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近代是内忧外患的时代,也是奋发图强的时代。谭嗣同希望通过变法维新,将中国引向富强之途。因而他对“变”寄予厚望,对通过变法达到的理想境界心驰神往。他论证变法维新的思想武器——或者说,为变法提供理论辩护的则是变易思想。从思想来源上看,谭嗣同讲变易的理论武器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佛学、中学和西学。谭嗣同建构了自己的变易观,既揭示了万物变易的天地之序,又提出了历史变易的“两三世”说。由于不能辩证理解变与不变(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他一味追求变化日新,而最终陷入极端。  相似文献   

2.
光绪帝受禁,戊戌维新顿告夭折,维新派中坚谭嗣同决然地舍生就义,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可是谁能料到,就在谭嗣同这位虔诚的改良者为原则而献身的二十余年以后,印度竞出现了一种以仁爱、非暴力为宗旨的不合作运动。这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种“革命”,其倡导者就是甘地。 此位领袖劝人苦行,教人自我牺牲。他有一条箴言就是“爱你的仇敌”。诚然,古时候有过许多圣贤、教主和改革家们,都曾劝世人以忍受来抵御邪恶,但甘地的举动与前人有所不同。他不仅以非暴力作为个人道德的规范,而且还拿它当作政治运动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百日维新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其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理论没被国人完全接受,因而缺乏指导作用,缺乏说服力;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得力,变法力量单薄,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变法领导者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第二,行动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改革方式过于激进,没能团结大多数,打击面过大;不仅没能分化瓦解封建势力,而且在各方面孤立了自己;脱离实际,采取超前行为,激化了矛盾。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自署东海褰冥氏,祖籍湖南浏阳,1865年3月10日(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诞生于北京。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期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变法失败后被残害于北京,以献身于社会改革而彪炳于中国近代史册。他在十四岁到二十六岁之间(1878至1889年)寄居甘肃时,在这里有不少活动。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经济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1865—1898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中的著名代表之一,是戊戌变法运动中最激进的主将,并为了变法而英勇就义。他的一生,不但在政治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有相当的贡献,对我国近代革命思想的发展起了可贵的促进作用。从他的代表作《仁学》及其他论著中,可以看出他对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都曾研究过,并接触了一些西洋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印度佛学,从而创立了自己一套思想体系,包括哲学、经济、社会、政治、文学等思想。本文仅就他的经济思想作一概略探讨。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梁,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7.
唐才常(1867—1900),湖南浏阳人,与谭嗣同是“二十年刎颈交”,同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激进派的代表人物,时人称为“浏阳双杰”。过去,人们对谭嗣同维新变法思想研究较多,而对唐则研究不够。本文拟对唐才常维新变法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变法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些初步探讨。 一 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短短几年间,中国社会迅速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马关条约》的签订,开始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更加严重的新阶段。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恐后地掠夺中国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豆剖”的危险从“渐露机芽”发展到“迫在眉睫”。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特别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激化。严重的民族危机强烈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爱国救亡的决心。十九世纪60—80年代还处于思想伏流状态的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代表甲午战后发展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小批爱国知识分子是这一运动的领导力量。唐才常是他们中的姣姣者。《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唐才常正在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和约已成,所约条款,非是和倭,直是降倭,奸臣卖国,古今所无!……窃恐天下瓜分之兆,已先见于台湾矣  相似文献   

8.
维新运动兴起之际,中国思想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仍占主导地位,即使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理论也未真正突破这一框架的束缚。严复则在对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了中国传统君主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弊端,强调自由与民主对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从而真正在理论上给"中体西用论"以致命一击。然而,严复在变革的实践上又未能突破"中体西用论"的框架。他思想中激进与保守、现实与空想的双重因素,矛盾地交织在一起,这实际上是由清末社会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颇具哲学家气质的重要人物。学术界对其变法思想和《仁学》一书的研究已达较高程度,但对其哲学的学术渊源和学术价值则研究不够。本文剖析了谭嗣同哲学的学术渊源,肯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即:谭嗣同哲学接续了中国传统哲学,同时又使传统哲学走完其最后行程,告以终结。在学术思维方式上,他抛弃了经注主义,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论证哲学问题。他是中国近代较早接受自然科学洗礼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在戊戌时期的改革主张及实践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练兵主张及实践;二是变法主张及实践。小站练兵是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他的变法主张比较务实,且与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意识,对于某个阶级的历史人物的宗教信仰尤须作具体分析.我国近代戊戌变法史上颇享盛名的谭嗣同,在短短一生中虔诚地崇信佛教,其政治思想和实践活动愈趋激进,而在哲学世界观方面却从服膺于"气"的一元唯物论倒退为主观唯心论者.佛教信仰对谭嗣同究竟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呢?这是本文所要略加议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就是为实现"改造中国"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一生.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即:当记者进行舆论宣传;开展"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运动",进行社会实践;从事音乐研究,实践他"音乐救国"的理想.他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是同他的爱国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方文化结合看谭嗣同的政治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并用他的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从而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体系呈现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色彩。由于他在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同时又改革中国封建政体的问题上,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故其政治变法不能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在清代戊戌维新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范文澜同志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分析到维新运动的派别时,曾着重指出:谭嗣同实代表着左派。这一派“……代表开明的地主富商要求转化为资本家,他们沾染官僚主义习气较少,而又着手开办矿务,迅速可获大利,所以在思想上比康梁系激进。” 《谭嗣同传》是梁启超为谭嗣同写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谭嗣同》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记述了戊戌变法中的杰出人物谭嗣同入京参与维新变法,在变法危机中力挽狂澜以至失败壮烈牺牲的全过程。它反映了戊戌政变的部分历史面貌,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记载史实的基础上,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所以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是一篇较好的传记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是在清代的统治由盛转衰之际 ,也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历史转折时期 ,涌现的一位具有超前意识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历史功绩不在于其对经学研究的具体成就 ,也不在于他那些关于变法革新的具体改革主张 ,而主要在于通过其思想和著作所起的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开创一代风气 ,推动晚清思想解放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历来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议论纷纭.本文从改革是治标还是治本、节支还是增支、缓和矛盾还是激化矛盾、改革是否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重新探讨了这场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认为这场改革运动缺乏制度的保障,改革者只重增收不重节支,改革也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而且改革没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支持,因此,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异,把变法视为纲领不妥。李鸿章的变法是要改变清廷的某些旧法度,要求对科举制、军制和官制作某些变动。李鸿章变法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具有消极影响。军制和官制改革是使兵为将有,疆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造成封建割据势力膨胀,对外战争调度失灵。不管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还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都不能视为中国近代化的纲领,中国不可能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有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悝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其变法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变法的成功也有其深刻的原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深入而精审的分析,充分说明李悝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在不断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清朝末年先后掀起了三次中国现代化运动高潮,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运动从温和到激进,改革探索前后相继,继承和发展相结合,虽然后两次运动具有激进性特征,但总体上逐渐深化呈现为渐进式的发展路径。这种快速而渐进的现代化探索对此后中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