笔名沙金。他的书画作品受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浓烈熏陶,又透发着当地大漠戈壁的苍凉神韵,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古阳关、玉门关、渥洼池等著名的文化古迹、人文景观巧妙地用书画结合的独特技法表现出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幅画的把握和理解,语言总是苍白和虚弱的。面对邓治平的作品,就有这样一种难堪。你尽可以上天入地高谈阔论一番,可越说,你会觉得越没底气,往往还会觉得离他不是近了,而是愈远。一个画家画到这个份上,我们就有理由尊重他了。  相似文献   

7.
每逢喜庆节日,土家人喜欢玩一种金钱棍,又唱又跳,情趣倍生。金钱棍制作简便,取竹园中黑色紫竹一节,长约1米,围粗0.1米左右,竹头两端用小刀开凿4—6个对口穿小孔,每个小孔内安放两枚小眼钱,另外在每道竹节巴边画上黑红相间的油彩圈即成。当表演者以右手摇动,轻轻撞击身上的头、双肩、手肘、脚拐等部位时,金钱棍便叮叮当当响声不绝,悦耳动听,节奏感强。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传统意见认为,敦煌中唐吐蕃之后洞窟中以整壁一铺巨幅画面大量出现的劳度叉斗圣变,主要是意在表现当时人们对推翻吐蕃统治的喜悦心情,属洞窟中的反蕃历史题材.但文章作者并不同意这一传统观点,而从艺术与形式的关系入手,经过对劳度叉斗圣变绘画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劳度叉斗圣变之所以在经过北周初唐的表现后而在中唐吐蕃期洞窟中突然中断,又在晚唐五代宋洞窟中大幅表现,主要是受该类经变画表现形式的限制,其思想仍在阐释主尊造像的性格,并非是用来表现反吐蕃的洞窟绘画历史题材.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晚清爱国僧人棍噶扎拉参藏文传记的版本源流问题进行了探讨辨析,对他的家庭情况尤其是他的大弟棍楚克丹赞和二弟贡乔才让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探讨,展现了清朝对棍噶扎拉参“储以待用”和起用的前后经过情况,并对棍噶扎拉参在甘肃卓尼贡巴寺的转世系统以及以贡巴寺为宗主寺而形成的甘新寺院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炫耀着当时佛教的繁华,敦煌壁画存在着历史悠久的神秘感。从古至今,莫高窟已名扬四海,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一。而这些菩萨的塑像和画像,有别于印度、中西亚、东南亚、西域和中原地区的菩萨造像风格。因此,人们把敦煌石窟中的菩萨塑像和画像,称作"敦煌菩萨"。在敦煌民间流传着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和具有艺术特色的洞窟壁画,大大小小的艺术家们用自己毕生的经历临摹与创作着敦煌壁画,这已在敦煌的民间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敦煌中唐吐蕃统治时期石窟艺术几个方面,如洞窟建筑形制的规则化、一窟内经变画的大量增加、经变画新题材的涌现、维摩诘经变中的赞普礼佛图、屏风画与经变画的结合、供养入画像的变化等现象的初步分析,认为吐蕃统治下石窟艺术因历史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的相应变化,反映出艺术与历史时代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绘画本是用墨油彩在画纸上创作的一门艺术,但是,在有“画乡”美誉的古城凤凰,却有一个人突破了绘画传统,创造出了一种既不用笔,也不用纸,而是用口在玻璃上吹墨成画的新画种。他就是1995年9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的著名画家、玻璃吹画大师田儒龙先生。(一)  田儒龙1938年9月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土家族,字秋生,号云田主人。  田儒龙的父亲是个木匠,在给人做家俱时经常要雕些花鸟虫鱼作点缀,以求美观大方。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研习绘画。1957年,19岁的田…  相似文献   

13.
敦煌,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敦"是地大物博,"煌"是非常之盛的意思。在这座城市有着明珠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洞窟中的壁画、彩塑仿佛令人置身于仙境般的佛国世界。艺术前辈们在20世纪中期前往莫高窟,克服了风餐露宿的种种困难,临摹彩塑,勾勒壁画,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根据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创编的敦煌舞最鲜为人知,它以中原舞蹈文化为主要潮流,吸收了西域文化和凉州文化,既是"中原、地方、西域"的三结合,又能从中看出维族舞、藏族舞、鲜族舞等中国民族舞蹈,这也是敦煌舞民族性、时代性的体现。它以佛教中的人物为表现主体,结合西域和地方特色,表现出了天上神仙和凡间世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韩乐然同志,于1898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县(今龙井县)龙井村六道沟朝鲜族聚居的山村。六岁进乡村学堂读汉文。九岁时,他的父亲积劳成疾,离开人世,由母亲供他念小学。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能画出一笔好画,经常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赞誉。 1912年,韩乐然当上了话务员,用业余时间自修中学课程,同时继续研习绘画。1914  相似文献   

15.
刘璟  贺明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70-171
在炫耀着当时佛教的繁华,敦煌壁画存在着历史悠久的神秘感.从古至今,莫高窟已名扬四海,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一.而这些菩萨的塑像和画像,有别于印度、中西亚、东南亚、西域和中原地区的菩萨造像风格.因此,人们把敦煌石窟中的菩萨塑像和画像,称作"敦煌菩萨".在敦煌民间流传着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和具有艺术特色的洞窟壁画,大大小小的艺术家们用自己毕生的经历临摹与创作着敦煌壁画,这已在敦煌的民间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看桑吉的画。一只苍鹰低回,猛地闪现在天地间,凌厉凄绝的影子扑落桑吉的画面。桑吉的笔底掠过原野上那些颓圯的废墟,好多年前那废墟是吟唱经卷的地方。桑吉的心曾经落满那迷朦如晤神灵的声音。桑吉用一只大笔在又冷又硬的湿蓝调子里戳上他自己。那时候,桑吉听见苍鹰在叫——我怎能画出你的声音呢?桑吉目睹那一千年的祈祷一千年朝拜的灵魂——我怎能画出你的心、你厚重的虔诚与永远幸福的神光呢? 还记得那时草原的雪吗?纯白绒厚的雪,莽莽苍苍地,把你熟悉的草疙瘩土矻拉统统抹去了。你的家乡是那样安宁、寂静而遥远啊!你站在雪原上,宽宽的藏袍包裹你,你是那么可爱又伶仃孤寂的一个小圆点。眼前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第454窟前室门南西壁裸露墙面上,有一对用行草书体墨写的游人题记性质的图形"文字式花瓶",经最新辨识解读,其文字内容系由124字组成的一篇《西藏降表》奏章抄本。该组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为清档、史书和方志所阙载,故或可为辑补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资料提供参考,也对研究清代西北地区边疆政治、宗教发展史、莫高窟兴衰史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窦宪敏是一位公认为卓有成就而又为人低调的山水名家,这当然没错.但我觉得还不够准确.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具有庙堂意识或者说家国情怀的优秀画家,一位名副其实的山水名家,一位专门画大画的大画家.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源流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说据《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记载:(赫哲族)是金兀术的后裔.据说,早年金兀术和岳飞打仗,金兀术的人马兵败退到松花江边,准备乘木筏顺水而下.因为当时人马众多,前后队伍拖的很长,于是走在前面的人便在其所经过的地方插草把给走在后边的人指示方向(有人说插草把的地方是在三江口附近,草把上还插有鸡羽翎以示方向),前面的人原是将将草把指向东方的,可是它却被风吹成了朝南的方向.后边的人认为前面的人走向南边了,就在松花江南岸各处居住下来.这就是今天赫哲族人民的由来…….在其他的一些传说中,  相似文献   

20.
毛难族小画家阿西,今年才七岁,但却已是中外闻名了。阿西,又名谭文西。阿西的父亲是广西灵川县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阿西四岁时就开始学画了。孩子对画竟迷到这种程度:一个闷热的夏夜,阿西发烧三十九度,仍旧画画。开始他伏在桌子上画,蚊子叮得厉害,就躲进蚊帐趴在枕头上画呀描的,把病痛的折磨全忘了。五岁时,父亲带他外出写生,泛舟漓江。百里漓江似百里画廊,一幅幅瑰丽的画面,深深印在阿西的脑海中。这段时间,他画了一百七十多幅山水国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