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穿刺和纹身行为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被认为是穿刺者和纹身者表达社会认同或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社会心理学者也正在积极地探究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以求对这一社会行为能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中国武汉、法国巴黎和加蓬利伯维尔三地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穿刺或纹身行为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动机;个人的信念对纹身或穿刺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社会环境尤其是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认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保护作用:这些时尚行为构成了包容不同文化的最优框架。  相似文献   

2.
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愿者(Volunteers),又称义工,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志愿者服务活动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已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而志愿者的动机由于直接和志愿行为的激发、维持有关,因此,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如今,国外已形成了对志愿者动机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国内在此领域研究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外相关研究.包括三种传统的志愿者动机模型和三种经济学取向的志愿者动机模型.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对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抗逆力是青少年心理和精神康复的重要概念。抗逆力研究有从个体能力入手,将之视为个体特质和能力的心理学取向,也有从环境资源入手,将之视为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种取向都体现了决定论的色彩和不足。随着跨文化研究和过程性模型研究的兴起,两种研究取向有融合打通的趋势。通过运用宏观-微观相互影响的结构化视角来讨论抗逆力的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复杂生成过程,讨论抗逆力背后的原动力:本体性安全,才是青少年抗逆力研究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都市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青年个体及家庭婚房获取的动机和策略实践,在"制度—行为"的分析框架下,探究当代都市流动青年婚房获取的困境所在。研究发现,在行为取向分类上,青年个体展现出规范型、工具型和期望型三种婚房获取动机;青年家庭互惠分别采取了全款购房、按揭购房和过渡住房三种婚房获取策略。制度逻辑整合下的国家福利政策(属地性社会保障、剩余型住房政策、低位的家庭支持)对上述动机和策略产生影响,导致后者呈现出异化和冲突的制度病理。动机异化内隐的是占有、投机和交换的制度逻辑;策略冲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弱势期和市场化逻辑相冲突,"去家庭化"意愿和"家庭化"现实相冲突,家庭责任过重和低位的家庭支持相冲突。因此,青年婚房困境的疏解急需系统性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以减轻青年家庭负担压力,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保障青年群体共享住房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个体的锻炼习惯是个体所有锻炼行为的总和,个体是一种微观现象,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而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则不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一个特定群体锻炼行为共性的表现总和,因此,是可以分析研究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汉语的学习方式、家族制、文弱审美以及功名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会对青少年的运动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个性对他的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的产生有着极大的影响。青少年性失误的各种表现与他们的个性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我们只要能较好地揭示出性失误青少年的个性与其性失误的动机、行为间的关系,我们就能较好地认识青少年的性失误,从而做好预防青少年性失误以及矫治青少年性罪错的工作。一、性失误青少年的个性类型  相似文献   

7.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与其志愿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对志愿者行为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对志愿者动机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作者从经济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以及社会学视角综述了国外对志愿者行为动机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志愿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暴力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网络暴力游戏,不止是一种游戏,渗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模式从不同的层面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外心理学及其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和兴起,翻译心理学已然崛起,但目前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不多,无法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某些实际应用问题。本文从翻译心理学的实证角度出发,将译者心理动机分为内部和外部动机两种,又将外部动机分为政治动机、文化动机和经济动机。外部心理动机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文章引用名家译例阐明翻译外部动机对译者翻译实践的影响,以验证译者外部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黄刚强 《职业时空》2009,5(9):61-62
对体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受评价者的哲学观、心理学观点以及课程评价的不同视角的影响,使效果评价有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本主义取向。通过对我国体育课程效果评价的理论研究取向和实践操作取向进行剖析,发现效果评价的两种取向融合是必然趋势,并进一步阐明了体育课程效果评价两种主义取向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