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哲学革命的高度之上对人的本质进行全面分析,认为人的本质不再是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与社会物质生产相一致的历史生成过程;市民社会中人的历史本质在于分工基础之上的工业和竞争造成人的物役性和偶然性;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本质在于奴役性分工的消灭以及自主活动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ChatGPT和“文心一言”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产品,造就了人机合作进行知识生产(尤其是学术研究)的新形式。以探究数字劳动的含义为例,以人机问答的方式获得机器智能提供的答案,这展现了ChatGPT和“文心一言”可以辅助人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功用,从而形成人机合作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机器智能在提供资源的概括和简单的文本生成方面对人的知识生产提供高效的帮助,并通过人机问答的互动使这种帮助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对机器生成内容的具体考察,深入体验这两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新产品的实际使用,也可以发现其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尤其体现在:由于受限于训练数据集和能够进入的学术资源数据库,其归纳既有知识成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与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更不能替代人去进行原创性的知识创新。鉴于此,需要理性地看待智能机器为人类的知识生产所能起到的功用,既要前瞻性预测这一新型的人机协同方式对人类未来知识生产走向的巨大影响和积极意义,也要根据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机制,发挥好人在使用提示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人的积极作为来调动智能辅助系统的潜能,在人机之间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融洽的互补式合作,来助力学术研究型知识生产活动的开展,并对人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始终保持足够的警醒。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组织化难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政治生态和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在于农业生产的"兼业性"造成的农民对任何一种农产品的依赖性都不高,进而降低了农民借助组织的力量保护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价格的动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道路只有在农产品高度依赖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农业分工体系,实现从"兼农"向"专农"的转变,在分工的基础上走向自发的组织与合作.如果跳过这个中间环节而采用国家力量介入的方法简单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行动选择来看,农民并不排斥分工这种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农民不仅能够适应、创造分工,而且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埋伏着走向农业分工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作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微观基础,其组织行为是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的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向更为灵活的水平分工的企业网络转变.企业内部生产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区域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内外部动力,它们的叠加作用型构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生存论理解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历史作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人是在和对象的双向敞开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这一展开过程表明,人作为现实的个人,就是他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二者构成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存在方式既是生产的,又是交往的。交往作为人的先天规定性,内在于人活动中,是人的生产及其一切活动的前提。有生产就有分工,分工使人的生产及其活动呈现出多样性。而交往使生产与分工获得现实性意义。马克思正是从生存论路向上,以生产为基础,以交往和分工为轴心,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提出社会演进的三大形态理论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日益依赖他人,但在现代分工体系中与他人日益疏离,这种"现代性"困境,引发思想家对交往意义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交往的世界性的普遍发展中,才能超越动物的生存条件,从而超越这一困境.不同于当代交往哲学,马克思以"关系"为本体,从人的本体活动层面,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主体,以及通达他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突出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交往,从人的需要的"相互性"视角,对社会交往"相互性"作了哲学概括.本文认为,对社会交往"相互性"合理性辩护的根据不应是唯经济的,同时还应得到政治、法律、道德上的正当性辩护.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产品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知识生产对大量投资的需求,出于鼓励投资和保护经营的需要,知识产品产权的归属由劳动者个体转移到投资者和经营者,在实际保护中更多的是保护了投资者和雇主的利益.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专业化和分工的加深以及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积累和投资,知识产品的个体生产方式难以进行.产权归属的变更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知识产品生产者越来越依赖于资本.  相似文献   

8.
福柯的系谱学具有反本质主义和政治性的特征,认为真理、主体、肉体、性态都是权力话语的建构物,需要打破权力与知识的共谋同盟。系谱学推动了当代文论的后现代转型,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批评成为文本的政治学,伊格尔顿、卡勒等人开启了反本质主义文艺学知识形态的新格局。但系谱学文论亟须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王国富 《理论界》2014,(2):100-102
马克思哲学认为不平等的社会分工构成无产阶级异化状态的社会根源,导致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在社会领域表现为不平等的社会交往关系总和。为此,马克思从社会分工视域探讨现实地变革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社会交往关系,建构符合人的自由发展需要的合理分工形式,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的社会条件,对当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基因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克隆技术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核心的当代生物技术革命展示了21世纪社会发展走向,也掀起了对人类本质或人性的再次追问和争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层面的揭示对于这场基因工程引起的大讨论具有重大意义.基因所决定的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可能的人","可能的人"必须经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并在此过程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满足了其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后,才能转变为"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1.
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时代.发展的时代需要发展的哲学.建构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既是"二战"以来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必须具有当代中国自我特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根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本质关系,阐释当代中国人在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的当代发展哲学.建构中国自己的当代发展哲学,离不开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发展观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2.
肖卫东 《东岳论丛》2012,(8):126-131
“斯密猜想”命题在本质上揭示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内生根源在于农业分工的有限性.但是,分工仍然是农业经济增长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根本源泉,农业分工本身及农业规模报酬递增也必然需要借助某种特定而有效的空间组织形态来实现.农业地理集聚作为一种特定而有效的农业空间组织形态,是农业分工的结果,也是农业分工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的原因.因此,农业地理集聚是农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同时也是农业分工利益和分工效率改善的空间实现,它可以通过扩大农业市场广度和增加农业市场深度来拓展农业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13.
生产共享、全球价值链与“低端锁定”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价值链是一种自顶向下的制度设计,通过将核心价值以外的工序不断剥离,外围企业只能簇拥在领航企业周围,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基于生产共享的国际生产网络,以强调契约合作、生产片段再融合为核心.与全球价值链的线性攀升不同,国际生产网络突出了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的层次性和协作性,在生产共享的基础之上,国际生产网络进一步向非线性、扁平化的形态发展.生产共享的内涵与特征有助于后发工业国实现战略赶超和“低端锁定”突破.  相似文献   

14.
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当代德育中弥漫着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即认为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思想道德及其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力求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需要对当代德育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进行批判和反思,积极探索实践思维方式和“德育叙事”,以实现去德育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分工与合作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曾先后经历了自发分工与合作模式、合作为主分工为辅模式、分工为主合作为辅模式三个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体实际,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走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创新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内部的创新网络.本文从知识分工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指出知识的分工与专业化是集群技术竞争力的源泉,但这一潜在收益的取得却是基于创新网络的.因为知识的分工来促进技术知识积累的同时,也造成了"知识分立"程度的提高,给知识的流动与整合带来了阻力,而产业集群内部的关系网络一方面通过共享环境下的面对面、多渠道传播降低了技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认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基于认同的信任降低了创新合作中的交易成本,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的流动与整合难题.这正是创新网络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孙显斌 《云梦学刊》2008,29(3):28-30
电脑的引入给人文研究带来了新的面貌,但在人文研究中,人脑与电脑合作的相关问题,比如在合作的基础、法则以及分工等方面,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的视角来研究中韩m建立的可行性,并通过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建立FTA对促进双边零部件贸易以深化两国分工与合作的影响.文章以零部件贸易来反映区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情况,通过对1998-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韩两国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内的分工合作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同时分工的地位又是不平衡的,这为建立双边FTA提供了可能.随后本文通过建立双边零部件贸易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建立FTA有利于双边零部件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两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进一步深化分工.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和东亚区域内,FTA变量的回归结果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是东亚区域内的FTA的影响大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韩国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各方面的动态变革运动 ,最初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这就是所谓的西方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人的现代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现代化也走向了反人性的一面。本文拟就西方现代化进程对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发展的二重影响作一浅析。一、分工的加剧对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发展的二重影响西方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席卷全球的。在这一过程中 ,世界越来越为统一的市场规则所左右 ,分工越来越细 ,部门越来越庞杂 ;一方面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需要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 ,东方在分工…  相似文献   

20.
文学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以批判学科知识生产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而出场,主张文学的本质是建构出来的,不存在非历史的、永恒的本质,并提出重建文学理论知识的历史性和地方性语境.通过对当前论争中建构主义的立场问题、本质主义和权力干预的关系问题以及建构主义的知识生产问题的考察,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在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上的意义在于,为反本质主义的语境化提供了便利,从知识社会学视角为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