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非常重要.本文从活用教参,精研教材;整体策划,板块设计;大胆实践,重组教材;调控内容,自主选择;板书设计,简洁新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3.
4.
新课程实践已经八年了.八年里,语文教学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撞.比如,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持否定态度甚全责难,就是其中一例.他们认为"多读""多写""多练"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已经不合时宜了,应该废弃.那么,这些经验真的"不合时宜""应该废弃"吗?对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斗胆浅议一下.  相似文献   

5.
胡春艳 《决策探索》2014,(12):50-50
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和真正的学习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时下教学活动中一味追求形式和技巧的做法,使得教学的核心价值往往被异化。小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回归“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创造环境,把课堂还给每一位学生。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善用积极评价,注重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践已经八年了。八年里,语文教学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撞。比如,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11.
"知识重在运用",口语交际也是运用的方式之一,口语教学就是让学生要学会交流、学会表达;使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感情,增强了解、促进沟通.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这主要根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习作就是教师讲解写作内容和方法,再范读几篇例文,接着就是学生临摹范文,使得学生的思维定向发展,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将汉语拼音以合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点滴积累,逐步寻找出比较适合于一年级学生的汉语拼音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一名教师,能做的就是切实做好小学古典诗词教学工作,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走入课堂教学,感受古典诗词之美,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5.
16.
17.
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语文教师创造了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舞台。语文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参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必束缚于考试的形式,也不必围着课文转。语文教师多一份洒脱,少了一份羁绊。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面对这应接不暇的教学创新,经过认真地思考,我觉得在这浮华喧闹中有的也缺少些应有的冷静,他们只追求新颖热闹,不讲究科学有效,以至造成课堂教学资源滥用、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其中就有这样一堂教学公开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上那堂课是位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课堂热闹非凡,多…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宗旨,才能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喜欢学语文,学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李帮魁 《科学咨询》2008,(10):57-57
教材是"范例"是新课程观的重要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新课标教材,创造性地使用这一"范例"性的课程资源是每一位步入课改实践的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试从课前如何钻研挖掘教材的角度谈谈对新课标教材使用实践的四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