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2.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3.
商代无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界几乎从不否认商代已有楚族或楚国。归纳历来的主要说法,认定商代有楚的依据大体有四:一曰殷契甲文有楚,此即殷商楚族;二曰先秦典籍中有若干“楚丘”之地,此即商代楚国的废墟;三曰金文可证周公成王东伐殷族之乱时,楚在被略之列,知楚族早为殷人同盟;四曰《诗·商颂》中的“荆楚”即是后世的楚国,足证商代有楚。商楚说各论中,此四项最少推想而颇多实据,于是为历来的史家所倚重。四论彼此呼应,商代有楚也就几乎成了定论。但是在我们看来,上举各项皆有可商榷之处,按照客观历史原貌,商代似乎无楚。此或谬说,姑略备如下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4.
《天问》“兄有噬犬”节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天问》:“兄有噬犬,弟何欲?——易(夷)之以百两,卒无禄!”《天问》关于人事的部分,疑据楚史《梼杌》或《坟》、《典》之书,作节略并加以艺术的再创造,故叙古史特详。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引贾逵曰:“梼杌,……谓鲧也。”夏、楚同为龙图腾族,故楚人视鲧(舷)犹本族的英雄,并进而以鲧名其国史。《天问》特详“夏史”,盖由此也。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于1981年12月中旬,在楚国古都湖北荆州召开了首届学术讨论会。会上共收到学术论文32篇。参加会议的,除湖北省楚史研究会部分会员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湖南、河南有关单位的同志。楚国早期都城丹阳地望问题,是会议中讨论最热烈的课题。与会者提出了五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楚都丹阳在今湖北秭归县。其理由是楚人最先活动于江汉平原,因商朝统治者“奋伐荆楚”才退居西部山区。秭归一带有山,古称丹山,古籍中所载“鬻熊居丹阳”,即指其居丹山之阳的意思。这里虽是山高平地少,但在古代是可能在此建都的,因为古巴国、庸国均曾建都于山区。至于具体地望应在今秭归城东数里的鲢鱼山遗址处。这里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曾作过试掘调查,发现不少值得  相似文献   

6.
关于楚族的族源及其发祥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的发祥地究竟在哪里?学术界历来争议很大。有的认为“楚为夏后,盖亦以为西方民族也”;有的主张“楚民族之疆土自后世观之,虽在江汉流域,而其最初之来源,则当自东方”;也有人根据楚曾僻处于荆山,便把江汉流域视为“楚发祥起家之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楚之族源和楚人早期居地,故而不可不论。  相似文献   

7.
论楚国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楚国家的形成,是楚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为止,研究这一问题,除了学术界对国家形成的标准的意见不一致而外,在史料方面亦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由于这一课题直接关系到整个楚人社会性质及各项制度的深入研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应努力弄清其真相.故作此文,谈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楚族的兴起及对邻人的统治楚人始祖是季连.《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溃(嬇),是生六子."六曰季连,是为半姓,楚是也."从此条引文看,季连之世已知其母,亦知其父,季连以后又有以父子相承为主的世系,是知楚人自季连开始逐渐从父系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父系家族.  相似文献   

8.
楚人先民的史迹,从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相继有人作过一些探索,也的确有过贡献。但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粗疏简略,零碎散乱,很不完整,且有不少脱漏讹误之处,远远不能构成一个恰当的研究系列。很清楚,对楚史及其文化上的黎明时期不做出应有的研究,就难以上溯其朦胧时期,也难以论断其后来的历史发展。因此,本文试对楚人先民的世系、年代作些初步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不妥之处,诚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楚人先祖的世系,最早可上溯到五帝时代的颛顼。《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屈原《离骚》亦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与楚同姓”,其先屈瑕乃楚武王熊通之子,为楚国莫敖,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故其说反映了战国以上千百年间在楚人中世  相似文献   

9.
楚君姓氏辨     
先秦的楚人有广狭二义,广义就国籍而言,狭义就族属而言。当时的楚族也有广狭二义,广义包括季连的所有苗裔,狭义仅指楚国的公族。本文所要探讨的,限于楚君的姓氏,可谓义之尤狭者。《史记·楚世家》追溯楚族的起源,说陆终生六子,少子为季连,“季连,芈姓,楚其后也”。这个“芈”,是相传以季连为始祖的一个氏族的姓,当然也是后来的楚君的姓。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3年年会于1983年10月底在宜昌市举行。到会的有湖北省楚史研究会的部分会员,还有北京、河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地的史学工作者和语言学工作者,共八十余人。大会收到论文六十九篇。楚国经济史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对楚国的农业,到会同志大多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同志认为,泰汉以前,楚地实行的“火耕水耨”,并非原始的刀耕火种,而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水田耕作方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9-125
源于中原华夏族的楚人,在其所封楚蛮之地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融楚蛮、并越濮、占诸夏,由"蕞尔之邦"到"地方五千里",由"蛮夷"而"华夏",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楚民,壮大了华夏族,为统一的秦汉帝国及"华夏—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疆域与民族基础。楚人坚定的华夏观及其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特别是对黄帝世系及华夏神话的尊崇与认同,是楚人实行疆域扩张、民族融合、兴邦强国、回归华夏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楚凤酣歌恒舞、簪花佩草、饮露餐华、通天达神、引魂升天的神异性状,自由奔放、刚柔并济的形象与精神气质,充分体现了楚地域特征与楚民族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楚凤兼具神性与德性,楚人视凤为灵物,楚凤既是巫的化身,又是真善美的象征.将楚凤称为灵凤,正和于“灵”在楚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及丰富美好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长江文艺》1996年第7期发表的长篇散文(楚都二千七百周年祭),是黄瑞云先生游览湖北荆州楚故纪南城(郢都)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有意思的是,这篇艺术散文却包涵着一篇研究楚史的学术论文,对楚国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点。文章根据历史上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长期与楚作战的史实,指出“周楚长期对立,并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接着,文章又根据楚熊渠于周夷王之世宣布“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乃立其三子为王,指出“当时中华大地上”,有“王”这一称号的只有周楚两家。而熊通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武王乃在东周平王…  相似文献   

14.
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驳马”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驳马”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 ,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驳马”山 ,音译汉记为“贺兰山”。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 ,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 ,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 ,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徙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楚国的庶人有国人与野人之分:国人中既有庶人,也有君子,野人则全是庶人,国人主要是楚族人,野人则通常是异族人。这样以族的同异来区别人的国野,与诸夏的情况是相似的。楚人灭国之多,拓土之广,远在诸夏之上。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的“土不过同”,到成王时的“地千里”和平王时的“土数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疆域扩展的速度异乎寻常。楚王常以所灭之国为县,而以公子王孙为县公。楚人所灭之国的公室,大抵被迁至楚国的后院,如“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其余的贵族,也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昔的势位;至于庶人,则一般不离其故土。由此,楚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无疑大于同时的诸夏之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而楚国庶人中野人所占的人口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月刊》去年七月号发表了龙海清、龙文玉两同志的《屈原族别初探》(以下简称《初探》),认为“屈原可能属于苗族,他是精通并吸收了华夏文化的第一个苗族文学家”,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很值得商榷的。(一) 争辨屈原的族别,首先要弄清先秦楚人的族别。《初探》的作者说:“楚人的先祖很可能就是三苗”,其主要依据是,楚人受封子爵的熊绎乃是从周武王伐纣建过战功的“髳”人子孙。武王伐纣,髳人是否建过战功,可以存而不论。问题是楚人的先祖是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开展对楚国历史的研究,湖北省史学工作者与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筹备酝酿,最近正式成立了湖北省楚史研究会。与会同志回顾了近两年来全省研究楚史的情况,通过了楚史研究会章程,初步确定了今后开展学术研  相似文献   

18.
楚国灭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在商代被称为“巴方”,是距商王朝邦畿不很远的方国之一。西周时,“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从此,巴国成为周王朝的属国,经常输献于周,即所谓“自武王灭商……巴、濮、楚、邓、吾南土矣”。春秋时期,巴人活动于汉水之域,与楚、秦以及江汉诸国交往频繁,“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然而,由于楚国的崛起,江汉诸国为楚吞并殆尽,巴受楚的威胁和压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从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敢于(?),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与”。其江汉故地全为楚人所有,巴人只有退保川东,凭藉巴山菱峡之险与楚人抗拒。由此,巴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历史文献中,有关巴国的记载也不多,战国时期巴国的史迹便少为人知。巴国在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前307  相似文献   

19.
吴洪琳  张梓轩 《西域研究》2023,(2):16-25+170
素和氏应来自于史书所载“勿吉”傍之“素和国”,非鲜卑檀石槐之支裔,林宝之所以有如此记载,是他将檀石槐联盟中三部之一的鲜卑大人素利误为素和;而且白部与素和氏也没有关系;十六国北朝时期主要活动着三支和氏,分别改自素和氏、来自汝南郡和峤,以及来自河西或西域地区;而与和士开相关的几方墓志,都将其族源与“金山”联系在一起,不论金山是今阿尔泰山还是河西地区,总之和士开一族应该来自于河西或西域地区,正好契合了史载其先为“西域商胡”,而非“本姓素和”,之所以出现“本姓素和”的原因,是与和士开同僚所说的和士开“素有和氏之庶孽”有关。  相似文献   

20.
蛇图腾探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居住着古越族先民。历史文献上“南蛮、蛇种”、“东越、蛇种也”,即指该族的种属。蛇种,即信奉蛇图腾的民族,这已为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胶、文献古籍和考古资料所证实。 但蛇图腾是古越族自生图腾,还是受北方民族浸渗留下的印迹?笔者倾向于后者。 早在越族形成之前,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黄帝部落联盟之一轩辕族的图腾形象,就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个图腾实物画面,可从甘肃武山西坪出土的仰韶文化小口平底瓶的图饰中窥知。以后,这个以蛇图腾为其标志的中原先民的后代,在历次征伐中覆盖了中国南部辽阔的土地,逐步繁衍成散居在广大区域的民族共同体。 我国古代优秀地理文献《山海经》有许多与北方民族创造的四神有关的蛇图腾的神话记载。如《海外北经》中说:“北方禺疆,人面鸟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