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容:庄子的认识论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质的运动性、变化性和在空间上的无穷性决定了认识对象的无限性,个人生活时空的局限性和生活阅历的有限性决定了个体思维的片面性。鉴于这一事实,庄子意识到了个体认识的相对性,因而他鼓吹宽容,主张平等对待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反对用单一的标准规范人类的认识系统。庄子的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尽管如此,庄子宽容主义的认识论精神是对人类认识活动规律的体认,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故值得今人继承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庄子·内篇》中重要的人物角色。庄子笔下的孔子形象显然有一个按照他预先设定的逻辑逐渐达到理想状态的过程:先是一个顽固不化积极入世的典型儒家代表人物;而后逐渐认识到自己执迷不悟及人身性命在乱世中的危险境地,开始从顽固不化到虚心向庄子所描写的道家得道高人求教和学习;最后则把孔子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道家的宗师和代言人,并且开始教育儒家的门人和弟子,最终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是不是想通过笔下孔子的形象达到儒道的互补与融合?这也许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庄子的思想世界开启了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蒋显荣 《船山学刊》2007,63(1):51-53
庄子对待生态学术观的方法是把各种主体的认识综合升华为“道”的视野。本文认为这就是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思维过程,它是立足于生态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基础上的相对性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哲学思想一直在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庄子关于人生的哲学不同于儒家和墨家,庄子哲学中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源于庄子对生命本质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得以体现的一个维度就在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之中,冯契对庄子的自由观的解读便展示了这个特点。冯契看到了庄子一定程度上否认人们能够把握认识论领域内的自由,但庄子对逻辑思维和客观对象之间矛盾的揭示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运用辩证法人们可以得到此种自由。和认识论领域内的这种消极性相反,冯契认为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肯定了劳动的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能够获得审美的自由。在此,冯契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对庄子作出了解读,这种诠释又迫使冯契必须引进新的认识论观点,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造成了契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包括冯契在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庄子的政治哲学层面的自由观给予了消极的诠释,但中国近现代思想从未高度重视庄子的政治思想,这表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解读庄子思想,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生长点,包括庄子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也将再次展现其深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肖宝江 《理论界》2006,(3):88-90
道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老子的“法自然”到庄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等道家思想的阐释,以李白等著名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了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有数的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是道家、道教思想的代表,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艺术观和审美观。而庄子思想对审美观的认识和影响,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古代艺术理论发展的一个源头,长期以来,历代研究者只是有些散篇文章发表,而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张利群撰写的专著《庄子美学》则把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8.
道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前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后期以慎到为主要代表.早期道家有"法治"理念而无"法制"思想,到慎到这里就不同了.慎到的思想是联结道家与法家的一个关键环节.<慎子>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四个观念:一是崇尚天道,二是认为"法制"是对天道观念的社会转化,三是主张建立在公义基础上的法制应该坚守,四是主张在实践"无为"过程中特别关注"势"的作用和力量.道家从老子、庄子发展到慎到,人间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演变为积极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9.
庄子故里在东明──全国庄子故里问题考察论证会综述南华生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与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学术界对庄子思想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庄子生平里籍问题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庄子故里问题,各种著述所载简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认识论思想发展史中,庄子曾作过重大贡献。他较为系统地阐明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较深入地揭示了认识主体和客体间的内在矛盾,并强调直觉的认识方法。尽管这些思想的立足点是相对主义,但它对古代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现代认识论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一、庄子系统阐明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庄子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称为“成心”。庄子指出:由于认识主体在社会地位、阶级归属、生理特征、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主体各自的主观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们各自具有的一定的立场、观点、方…  相似文献   

11.
论周作人的道家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庄子一直受到主流思想界的激烈批判和否定,但周作人认为庄子的无君论、天道自然论和齐物论思想等对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和现代中国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宜全盘否定。在"五四"作家中,周作人对老庄道家的态度是相当严肃而别致的,虽然他的道家立场常被他的儒家身份所遮掩,但把他对道家的好感简单地等同于消极隐逸,甚至视为他附逆的主要原因,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庄子是如何陷入相对主义的呢?从认识根源上分析,理论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庄子排斥认识的主观性标准;一种认为庄子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这两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不是排斥主观性标准和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而是从肯定认识主体的主观性标准出发,企图调和不同的认识标准,要求人们用更高的标准“道”认识事物,从而得出他的相对主义结论。一种理论的形成有它的思维过程,本文拟从庄子的认识过程来探讨他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我认为庄子的理论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3.
徐仪明 《中州学刊》2004,(5):157-161
道家与古代数学与天文学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研究领域.老子与古代数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恰恰就在这里.道家与古代天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于天体演化和宇宙起源、结构等认识方面.这在老子、庄子、<淮南子>以及近年来出土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中,都有可以值得挖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从《庄子》到郭象,道家思想的演变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循环,即从超越到超越的超越———回归庸常。形神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缠,是迫使卓尔不群的道家思想陷入轮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乐观心理思想主要以庄子和老子为代表。道家所提出的是"至乐无乐"的观点,就是"无为自然"的生活方式,即顺任自然、与天合一、不妄为的生活方式,作为人生至极的快乐。乐观在道家文化中更多地表现为"安时处顺"之乐观。全文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角度挖掘乐观心理的特殊意义,旨在跨文化心理层面的背景上进一步阐明并发扬我国独特的乐观心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16.
相对主义和一元论的客观主义直接对立,它有着在二元论和多元论两种哲学基础上的差异性理解。相对主义认识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进步性甚是明显;但这仅是相对主义这一历史中的哲学观与批评观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其局限性也是明显存在的。唯物辩证法的相对的认识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我们反对的并不是文学批评或其他思想文化中的相对性认识,而是把这种合理性的相对认识无限夸大的哲学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7.
论列御寇     
列子的思想主要有贵虚、全生、正名三项内容。列子上承老聃、关尹,下启杨朱、庄周,尤其是集道家之大成的庄子,从列子思想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列子思想是先秦道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列子的研究,理应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的层次,人们头脑反映客观事物也具有层次性;分析、把握人们思想的层次是理解人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环节,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也是这样。庄子思想是多层次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往往呈现矛盾的情况,但又是有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庄子的无神论思想春秋战国时代反对宗教迷信,具有无神论思想的有法家、兵家和道家学派。法家主要是从政治实践方面来反对宗教迷信,兵家则从你死我活的战争经验中认识到天命鬼神的不可信,但他们并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加以阐明。从哲学上阐明这一问题的是庄子。  相似文献   

19.
王弼本着道家特别是庄子的精神对儒家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深化改造,与其说是“援道入儒”,不如说是“以道解儒”。在深入把握道家形而上学精髓和实质的基础上,王弼以概念思辨的方式理清了“伦理学”和“伦理学之后”的关系,制定了以“体用”“本末”为基本骨架的解释策略,建立起了一个从“崇本息末”上升到“崇本举末”、以形而上之道带动形而下之器的、最显理论深度同时又具备最大理论包容性的道家实践哲学体系。他的“以无为本”的模型论以及在此之上所阐发的“言、象、意”之辨,使道家哲学超越了老子式的警句格言和庄子式的寓言故事,可以视为道家本无论在语言观上的新发展。这种成就不但是在他之前的玄学家们无人达到的,也是在他之后的玄学家所不可企及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西方哲学史学科中,人们对洛克关于物体两种性质与两种性质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学说,长期争论不休。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哲学史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重要理论问题,即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