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明园是乾隆朝皇家园林建筑的杰作,是清代以"大总结"为特征的园林建造艺术的集中反映。乾隆帝的圆明园诗以圆明园中的景观为题,以诗序简括景观特点,以诗句、诗注描摹景观细节,再塑了圆明园风貌。同时,又因乾隆帝常年在园中居住生活并对同一景观反复吟咏,所以,乾隆帝的圆明园诗勾勒出了一些景观的历史变迁。诗作还记录了乾隆帝的园居生活,见证了乾隆帝对母亲的孝养,反映乾隆帝欲占尽天下之全景的造园理念,颇具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于许多古代建筑实物因历史原因湮灭难见,而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古代典籍不仅成为探究我国古代建筑风貌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建构古代建筑演进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源流、形制、文化、理念、意匠等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圆明园是清代帝王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这里曾经汇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也曾成为战争侵略的牺牲品,更始终作为文化交流的晴雨表,展示着不同时期异质文化相互交流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300年间圆明园兴衰变迁的历史,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平台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艳 《天府新论》2004,7(1):110-11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遭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至于英国方面辩解的焚园理由: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5.
郑艳 《学术探索》2004,(1):101-10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遭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至于英国方面辩解的焚园理由: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6.
丁玲与萧红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一,丁玲的个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相互交错、此消彼长;萧红由一位激进的左翼作家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二,丁玲顺应主流意识需要刻意展示农村革命进程与农民心理变迁,萧红关注东北农民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革命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三,丁玲依据政治理念,从社会分析角度对生活作出评价;萧红从生命体验出发描摹农民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欧梅诗派是北宋仁宗天圣至神宗熙宁年间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为主要成员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长期的诗文唱和中他们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诗歌风貌:创作题材上取材广而命意新、创作风格上追求宋调风味、创作技巧上追求"状难写之景"和"意新语工"、创作方法上转益多师和博采众长.这些共同的创作特点开创了宋诗的主体风格,奠定了他们的诗歌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岑界参诗歌,在浓郁的异域情调与夸张色彩中,真实的生活内容与自然景貌或如实反映;或变形展现,在创作主体的敏锐感受中显出神奇的艺术表现力。透过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的层次。岑参诗歌进而显示出处于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点与结合部的深层的文化意蕴。诗人生性好奇,又长期活动于西域极境的边塞地区,正因这种性格气质与边塞经历,决定了其诗歌的基本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流坑,这个千年古村落,位于距南昌约200余公里的乐安牛田镇东南,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流坑依山傍水,始建于唐五代开平年初,全村大都姓董,目前人口在5000以上,全村500多栋房子中有明、清民居260多栋,祠堂50余栋,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一处。据族谱记载,先后有进士44名、特奏名进士19名、文武状元各一名、会元1名、解监元10名、封子爵2名、保师6名、举人20O余名。董氏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皮元珍 《江汉论坛》2002,3(11):83-87
任何文学作品,就主观因素而言,大致都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所谓“文如其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就语言风格而言的。嵇康作为正始文坛的佼佼者,他为人磊落,为文亦自然。他始终用率真的情感,对抗虚伪与黑暗,用清峻的笔法,展示自由无拘的人生,从而使得其诗文语言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成为其高洁人格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1.
明末结社之风盛行,莱阳宋继澄倡导山左大社,社员受复社影响,诗歌创作上多有宗唐仿杜之作,气节上大都坚守正义。甲申之变,山左文人出路有三种情况:殉国者,多为山左大社成员,受复社气节激励与家风濡染显著;隐逸者,或避地山林著书课孙,或被迫守节身隐心不隐;仕清者,守志弃节,进退两难。文人风貌的变化是朝代更迭的客观因素及家族发展、文化传承、生存状况、复杂内心等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对山左文人风貌、心态的考察,有助于认识明清之际诗风转变的轨迹,把握易代时士风与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随即实施的大屠杀,不仅杀死了30多万中国军民,而且烧毁了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市建筑,摧毁了南京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将自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以来十年建设的成果几乎扫荡殆尽.本文对日军大屠杀以前南京的建设成就与社会风貌进行论述与解读,从而深切感受与深刻认识日军大屠杀对南京近代化进程的严重破坏与阻挠.日本的侵华战争的罪恶影响,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13.
1860年,英法联军寻找种种借口,派大军侵华,一直打到北京,焚掠圆明园,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中的法军司令是孟斗班。他回国后被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公爵”。孟斗班在法筹建侵华远征军之后远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活动。从最近新公布的档案文献看,圆明园被劫掠是英法侵略军联手,而圆明园被焚毁则是英军单独所为,法军没有参与。  相似文献   

14.
王魁星 《兰州学刊》2011,(3):125-132
至正二十年(1360)后,宋濂逐步完成了由隐逸之士向皇帝侍臣的角色转变。这一变化,使他的诗文观念及创作均呈现出了异于以往的风貌。笼统地以"台阁"代称宋濂后期的诗文风格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宋濂虽有一些颇具台阁气息的诗作,但这些作品与稍后出现的台阁体却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与渴望归隐的恋乡之作共同构成宋濂后期诗歌的两大题材。颂圣应制之文在宋濂文集中也仅为少数,远非他后期散文的主流,墓志铭、塔铭等类应酬之作才是他后期文章的主流。而宋濂后期的传记文在题材方面多有开拓,在技巧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此同时,游记散文同样不乏佳篇。  相似文献   

15.
王开玺 《晋阳学刊》2012,(5):109-114
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所谓龚自珍之子,龚孝拱引领英军焚掠圆明园之说,纯为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恃才傲物的狂士言行,引发人们的不满;狂狷孤傲的个人品行,不为社会所接受;与外国人交往甚密,为国人所不齿;清廷上谕隐寓龚孝拱为汉奸的说法,给人以证据确凿的假象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龚孝拱其人背负如此恶名。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的春节文化风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 ,根据传统风俗 ,人们除旧布新 ,迎接新春。抗战时期太行山的春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它改变了农民古老的生活秩序 ,新文化进入山区 ,激发了人们的感情 ,引导人民走理想之路。这里所出现的变化给人以永远的启示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标记  相似文献   

17.
当今,在全球文化趋同的时代,对建筑文化的保护、利用、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建筑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来说,对于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黄山市历届政府、规划、管理,已经做出了骄人的成绩,而且从政府到市民都已有共识。而利用、发展和创新倒是需要我们化大力气去研究、探讨和实践的。然而这个题目实在太大,是需要有识之士几代人共同不懈努力的,本人仅就为做大做强黄山市旅游发展的需要,如何尽快赋予我们城市建筑特色来浅谈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中的公众参与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中的公众参与是我国环评中的首次公众参与,其参与的形式包括网上调查、现场调查、媒体宣传、公告、听证会、信息联系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在这次环评和行政决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出台使得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公众参与不断扩大,作用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圆明园铺膜事件"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拷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和执法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立法方面,对违法建设者不仅应要求其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还应对其处以罚款;应规定环评机构①就其评价结论的内容向法律负责;应当明确公众参与的途径、程序和救济方法.在执法方面,应当着力解决一些行政主管机关"有法不依"、对某些行为主体"违法不究"、对环评机构管理不力等问题.同时,应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我国环境法的整体完善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活跃着三个作家群体:顽强坚守文学精神的50、60后作家群、执著于都市青春物语的70后作家群以及喧嚣地游走在文学边缘的80后作家群,他们在新世纪大众文化生态环境中各自的文学选择以及呈现出的风貌,使新世纪文坛尽显声色.但需要指出的是,新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亟待补充与提高,作家们更需保持清醒独立并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这才是新世纪文学繁荣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