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区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工业布局合理化和规范化提出的客观要求,而工业区形成后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生产力布局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在地域空间上提出的更加科学的客观需求。可以说,它是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活动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作为一个后发性赶超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对其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研究战后以来日本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无疑将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区的重振有其可资借鉴的意义。一、战后以来日本工业区的开发建设  战后…  相似文献   

2.
在战后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查墨斯·约翰逊称为“发展导向型模式”的经济体制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后发展国家为实现超常的大跨度工业化而进行的制度选择的后果。在这种发展导向型经济体制的运行下 ,战后日本以发展为国家的最高目标 ,不仅仅依赖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政府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而是通过更多的介入市场进行工业化的组织、动员 ,从而实现了一种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少见的超常的大跨度工业化 ,并在 70年代中期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  相似文献   

3.
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农地制度和城市土地制度的统一、协调并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了两种制度的协调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经验,对我国当前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的关系演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在从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成功实现了劳动力的部门间资源转移。影响日本劳动力部门间资源转移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供给与高文化素质、农业部门自身的变革、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以及日本政府的政策推动等等。通过劳动力部门间配置结构的改变,提高了日本整体的劳动生产率,缩小了日本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收入差距,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维护了日本社会的稳定,对于实现日本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日经济关系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日经济关系对中国工业化的贡献中日经济关系包括中日贸易、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日本政府对中国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 (ODA)、中日政府科技合作协定、两国间官方和半官方以及民间的经济知识交流等内容。通过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 ,日本在向中国提供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资金、市场以及经验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 )日本在向中国提供工业化所需的技术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本向中国工业化提供技术的主要渠道有 :技术贸易、直接投资、日本对华ODA中的技术援助部分以及两国政府间的科技合作等。1 .技术贸易日本是中国引进技术的…  相似文献   

6.
战后的日本经济以 70年代中期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半期是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转变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技术环境基本稳定 ,日本经济体制对经济赶超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后半期是日本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 ,进入工业化经济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经济技术环境波动较大 ,日本经济体制表现出不能灵活应对的僵化性特征 ,这是因为对特定环境能够过度适应的体制 ,通常都具有面对环境变化而反应迟缓的缺陷1 。但是 ,这种缺陷却使日本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饱受了“失去的十年”之苦。这表明 ,过去无论运…  相似文献   

7.
边恕 《日本研究》2004,(2):26-31
战后日本以地区工业地带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濑户内海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是构成这些工业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经济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濑户内海工业区的工业布局,并对其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有利于揭示区域工业带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内在关系,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供借鉴。一、濑户内海核心圈及其外围圈的地域范围  濑户内海的核心圈是东起近畿的阪神地区,西临九州岛福岗、大分,北达中国的山阳地区,南至四国岛爱媛、香川、德岛三县的狭长水道及其沿岸地区。濑户内…  相似文献   

8.
马约生 《日本研究》2003,46(4):41-47
城市化研究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化 ,从广义上说是指传统的、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从狭义上说 ,它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 ,城市人口迅速集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功能更加适应工业化、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强化的历史过程。1本文将 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 2 0年代作为日本早期城市化的阶段。 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初是日本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城市化的发展 ,对日本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  在前工业社会 ,农业始终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 ,城市“不…  相似文献   

9.
论产业结构演变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走向发达的必经之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也是其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对工业化内涵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产业结构扭曲、资源浪费和二元经济加剧的情形.实际上,工业化并不只是发展工业或重工业,也不是只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而是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改变政府的职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发展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先导,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莽景石 《日本学刊》2006,46(4):73-86
本文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趋势,以日本为案例分析了经济增长、制度变迁、收入分配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日本在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同时最终也完成了收入分配由不平等向平等转变的制度性原因,特别强调了其中宪政转轨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商业作为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架和纽带,是实现商品剩余价值的必需过程,它的发达也是城市建设现代化和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东京作为日本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也必然促成商业活动的高度发展。归纳起来看,东京都内的商业区主要分两大模式,即集中建设的商店街和分散存在的中小型商业网点。商店街一般都建在闹市区,它与工业区相隔离,但与文化和居民区相毗,并独占一条大街形成商品集散与分流的中心。从大的方面看,商店街可分为四大  相似文献   

12.
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政策性质来说,是属于供给管理的范畴,即国家通过对市场机制的政策性干预,引导企业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以保证供应社会对物资和服务方面的需要。简言之,产业政策是国家在社会供给方面促进或调整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手段的总称。产业政策的概念首先产生于日本,它是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促进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作为创造社会供给能力的有效政策措施,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视。本文拟就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内在的)促进作用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产业结构面临着重大的变化和调整。以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主要是为了促进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这次的变化和调整将成为使日本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开端。因此,这次变化和调整乃是日本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折。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及其内在矛盾 在战后4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日本产业结构经历了3次较大的变化和调整:1945~1955年,实现了由战争经济向和平经济的恢复和调整;1956~1973年,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和产业结  相似文献   

14.
崔岩 《日本研究》2011,(3):15-20
东亚已经成为世界的重要经济区域,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东亚发展初期看,作为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的落后区域,存在着初始条件各异、发展差距较大等情况。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本的制度模式及工业化模式,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日本同东亚其他经济体之间相互促进,极大地影响了这一区域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东亚面临的外需依存型结构和国际经济失衡问题,是今后发展中需要进行大力调整的,这是关系到今后东亚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程。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将朝着缩小其与一般模式的偏差的方向发展;需求结构变动方面,最终消费率将会有明显上升的过程,资本形成率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所有制结构将继续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导,混合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而城乡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明显改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企业人本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企业人本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辽宁大学工商管理系黄建辉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企业经营管理,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人本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实行,在战后一段时期内,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结构的演变是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城市结构,是指城市的行政管理区、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等空间地域的有机组合。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的城市结构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已形成了分工合理相互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城市结构的形成,不仅完善了城市功能,而且还确保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分工理论与日本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 《日本研究》2003,2(2):1-7
在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日本是唯一的成功地由后发展经济转变为工业化经济的非西方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发展战略及贸易模式选择上 ,日本并没有拘泥于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而是在战后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局面下 ,形成了具有超前性的独特的工业化发展及贸易模式。解释日本战后初期贸易模式选择的一系列动因 ,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在西方 ,最早明确提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 ,是 17世纪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他说 :…  相似文献   

19.
高宇 《日本学刊》2012,(4):138-151,160
日本财阀企业的发家及其自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发展,在日本经济史和经营史学领域被评价为"产业革命先行者"、"日本资本主义的领导"、"资本所有与经营分离的先驱"。20年代以后财阀企业的进一步扩张,也是引起收入两极分化增大、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对30年代日本社会对外扩张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财阀企业扩张怎样对日本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如何与战时经济管制及战后解散财阀相联系等问题,集中体现了当时日本经济公平与开发效率的矛盾。日本财阀从创业到被分割的过程,作为大型私营垄断企业对一国经济影响过程的典型范例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 ,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战后日本企业的技术改造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也积累了诸多的经验。当前 ,在我国正值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关键时刻 ,分析研究日本企业技术改造的经验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当前的特点  当前 ,日本企业的技术改造 ,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1.高度自动化。 90年代以来 ,日本企业为对付日元升值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在技术改造上争相建立以灵活的生产系统和电脑综合系统为代表的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系统。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