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休谟是十八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哲学史界对休谟哲学的评价问题产生了一些分歧,特别是对休谟宗教观的看法分歧更大。有的同志认为:“休谟的哲学和贝克莱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并无二致”,“休谟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比贝克莱狡猾些”,休谟的用意是“企图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来根本摧毁无神论的基础”,他的哲学“是为宗教张目”,是“彻头彻尾反科学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是很值得商榷的。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认为休谟哲学不仅没有为宗教神学进行论证,反而还对…  相似文献   

2.
休谟哲学是近代经验主义最完善和最成熟的形态。休谟是正在蓬勃开展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的哲学向以往的一切教条主义和旧的形而上学提出了大胆的挑战。“一切观念都起源于印象”,既是休谟的认识论学说——“知性”的第一原理,也是休谟全部哲学的第一原理,是休谟解决其它一切重要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休谟哲学的本质特征——“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中间路线”也只有从这条第一原理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休谟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但在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受哲学的两条路线斗争模式的影响,简单、消极地评价休谟哲学的倾向,这与休谟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本文试图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演变的背景中,从休谟哲学文本整体入手,判明其哲学探究的真实意图,剥出其哲学思维的基本内核,展示其哲学活动的独特魅力,以力求达到对休谟哲学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4.
因果性问题作为西方近代才出现的哲学问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最具现代哲学精神的哲学家休谟建构其人性科学首先和重点探讨的哲学问题.休谟的哲学立场和理论特色在其因果论中得到集中反映和体现,历史影响深远和广泛,也常常遭受攻击和被误解.本文在近年来学界对休谟因果性问题的新的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对休谟哲学的性质的把握,以及对休谟因果论的思想进路的深入理析,认为休谟从人性入手研究哲学,其因果论的实质是人性科学视域下的人性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认识的人性根源和根据问题.休谟因果论具有鲜明的人性论特征以及心灵哲学倾向,开辟了一条研究因果性问题的主体之路、人性之路、心灵之路.  相似文献   

5.
休谟在18世纪提出的归纳问题断言,归纳得来的知识都是或然的而非必然的,归纳逻辑不能保证知识的确定性。这一定论导致了归纳逻辑的衰落。然而,穆勒在19世纪又成功地重建了归纳逻辑,并为其提供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那么穆勒是否真的从哲学上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本文详尽地分析了穆勒全归纳的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阐明,穆勒只是回避了而非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穆勒用“自然齐一律”作为归纳的基础,但自然齐一律是建立在直觉信仰基础上的,这说明穆勒仍然停留在古典经验论的心理主义水平上。尽管如此,穆勒的思想却开了现代归纳哲学的思想先河。  相似文献   

6.
周树智 《唐都学刊》2012,28(6):55-60
人类哲学史上一开始就有哲人对价值进行哲学研究,人类早期价值哲学研究东西方各有千秋。西方近现代价值哲学研究从英国哲学家休谟开始,休谟于1740年发现了实然和应然二分是道德价值哲学研究的逻辑前提和起点。1864年德国哲学家洛采第一个明确提出"价值哲学"名词,洛采之后的100多年里西方价值哲学研究产生了主观主义价值论、客观主义价值论和折衷主义价值论三大学派。他们都在价值哲学研究道路上竖立起了一座座里程碑。西方价值哲学研究因受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价值哲学理论与现实价值对象相分离的抽象价值哲学研究旧范式影响太深,尔今已陷入困境和危机之中。当代东方中国价值哲学研究方兴未艾。中国学者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价值哲学理论与现实价值对象相符合的现实价值哲学研究新范式,为价值哲学研究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价值哲学研究道路上竖立起了一座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休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后来被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高度关注的并被称为"休谟问题"的可能是一个、两个或三个.我们根据"休谟问题"的性质不同列举出四个:"因果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归纳问题"属于逻辑学问题;"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属于语言学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属于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事实上,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和存在论是互为一体的.孤立谈论任何"某论"都是无效的.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探讨的四个"休谟问题"的实质只有一个:人类理性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把握什么样的对象世界的问题,即一个古老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按照康德所代表的理性道德主义标准,美德和善行为理性,邪恶和歹行则为无理性。休谟及现代休谟派反对这种学说,他们否认道德判断是理性原则。本文先考查休谟的论点及论证的失败,再分析现代休谟派所作的修正及其缺陷。休谟认为,理性的功能在于发现观念之间的关系和事实,道德上的区分不是理性的产物,因此,行善不为理性所需,作恶也不悖干理性。他的理由概括为论证m:前提1:纯理性不能使我们行动;前提2:道德判断能使我们行动;结论:道德判断不是纯理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康德论因果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分析了康德因果性问题的来由、康德重建因果律的步骤和康德因果观对我们的启示,指出因果必然性问题历来是西方科学思维的核心问题,康德为了回应休谟对这一问题的挑战而引进了先验主体的能动作用,但由于他把现象和物自身割裂开来,导致了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的对立。文章批评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和科学哲学在因果性问题上的失误,指出只有建立哲学的人学本体论才是解决因果性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杨璐 《社会》2015,35(6):58-84
从洛克到休谟,英国政治社会的思路发生了重要转向。洛克从基督教的信仰结构中构建自由宪政的根基,但为后世的党派之争埋下了激进的种子。休谟从经入史,经史结合研究政治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事物变易的轨迹和哲学推理的经验基础,开辟了英国新的自由传统。本文以对洛克和休谟的思想诠释为出发点,重返英国政治社会的经典问题,借此来为理解英国社会理论中更为丰富的面向提供某种线索,也为中国现代转型问题提供某种治学启发。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往往仅限于笛卡尔、康德哲学来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而忽视了经验主义“自我”观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揭示经验主义“自我”观在从笛卡尔“我思”发展到康德“先验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的否定性作用,即洛克承继,发挥了笛卡尔“我思”经验的一面,经贝克莱这一中间环节,至休谟而推向极至。由此,“经验自我”完成了自身的否定,为康德重新确立先验“自我”开辟了道路。作者认为,我们今天在认识“自我”中重新陷入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和困惑时,反思这段历史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充实它的内容,而不是哲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问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应当说是不全面的。哲学的体系作为一种形式对内容是有反作用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对于哲学的发展以及对更好地进行哲学的教育和宣传,都有积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完正的严密的体系。但是,哲学教材如何科学地体现它的体系,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休谟问题划定了事实与价值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要拨开休谟问题的理论迷雾,必须在具体学科领域限定其理论语境.在法学语境中,自然法思维和法律实证主义都秉持了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理论模式.然而,无论是自然法思维,还是法律实证主义,都无法避免无限递推的论证循环,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哲学层面遭遇崩溃.这对于我们在法律方法论上超越和重构司法三段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9):95-99
理性与激情(情感)各自在道德起源中起多大作用是道德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霍布斯与休谟都承认激情是道德的基础,否定古代道德哲学所主张的以理性克服激情,追求至善的道德理论。但是霍布斯与休谟对情感与理性关系的实质理解和达成结论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爱与仁爱、意图与效用、契约与习俗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霍布斯与休谟争锋相对,分别形成了理性主义契约论与情感主义两种思考路径,深刻影响了后世道德哲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浦家滢 《求是学刊》2012,39(2):47-50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始,始终将其奠基在存在的无限性规定基础上,由此产生了特有的至上的形而上学.在笛卡尔的第一原理设置中,理性在与世界的对峙中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峙的相持意味着无限性规定的磨损或消解.休谟对因果联系的怀疑使得哲学本身必须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哲学的无限性规定如何向有限性规定的迁移可能性.康德哲学是对近代哲学蕴涵着有限性的一种肯定性诠释.在康德哲学中,有限性规定有了划界性的凸显,在主体理性结构的建构中,可以管窥到康德哲学隐含的界限或者限度.理解康德哲学的性质既与康德哲学的有形理性构造有关,又与康德哲学的无形规定相关.有限性规定的凸显和无限性规定的隐退相互连结.有限性规定的凸显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个视域.  相似文献   

16.
审美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对社会和自然对象的美感体验,是主体通过意志、趣味、情感等心理活动对对象进行审美判断的基本“图式”,亦即休谟所说的“特殊构造”。休谟说:“在美与丑之类情形之下,人心并不满足于巡视它的对象,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去认知它们;而且还要感到欣喜或不安,赞美或斥责的感情。作为巡视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章雪富 《浙江学刊》2003,1(1):71-76
英国的近代经验主义传统演变成现代实证主义之后 ,开始以一种貌似科学的态度寻求关于哲学的重新界定 ,试图清除哲学的形而上学幻想。然而 ,实证主义却把形而上学转换成了心理主义哲学。这就是说 ,在实证主义传统中 ,形而上学不是终结了 ,而是有了新的形式。后期维特根斯坦一反他早期的实证主义态度 ,既反驳罗素的物理主义的心理哲学 ,又深入地批评了休谟、马赫和他自己的早期心理哲学主张 ,即将“心理”本体论化、神秘主义化的倾向。心理哲学构成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本主题。从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评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可以说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现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与欧洲大陆唯理主义传统的合流。  相似文献   

18.
休谟论信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在信用问题的解决上,休谟的办法根本不同于霍布斯,原因在于休谟对人性有着更为温和的理解。作者直接提出了休谟论信用中争议最激烈的问题,在对这个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解读休谟是如何理解信用问题的。大卫·休谟(1711~1776)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位苏格兰哲学家,也是哲学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信任问题的论证是许多论证中最为清晰的一种。他以两个农民作为示例:你的谷子今天熟,我的谷子明天将熟。如果今天我为你劳动,明天你再帮助我,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利。我对你并没有什么好意,并且知道你对我也同样没有什么好意。因此,我不肯为…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对智慧的爱好和追求”。但美国人似乎不只是追求智慧。美国人的志愿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哲学提供了健康的风土条件。哲学必须经常记住它在社会中是少数派,如果它被一种观点所统治,它就会奄奄一息。在美国,个人的自由提供了哲学所最最需要的思想自由。强制的正统信念会消灭哲学精神。现在美国人阅读人类的每一种哲学,并实践每一种宗教。  相似文献   

20.
尽管哲学的发展已有2500余年之久,哲学的特性、任务及其某些特点仍然是基本问题.这并非偶然,因为哲学是全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它本身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形式,它的对象和任务、它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对个人的意义是逐步明确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