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在安葬仪式上,宋庆龄,沈钧儒代表各界人民将一面白绸为底,用黑绒绣着“民族魂”三个字的旗帜盖在鲁迅身上。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无产阶级“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今天,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同时广泛吸取各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说,鲁迅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继  相似文献   

2.
“鲁迅赞”这个普普通通的题目,勾起了我很多感慨。前几年,曾出现过一些影响不小的贬损鲁迅的言论,虽经鲁迅研究界辩驳得以廓请,但接着出现的带些学术色彩的“重新评价鲁迅”,却使一些人感到“客观上鲁迅似乎贬值”。加上不健康思潮的影响和研究条件的困难,使伟大的“民族魂”鲁迅,近些年显得有些冷清。在这样背景中赫然出现的《鲁迅赞》是怎样的光彩夺目令人神往啊! 《鲁迅赞》是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天才(江天)先生献给鲁迅 110周年诞辰的诗集,其中收入江天1954──1991年陆续写下的纪念鲁迅的41首诗。这是一曲唱了三  相似文献   

3.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4.
鲁迅去世,巴金为之抬棺安葬。鲁迅将这"民族魂"传递给巴金,离世前夕称赞巴金是"屈指可数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上海各界隆重举行鲁迅新墓迁葬仪式和新纪念馆落成仪式。巴金致开幕词,突出了鲁迅先生一生追求真理、热爱青年和人民两大特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巴金用血与泪的文字写下悼文《怀念鲁迅先生》。鲁迅的圣火照耀现代作家宝库,光亮着中国人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5.
为鲁迅笔下的“影象”翻案吴海发说起来象个掌故了。十年前,上海一家在全国有影响的语文杂志,发表一篇文章,指责鲁迅先生笔下的“影象”,写了错字,应该写成“印象”。此文语气肯定,不存一点商榷余地,影响甚广,不能不作辨析。“形象”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  相似文献   

6.
“陕”字到底从夹还是从夾?徐建设在鲁迅先生的手稿里,“陕西”的“陕”字,写作“”(文物出版社1992年4月版《鲁迅手稿选集第三编》)从阜,从夹.这显然是笔误。“陕”,是形声字,繁体作“陕”,从阜、“”声。而“”,《说文解字》属“亦”部,曰:“,盗窃怀...  相似文献   

7.
鲁迅写了二十五年日记,一天也没停止过,即使偶有无事可记的日子,至少也记了天气或留下空白,或仅记“无事”,唯有一九三二年二月一日至五日这五天的日记上特意写上了“失记”二字,这是为什么? 原来鲁迅的这五天“失记”(连一月三十一日漏写一天在内,共六天),是与当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密切相关的。一九三二年,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把上一年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所开始的侵略扩展到上海,用重金贿赂中国流氓冒充上海工人,在三友实业社前杀死日本日莲宗僧侣一人,并以此为借口,暗中组织几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鲁迅先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长句: 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 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 “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 这两字,指示着凡主张“文学有阶级性”,得罪了梁光生的人,都是在做“拥护苏联”  相似文献   

9.
<正> 斗争,是一个战士的天职。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对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以及旧思想、旧文化坚决斗争和彻底批判的一生。鲁迅先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曾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了“鲁迅精神”。毛主席说“鲁迅精神”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是他的斗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孔乙己”三个字的声调都是上声,该怎么念?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产生了自然音变,第一个上声变得近乎阳平声.三个上声字连在一起,产生怎样的音变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如果连念的上声不止两个……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读上声,前面的一律改为阳平.”  相似文献   

11.
简讯(三则)     
●在鲁迅先生诞生 12 0周年纪念日的前夕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全体同志利用双休日前往绍兴瞻仰了鲁迅先生纪念馆 ,参观了“百草园”、“三味书屋”和“咸亨酒店” ,亲身感受到绍兴这座历史名城、鲁迅先生诞生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编辑部今年 7月初进行了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 ,3位同志竞聘上岗 ,并都承担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备课任务。● 2 0 0 1年 10月 9日至 11日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南社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金山区政府联合举办的“辛亥革命与南社”学术综合研讨会在上海金山举行。会…  相似文献   

12.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写过一个擅长“精选三科乡会墨程”、被人视为“文章山斗”的马二先生。这位马二先生,是个很有趣的人物。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马二先生字纯上,处州人,实即全椒冯粹中,为著者挚友,其言真率,又尚上知春秋汉唐,在‘时文士’中实犹属诚笃博通之士,但其议论,则不特尽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也”。就是说,这马二先生的模特儿是作者生活中的挚友,所以剖析起来就让人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鲁迅战斗的一生作出了最正确、最全面、最充分的评价。当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逝世时,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立即发唁电给许广平先生,对鲁迅先生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在这同时,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名字,亦列入了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之中,这是鲁迅战斗一生的最大光荣。下面,是对于几份不同的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名单的研究与鉴别。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病卒于上海山阴路(原名施高塔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他自己便是我们民族的杰出代表,真正的民族之魂。他以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实践中韧性的斗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度过了他光辉的一生,赢得了崇高的赞誉,所以他一逝世,沈钧儒先生立即为他题字:“民族魂”。鲁迅虽然离开我们即将半个世纪,但是他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寓,对于我们今天以至将来,都有不可估量的深刻意义。鲁迅是我们不灭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绍兴生活了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越文化“场”。这表现在在鲁迅各种形式的作品中,不时浮现出一种“故乡情结”;鲁迅的精神气质,可用“硬”和“韧”二字概括,而这正是越文化的传统;在鲁迅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了越文化“崇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日,鲁迅先生曾来复旦发表演讲。这在他当天的日记中有所记载:“午蔡毓骢、马凡鸟来,邀往复旦大学演讲,午后去讲一小时。”翻八一年新版本《鲁迅全集》十四卷《日记》注释,见:“往复旦大学演讲,讲关于革命文学问题,讲稿佚。”(P.681)在第四卷《三闲集·序言》里又有一条有关此事的注释。鲁迅先生“十一月二日在复旦大学作题为《革命文学》的讲演,有萧立记录稿,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九日上海《新闻报·学海》。”(P.6)马蹄疾先生在他的《鲁迅演讲考》一书中还更进一步地说:“萧立在《鲁迅之所谓‘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桌子角上刻了个“早”字,以后就再也没迟到。我在桌手角上刻了“我是天才”四个字,被学校罚款20元。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可出山后就当了个大将军。妈妈一早上三次进屋叫我起床,可她第三次却提了个鸡毛掸子。牛顿在苹果树下睡觉时,一只苹果打在他头上,他悟出了  相似文献   

20.
羡季先生在《小说家之鲁迅》这篇讲演中说: 鲁迅,在学术与文艺上说起来,同时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考据学家,史学家,诗人,又是小说家。集许多“家”于一身,简直无以名言。也许就是“博学而无所成名”,与“大而化之之为圣”吧。这是先生于1947年在当时的“北平”讲的。我以为这是那个历史时期,在北平这样的地区的学术界对鲁迅最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