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章衣萍论     
章衣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由“京派”转入“海派”的作家,文章以阐述其小说、散文的创作为主线,结合章氏其它作品的剖析,论述其“京”“海”两类作品中简劲婉约的一致风格,并从中发掘出章衣萍对新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从1978年到十四大前,是中国第一轮改革。在这14年中改革的浪潮虽时起时伏,但总的说来改革从未中断—— 14年的改革,使中国经济由单一公有制转向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由单一计划调节转向为计划与市场调节的双轨制;财政由“一灶吃饭”转向“分灶吃饭”;政府与企业由统收统支转向利润分成。 十四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经过两年的探索,如今也只是略见端倪。改革正准备发起第二轮冲锋,在此之前,我们最应做到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周作人心中“绅士鬼”抬头后散文文风由前期向后期转变 ,风格转向平柔、内省、中庸、隐晦、模糊、清苦和闲适。与“鲁迅风”散文风格相对而另成一格 ,文风柔淡犹疑有余 ,清醒、果断不足  相似文献   

4.
教学论范畴是对教学活动这一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本质等进行抽象性和概括性反映的基本概念,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其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由注重“理论思辨”转向重视“教学实践”;由崇尚“他域化”转向强调“本土性”;由侧重“生硬移植”转向强化“学科特性”;由关注“表层关联”转向重视“体系逻辑”。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日本曾从师章太炎,使之精神性格和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等多方面深受章氏浸染。笔者不揣简陋,试从鲁迅著作的“内论”中,寻求线索,略论如次。一、受章太炎革命精神和斗争性格的影响章太炎是清朝汉学的集大成者,朴学大师,又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骁将。鲁迅说,章太炎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有学问的革命家”。章氏一生弟子众多,他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哲学思想科学回答了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弃旧图新、继往开来的“转向”特质,成功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由“转识成智”转向实践智慧,有效促使中国传统哲学与外国哲学由“观点碰撞”转向“超越与发展”,有力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由注重“哲学之理”转向“工作方法”,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由“推动现代化”转向“创新性发展”。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哲学的创造性成果,昭示着新时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关系到“如何是”的价值问题.在探讨打造中国“梦之队”的“好老师”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点,其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显得比较重要.从本土文化观照,呈现出关注人性、滋养人格、以德立命三个特点.放眼世界,西方平等关系的教育、生活情境中的教育以及超越学科边界的教育等,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向提供了基础和广阔的背景.为了在教育活动中践行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再认知和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由此,需坚持三个转向:由教者转向参与,构建平等的关系;由站讲台转向沉入生活,形成互动的关系;由单向度转向多维,促进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这一“转向”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出版活动中:新潮社“文艺丛书”和《语丝》对不同的文学观念还有所包容,《骆驼草》则是一份同人刊物,体现了对文学政治化、商业化倾向的反拨和对纯文学的坚守。周作人文艺思想的“转向”与他的文学出版活动,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趣味化、轻松化写作力量和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生成的两个直接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者,他实现了“分析哲学”由哲学向“语言的转向”。他认为语言和世界是‘同构”的,命题是事实的图象,他清洗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图象说,认为其有指称性,词语的使用往往由其语境规定,而与词语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0.
“去意识形态化”是当代资产阶级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而采取的意识形态新策略,其实质就是为了资本利润而隐藏其政治取向。消费主义由于其消融一切差异的齐一化特征及其与资本逻辑的高度一致性,成为资产阶级“去意识形态化”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转向即由外在灌输转向主体想象,由意识形态转向意象形态,由观念上层建筑转向民间大众意识,由公开权威转向匿名权威。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是<革命军>作者邹容牺牲100周年,也是他诞辰120周年,谨以重读<革命军>之心得祀之.100年前,在<革命军>中,邹容自号革命军中马前卒,抒发他献身中国革命、献身中华民族的远大志向;阐述了革命的正义性、必然性、紧迫性;鲜明提出了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的革命目标和纲领.邹容的革命精神和光辉思想永垂青史,他热爱人民的赤子精神,博采新知的学习精神,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巴山儿女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张闻天在中共创建前后创造了大量的革命文艺作品,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革命的对象及如何建党等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耕耘.他的思想经过工业救国、精神力量救国的转变,最终走上政治民主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革命文艺思想,尤其是对文艺和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3.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同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章太炎两人的革命思想颇多共同之处:他们都以固有文化和浙东学派的传统为基础,因列强的侵略刺激而形成民族主义,渴望中国独立和民族自主,坚定地主张反清革命,批判反动统治者自利自救的"立宪";他们同样娴熟地运用历史知识,培养人们的爱国革命思想,又都运用了"进化论"的思想武器.但是在国内民族问题上,陶的认识较为固执,而章太炎则能与时俱进;在对待帝国主义的认识上,陶有幻想而章更清醒;在对待历史文化和进化论的态度上,陶只求应用,章则坚持应用与求真的统一,故对理论有较大贡献.上述比较反映出革命行动家和"有学问的革命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全面地评价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既肯定了这篇文章在马克思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又指出了它尚未完成这种转变,并对主张马克思这篇文章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观点的不当之处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这种观点没有说明这里所说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什么性质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指出"两种转变"思想的不当之处,不是要低估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而是为了准确评价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既充分肯定它比以前的著作离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更加接近,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离完成这个转变尚有不小的差距,以便清楚地看到在它以后的论著是如何逐步消除这个差距、直到基本完成这个转变的。  相似文献   

15.
菲利普·福雷诺是美国18世纪著名诗人。在独立战争期间以他为代表的“康涅狄格才子诗人”所写的爱国主义革命诗歌成为一支有效的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思想武器,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国革命诗人”。此外他颇有独创地把传统的英诗创作模式运用到讴歌北美大陆特有的土著居民和花卉鸟兽中,使他的诗歌充满浓郁的美洲泥土的芬芳,由此开创了美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而被誉为“美国诗歌之父”。文章分析了福雷诺的革命诗和抒情诗的艺术特色和影响,指出弗雷诺的诗歌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怀有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并为之努力奋斗。“五四”运动以后 ,为了研究和宣传革命思想 ,唤起民众觉悟 ,求得人类解放 ,1 91 9年 7年他主办了《湘江评论》并于 9月主办了《新湖南》 ;为了发动全国民众驱逐湖南反动军阀张敬尧 ,1 2月他成立《平民通讯社》并亲自撰文 ,散发全国各地 ,且于 1 92 0年 4月指导驱张杂志《天问》的编辑工作。介绍了毛泽东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编辑活动  相似文献   

17.
张太雷在天津的革命活动是张太雷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天津是张太雷革命生涯的摇篮。厘清张太雷在天津的学业和社会活动,分析张太雷在天津的革命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脉胳,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对张太雷一生革命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在天津的5年时光里,张太雷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基础,而且关注社会政治,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培养和锻炼了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同期,张太雷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完成了由一个爱国青年向一个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者和领导者的转变,并在天津及周边地区积极从事建立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等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实业家卢作孚的教育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作孚是深受辛亥革命熏陶的民主主义者 ,世所公认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教育经历包括两个阶段 :早年 ,以“教育救国”为职志 ,致力于川南新教育试验和成都通俗教育民众教育试验 ,奠定了他新文化传播者与教育改革家的基本地位 ;中后期以“现代化”理论为指导 ,推进北碚乡村教育建设和民生公司学校化运动 ,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杰出先驱和业绩突出的职业教育家。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对程朱理学的阐释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的汉学立场与宋学相对,革命家的启蒙思想则具反理学倾向,再加上他的佛学、庄学修养,以及对中国道德现状的不同认识,从而形成了对程朱理学别具特色的诠释。他中年以后调和汉宋的学术倾向、对二程学说的历史评说、对朱熹与新思潮关系的阐释,都是以前关注较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程朱理学和章太炎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提出独树一帜的无神宗教论,主张“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完成民主革命的使命。虽然作为一种理论,仍有失于偏颇的地方,但章太炎对道德的强调、对信仰的重视,仍给我们以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