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音乐艺术发展之势,主要体现在雅与俗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张扬个性,又相得益彰、和谐发展.高雅的音乐得到了多数人的推崇,而通俗音乐中包含了亲近于大众口味的“俗趣”,同样可以引人入胜.通俗音乐的“俗”仅存于表面,其中深层次的“雅趣”更值得探析.  相似文献   

2.
论文艺发展的雅俗演化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家加工改造较多的各类文学态式为“雅”,少雕削、近于实然本真状态的艺术态式则为“俗”。俗——雅——雅俗共赏 ,这一运动变化的轨迹在不同文艺类别中呈现为规律性的周期与向度 :(1 )俗→雅→雅俗共赏 ;(2 )雅→雅俗共赏→俗 ;(3)雅俗共赏→雅→俗 ;(4)雅俗共赏→俗→雅。多向度运动导致了发展的上升、停滞与下降等多种趋势。文艺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此形式向彼形式兴替 ,审美的初级层次向深层领域深化与升华。这就是雅俗互动演化的总态势。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传统艺术观念中"雅"与"俗"的关系极为复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换,既彼此互动又相互消长,不断规正着传统艺术发展的走向。在儒道观念影响下,传统艺术理论均尚雅抑俗、以雅为正,但其贬抑之"俗"绝非民间艺术中质朴淳厚、直白率真的"质""野"风格,实质上乃是直接表现人的感官欲望、放纵无节制、恣肆恶俗的艺术形式。在求"雅"的追求中,传统艺术理论总是在寻求不同于世俗感官表现的艺术方式,试图突破"人欲"的束缚,达到具有超越性的雅化境界,并由此产生一套独特的艺术理论,作用于画论、琴论、曲论等各个门类艺术。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是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领域的反映,也是艺术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语境下,雅与俗的对抗与分离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正在弱化消逝,在未来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统的雅俗观念必将变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6.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园地繁花似锦。80年代后,港台通俗文艺和国外现代艺术涌入中国大陆,遍及穷乡僻境。通俗文艺发展迅猛,民间文艺迅速复苏,并且走出山门国门,而高雅艺术却不太景气。这就引起人们关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看待通俗文艺和民间文艺?如何处理雅与俗、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如何出精品?这就形成了文艺理论界热烈讨论的问题。讨论中多就通俗文艺来谈,涉及民间文艺的不多。这里仅就民间文艺谈谈雅俗问题。原始时代,人人平等,地位无尊卑之别,文化无高低之分。原始艺术就是全民艺术。进入阶级社会,便产生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艺雅俗观的变迁与思考——文艺雅俗之辩、变与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之争及雅俗观念变迁贯穿于文艺发展的始终.雅与俗是一对动态把握的历史范畴,也是相互依存的两种文化趋向,必须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加以审视、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处世态度是表面从俗,精神脱俗,从而形成了"从俗脱俗"思想。这对后世影响甚巨,"以俗为雅"的文艺思想即由此脱胎而出。"以俗为雅"之俗指凡俗、通俗,雅则指高雅。这个命题既与"从俗脱俗"思想息息相通,又符合艺术辩证法的原则。"以俗为雅"是一个普遍的文学现象,体裁的运用、语言的表达、题材的选择、章法结构的组织、意境的创造等都可"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将"雅"与"俗"作为一对范畴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刘勰崇尚雅正,标举雅丽,认为文艺创作要内容纯正,符合"雅"的规范,形式方面要语言精炼、辞采华美;刘勰从作品的内涵及风格出发,认为风、雅相通,俗可以转化为雅;他还认为"雅丽"作为诗文创作的审美追求,作家创作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刘勰论文以人为中心,认为有人之雅才有文之雅。从总体上看,《文心雕龙》尚雅轻俗,刘勰是将具体作家作品、文艺现象等放到文学艺术史发展进程中来看待"雅"与"俗"之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多年来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对通俗文学的重视.实际上,在抗战时期,处在不同政治地域内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张爱玲、赵树理的创作均已表现出雅俗互融的风格.但由于他们的出身、生活经历和文化底蕴不同,因此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秦弓 《南都学坛》2010,30(3):55-64
在新文学占据现代文学主流位置的同时,源远流长的通俗文学并未销声匿迹,而是随着新闻、出版、教育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在市场上占有可观的份额,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通俗文学与新文学之间,既有对峙、抵触、冲突的一面,也有竞争、交织、融会的另一面。通俗文学固然存在着一些弊病,但也确有值得肯定之处,如强烈的国家话语、丰富的现代文明景观、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浓郁的娱乐性、文体革新的贡献。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态度不断变化,最初激烈排斥,继而重新审视,有所反省,暗中借鉴,再后来为了团结抗日,主动携手。在文学史著述中,通俗文学曾被遮蔽与贬低,新时期以来逐渐趋于历史还原,多元共生的文学史观念愈加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社会基础,长期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通俗文学的社会基础是市民阶层,甚至直接称之为市民文学;另一种认为通俗文学的社会基础是平民阶层。这两种理解长期存在,市民文学提法占据上风。然而市民文学理论体系来自欧洲,在中国运用有生硬牵强之处,平民文学观念体系更适合中国国情。实际上平民与市民两种体系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支持互相依存的互补关系。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与平民阶层的发展壮大,也是同步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的现代包装,带来了全民化消费的历史性巨变。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驱动,通俗艺被推上了主流艺形态的“王座”。它不仅逐渐形成一股其势汹涌的思潮,而且深深浸染着一代人的社会心理。静析通俗艺的历史功过。立足民族化发展前景,唤醒主体化意识,重新确立整体化结构,是当代艺刻不容缓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
休闲文学是具有休闲功能的文学作品 ,它不同于主流文学 ,也不同于通俗文学。休闲文学不是现在才悄然勃兴的 ,它一直是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文学处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观念影响了海派文学、解放区文学、京派文学等文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出现了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17.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艺、通俗文艺和大众文艺是历史上曾经依次出现过的审美文化形态,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那个时代的独特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它们在本质内涵、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传播途径及作品功能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间文艺是来自下层集体创作的口传文艺;而通俗文艺是下层文人个人志趣的文化表达。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建设正在展开的我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十七年通俗文学的生存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十七年,通俗文学的市场趣味与政治教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具体表现在:读者现实的阅读心理要求扩大通俗文学的生存空间,然而主流文学刚性的阅读导向却试图将文学接受纳入硬性的政治规范;通俗文学的创作、批评与出版备受忽略与挤压,通俗文学作家怨言甚多;关于通俗文学的戏剧改编,肯定与否定的观点争议十分激烈.上述文学观念与文学政策博弈的结果是,通俗文学在政治挤压中丧失了内在活力,以至走向衰颓.  相似文献   

20.
美国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造就出生产-消费型的生态环境.文学作为其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精神生产-消费品.与严肃文学相比,通俗文学的成功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求.作为精神消费品的主要生产者,通俗小说作家悉心关注文学作品的消费市场,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心理企盼,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浪漫传奇、侦探小说、恐怖小说,科幻小说,爱情小说等,以使有着不同兴趣及偏爱的读者有充裕的选择空间.大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又进一步刺激了文学的生产.此外,严肃文学的衰落与悬置终极真理的社会文化氛围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