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何解决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知行分离现象,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主体性教育、德育目标、德育价值导向、道德价值评价体系、道德价值取向约束机制、道德践行、构建和谐德育环境等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德育过程的内涵分析,针对当前我国德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德育过程的优化。要实现德育过程的优化,就要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和具体化;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要优化环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要建立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主体性评价可以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其主体性教育的评价则有助于调控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管理过程,推进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坚持四条原则、包含三级指标的内容、构建自然目标评价模式,以实现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评价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吴丽兵 《学术界》2004,(6):187-190
在高校德育改革中 ,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德育日益受到关注 ,并成为许多高校德育工作者德育改革的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5.
加强德育能力的建设,提高大学德育实效性必须构建大学德育能力评价体系。利用AHP法,结合大学德育能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德育能力形成规律,对大学生德育能力形成要素进行系统整合,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德育能力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和50个具体评价因子的三级指标构成,并提出了确定指标权重、标准值以及进行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以期对大学德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体价值作为一切价值的存在基础和最终依据,它为我们的德育评价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目的导向。当前,德育评价体系正遭受着科学实证主义、绩效主义等思潮的不良影响,形成了工具价值对本体价值的遮蔽,导致德育评价愈来愈失去了对本体价值的追求,愈来愈疏离于人的道德生命、精神生命的整全发展。回归本体价值的德育评价改革,可以有效地克服德育评价的合理性危机,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为此,德育评价应不断破除科学实证主义、绩效主义、工具理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形成人本主义、生成主义、建构主义的评价理念;不断破除绩效主义管理体系的束缚,创建多元协商、共建共治的德育评价治理体系;建构融合性评价、开放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真正从内在性、精神性、人格性的角度来综合评价以及引导人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德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卫华 《理论界》2009,(1):179-180
高校学生社团群众性、自由性、民主性、平等性的特点不仅吸引着许多大学生的加入,而且符合主体性德育对德育环境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突显了重要的德育功能.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的传统定位模糊,导致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的实际缺失和社团发展方向迷失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主体性德育背景下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重新定位,既有助于学生社团自身的发展,更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碧霞 《兰州学刊》2006,(2):204-206,208
主体性德育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并具有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然而传统德育的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师生之间的共同性,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德性建构中的唤醒者、促进者、引领者。文中最后对于如何建构符合主体性德育原则的师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主体性德育思想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炳生 《兰州学刊》2004,(5):277-279
陶行知德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主体性德育思想 :实现“六大解放” ,确立德育主体地位 ;倡导做人教育 ,完善德育主体德行 ;做事即修养 ,师生共同施行德育 ;实行主体性德育方法 ,全面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陶行知的思想 ,对当前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叶智辉 《江汉论坛》2005,(2):133-135
传统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道德本能或善端是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基础性前提。因此,我们应尊重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改变高校现有德育模式,借鉴和重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批判和剔除其中糟粕性的成分和因素,努力建立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开放性的主体性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价值澄清理论是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中较实用、操作性强,同时也是争议较大的一种理论.文章从德育对象主体性的视域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阐述和评价.针对我国当前高校德育改革中德育对象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问题,以价值澄清理论为支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教育,以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过程为特点.本文就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构建高职德育教学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有效地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价值多元化成为高校德育必须面对的现实状况。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要教会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就必须从德育观念、德育重心、德育方式上都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14.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理论探讨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坚持德育中的主体性,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要求,从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到德育的手段上都要弘扬主体性。但单纯的主体性不能保证价值观和品格教育,必须同时注重德育的内容、目标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规范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而主体性则是规范性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 《云梦学刊》2008,29(2):125-128
高校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应构建整体性、开放性的运作体系.一是构建由"八个一"组成的内容体系;二是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关注贫困大学生的道德调适、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注重大学生公正伦理的认知和培养、切实贯彻和运用主体性原则等途径和方法体系;三是构建"人性化的他律,觉悟性的自律"的管理体系;四是构建人性化、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是德育自身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主体性德育遵循德育教育的客观规律,成为现代德育的主题。对主体性德育的内涵进行哲学思考,探讨主体性德育的哲学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反映的是德育中的主体际性关系问题,并将探讨的侧重点聚焦于主体性德育的贯彻实施,它强调德育活动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上,教师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中仍然是大有可为的。"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助推器".是向德行"慎独"境界推进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刘双 《学术界》2006,(3):181-184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全新的德育功能观、德育目标观、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教学模式观和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观。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德育主张建立师生互动的双主体关系,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作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改革方向.本文提出了以主体性德育思想和双主体理论为指导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明确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德育内容,实施以自我教育和注重道德实践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几项措施,力求提高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高校“人本德育”理念取代“社会本位德育”理念,已经被教育界充分认可和实施。“人本德育”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满足学生内心需要,关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在人本德育的具体落实中,出现了很多认识上和教育上的简单化、形式化倾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