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参加社会保险和缴费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目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尚未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劳动者。部分租赁、拍卖等企业(原国有、集体企业)目前在册不在岗职工,改制后的下岗、失业职工,最大的一部分是私营企业雇工及个体劳动者,仍游离于社会保险大门之外。成为当前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工作的焦点。本文试就扩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浅谈解决的办法。一、主要问题及原因1认识上的模糊,是根本性的障碍。当前社会上对社会保险存在这样几种模糊认识:一是企业(领导者)有参保…  相似文献   

2.
雷定安在《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著文认为,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应遵循五项原则.(1)普遍性原则,就是把我国社会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全社会、社会保险的对象扩大到全体劳动者的原则.坚持普遍性原则有利于保障我国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消除劳动者的身份差别。它是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一致的,也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具有复合性、不对称性、强制性以及公益性等区别于一般民事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加之现行民事(劳动)争议及行政争议处理机制本身的诸多弊端,使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的法律救济在程序的选择、启动以及司法处理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社会保险权的实现陷入了较为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借鉴国外专门化的社会保障争议解决机制,构建以"行政裁决—诉讼解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争议解决之独立程序,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险权直接、及时且有效的救济目标。  相似文献   

4.
汪火良 《理论界》2010,(3):69-70
随着《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劳动争议案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劳动合同实践也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采取规避法律,扩张自己的权利,限制劳动者权利的新措施。笔者主要从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的法律解释和推理、劳动合同文本提供、有关社会保险约定三个问题进行了法理上的阐释,以期有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险构成社会保障的重要部分,老年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设计社会保险体系,关键是如何设计老年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这是因为每个劳动者最关心自己晚年失去劳动能力后的生活,每个劳动者如果都能获得晚年生活的可靠保障,那对促进整个社会生活的安定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险权的法律属性与社会保险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权利谱系由社会救助权、社会保险权和社会福利权构成,社会保险权在这个权利谱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国社会保险法应以保障社会保险权为立法理念和逻辑起点,细化有关社会保险权的法律规定,合理确定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的积极作为义务,完善社会保险权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负二项计数回归模型对问卷调查得到的6省18市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流动的空间范围、流动的时间、就业状况这些变量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对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个数有正向显著影响,户口对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个数没有显著影响.这种与人们通常认为户口会影响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项目相悖的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平权状况与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相比得到了明显改善,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已经完成了由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初以身份为依据向目前以权利为依据的转变,这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权利进步的表现.未来需要以劳动合同为基础采取措施促进和完善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项目.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是社会保险系统的“免疫系统”。法律制度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所作出的设计和安排,是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制度安排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和创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保险行政具有保险、代理等性质,涉及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与其他保障行政相比,兼具民事性质的特征较为明显.分析、研究社会保险行政的民事性质,有利于明确社会保险立法的性质,突破"公法不得创设私权"的界限,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依法行政中使用民事手段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社会保险行政准确定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更好地执行社会保险事务,尤其是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事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社会保险的实际状况为背景,从社会保险本身的基本目标、基本功能、基本特征、运行机制与方式、社会保险基金的运动过程与规律等方面具体考察政府与社会保险的关系,分析和讨论其对社会保险承担的各种管理职责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其目的在于划定劳动者个人、单位与企业、政府在社会保险中的职责的"边界",形成政府承担社会保险职责的具体内容与方式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1.
刘兵  赵迎 《天府新论》2007,(Z1):151-152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存在以下几个缺陷:失业保险法规权威性差、覆盖面窄;法律救济方式上,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我国未来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应当提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层次,树立法律的权威性;确立以公平为优先的价值取向;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劳动者社会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我国农村劳动者社会保险,过去是依靠家庭赡养,集体帮助和国家救济的保障体系解决的,而这种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实行其社会保险已迫在眉睫,十分必要。(一)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使家庭保障功能弱  相似文献   

13.
工伤保险与侵权法竞合的理论与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社会保险与民事侵权在工伤事故领域存在着法律竞合,各国或地区解决此问题的理论与制度主要有替代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补充模式等四种.工伤事故侵害了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其造成的损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以用金钱计算的损失,另.一部分是不可以用金钱计算的损失.在处理工伤保险与用人单位民事侵权法律竞合问题时,我国立法应当确立原则上的替代模式、例外的部分兼得模式.在处理工伤保险与第三人民事侵权法律竟合问题时,我国立法应当确立部分兼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关注不足,既影响了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又阻碍了非典型就业的促进和发展。应以平衡保护理论作为指导,完善非典型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确立非典型用工代替全日制用工,退休工和在校生等情况应依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确立保障受派遣劳动者权益的相关制度,保障非典型就业者在劳动关系上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结束了我国没有社会保险法典的历史,填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社会基本法的空白;实现了我国社会保险概念的新突破,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的全覆盖;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的法律原则;构建了我国社会保险的整体法律制度框架;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对社会保险的法定义务。但是,《社会保险法》仍然存在缺陷,需要立法机关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由于家庭保障、储蓄和商业保险的失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了我国个体劳动者最后的"保险阀".但由于个体劳动者职业的特殊性,以往在其参保方面,更多的是其主体选择在起作用,这与一直强调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产生了矛盾.面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体劳动者的主体选择却存在着不相信、不愿意和不适合这三大障碍.应当以经济社会学为理论框架,并借鉴国外经验,建构与个体劳动者相适应的制度,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激励个体劳动者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险是根据法律规定,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渠道,筹集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患病、负伤、残废、生育、年老、死亡和暂时中断工作、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暂时失业时,能够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年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保险法已经进入正式的立法进程.本文在探讨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险立法的法律原则做出了探讨,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社会保险立法中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程广安 《理论界》2008,(11):98-100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当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是以劳动者为本。劳动者法律观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工具论,是理性的法律本质论而非抽象的本原论,是科学的法律方法论而非简单的操作方法。劳动者法律观的核心内容是劳动者的发展权,即劳动者享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权利。树立劳动者法律观、保障劳动者的发展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就2008年以前的劳动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来看,对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保护微显薄弱和不足.完善劳动法规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新劳动法的主要目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的相关条款的颁布和实施,符合大多数劳动者的意愿,也适应了目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