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探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两大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二是流入省份具有何种特征,将更具吸引外省人口流入的力量?基于传统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新劳动力迁移与制度变迁理论,从个体、家庭与省级层面,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离散选择Logit模型分析。结论为:有外出经历、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家中没孩子或孩子数量较多的劳动力、土地被征用(或无耕地)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某省人均收入水平低、土地面积少,是促使省内农村劳动力向外省流动的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且由省际距离产生的流动成本较小的省,对外省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二元制度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自发流动模型,指出影响农民做出外出务工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其流入城市的净收益现值,并对决定这一现值的各变量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二元的经济和社会体制降低了农民的流动和迁移意愿,限制了农民的外出。最后作者提出了短期内促进农民工流动和长期内保证农民迁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育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加快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优先发展教育对促进和完成这个历史性巨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育作为生产人力资本的重要部门,对经济增长、就业、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有着显著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和培训是低素质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实现角色和职业转换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为缩小城乡教育不平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加速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这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投资,扭转和改变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回报率受到广泛关注。利用三省20个村庄近3 500个农村劳动力的大样本调查资料,采用改进的Mincer模型,分析我国城乡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状况以及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城乡流动人口年平均教育回报率约为2%,其中初中、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回报率约为3.3%,高于小学及以下的教育回报;城乡流动人口接受职业培训的回报率显著高于教育回报率,这暗示职业培训在城乡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回报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说明由于迁移成本等原因,当前我国非农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溢出效应还存在一定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迁移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吴红宇 《南方人口》2004,19(4):39-44
劳动力的迁移行为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 ,同样牵涉到成本和收益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迁移模型 ,并针对模型列出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模型中应考虑的个体特征 ,同时还综合了到其他学者的研究观点。文章结论是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的研究仍旧从劳动供给方出发 ,所以它仍属于供给类劳动力迁移模型 ,最终在研究个体劳动力迁移模型中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可以构成一个有用的组织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流动对流动者人力资本形成的效应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在西部地区8个样本村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农村外出打工者外出前后自身变化,说明了劳动力流动对流动者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劳动者本身人力资本的形成存在着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流动对人力资本的正面作用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现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农村地区家庭禀赋对个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学术界予以更多的关注。为了考察外生性的家庭禀赋对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影响,文章通过构建新生代外出务工劳动力和户主子女的回流决策两个计量模型来进行经验论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选择是综合考虑家庭禀赋状况的理性决策,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外出劳动力。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会阻碍家庭外出务工成员的回流。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概率起初随着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自然资本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家庭成员只有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本,外出务工劳动力才能对家庭社会资本加以充分利用。另外,分析显示年轻一代劳动力和第一代劳动力对家庭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利用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9,(4):94-103
我国高校扩招带动了大批青年进行跨城乡、跨区域的人口迁移,大学生群体成为仅次于农民工群体的第二大迁移人群。高校扩招为青年人口迁移提供了机会,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向上社会流动率是引发人口迁移的主要内在驱动力,而教育的投入成本与教育回报率是教育投资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人口迁移与高校扩招之间存在的概率关系,利用我国省市级城乡教育数据和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建立概率迁移模型,分析城乡居民教育水平差异与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校扩招明显提高了农业户口居民和非农户口居民的教育水平,对非农户口居民的影响更大;高校扩招对农村地区高等学历人才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城市则有明显影响。即高校扩招使得更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迁入城市,这就导致城市的高学历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而农村更加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应加大新农村产业开发,提升大学生回乡就业和创业率;合理布局高等院校,实现教育资源向三四线城市均衡化发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加快落实地方人才保障计划。  相似文献   

9.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与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结果不仅使城市失业人口大量增加,而且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应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我国当前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就业形势又相当严峻,要全面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应借鉴托达罗人口迁移理论,实现城乡综合就业。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立足于促进劳动力流动,片面地强调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对高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给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在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普遍下降。建议重视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企业和劳动力建立较稳定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问题:转移不足;转移的组织方式低级化;转移巩固率低;转移产业层次低;转移前后的比较收益不高;转移的社会负面效应突出。而人力资本存量少,农民素质低是产生以上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为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良性转移应采取如下措施:1.继续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合理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3.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拓宽教育途径,改革教学内容;4.提高农村教师素质;5.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机制;6.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市场。  相似文献   

12.
信贷约束下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农民收入偏低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然而,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其难以向人力资本投资,农村信贷市场的约束又使低收入的农民常常举贷无门,因此,农民常常会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由于信贷市场的约束并无破解良策,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必须在教育、农村医疗保障、劳动力迁徙等方面重塑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而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在于农村教育的滞后导致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三个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合理使用;农村教育改革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农村收入差距却持续扩大。采用回归分解的方法,利用吉林省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动趋势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投入、工资性收入和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增加起到明显的作用;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的要素有劳动力投入、耕地、工资性收入、人力资本要素以及地区差异;耕地、工资性收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其中耕地的作用占51.60%,超过一半的解释能力,而教育对降低收入不平等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流动:中国农村收入增长的新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劳动力流出究竟会促进还是削弱当地的发展是 1 9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运用中国 2 0 0 0年普查数据以及分县的时间序列数据 ,考察了人口流动趋势及其对当地劳动力和农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1 990年代的大量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并不显著 ,输出地的肉类产品反而有了较快的增长 ,劳动力流动已成为不发达地区农村收入新的增长点 ,正逐步发挥其消除贫困制约地区差距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回流后的个人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智雷 《西北人口》2012,33(3):79-83
迁移劳动力返乡后,利用外出务工期间积累的资本、技术从事自我经营,或者创办实业,发展新的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现象。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迁移劳动力回流后个人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回流劳动力就业行为和收入能力,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职业转变和创业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迁移劳动力返乡以后,是否会促进技术的改进和新技能的传播。迁移劳动力回流后的就业选择将对回流地的就业结构、就业机会和工资结构等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7.
人口迁移流动是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流动造成的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变化是否一致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人口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人口素质结构转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探讨其形成的经济原因和造成的经济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群体和中等教育及以下群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净流向相同的状态,而2013-2015年以来各省陆续出现净流向相反的现象,形成了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替代效应。高等教育人才的净流入地区是经济发达省份、地理条件优越省份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广东省等三大都市圈内的六个省市的高等教育净流入人才占跨省高等教育净流入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替代对当地的经济影响表现为三点:第一,改变当地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使高等教育群体及中等教育群体人数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第二,改变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影响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第三,拉大地区劳动力收入差距。据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首先,地方省市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手段控制相应的流动人口群体规模,而不必依靠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以及硬性提出人口调控目标来管理流动人口规模。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地区经济规划以及定位,充分认识现在的人口替代对于未来地区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投入与社会保障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联合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使用世代交叠模型研究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教育通过作用于教育投资、社会保障通过作用于有效家庭时间共同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影响收入。一方面,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增加能够显著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城乡实际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本应该起到调节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反而形成了"逆向调节"的负效应,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此,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证得出,缩小我国城乡人均教育投资和社会保障税率差距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