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大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沈阳、西安、重庆八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情况作了综合考察和分析,指出大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长,给城市生活带来多方面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文中还指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情况下,大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激增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和集中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缓解大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农村人口流动 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城市流动。据悉,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700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2亿劳动力会涌向城市。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过程,对城市及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作用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农村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最基本的含义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转化包括就地转化和农村人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自由流动的机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长期的异地工作,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很多的农民工无法融入当地城市,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知识、管理经验后选择回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其负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顺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合理和有序地回流,以减少或降低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总被引:359,自引:0,他引:359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假设90年代中期 ,有研究者对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社会群体特征做了如下五点概括 :1 以寻求就业、增加收入为主 ;2 以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较强就业能力的农村知识青年为主 ;3 处于常年流动状态 ;4 不为城市所认同 ;5 通过自组织实现流动。还有研究者认为 ,农村流动人口在 80年代以寻求就业为主 ,而到 90年代则转变为以寻求增加收入为主 (杜鹰、白南生等主编 ,1 997)。这些概括显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却忽略了其他一些特征 ,比如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农村流动人口不为城市所认同 ,但是农村流动人口又是如何认同城市的呢 ?…  相似文献   

5.
宋冉  赵子乾  孙玥 《职业时空》2008,4(6):139-14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条件更好的城市上学。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时,由此产生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21亿人,比1990年增长4.67倍,其中74%为农业户口,  相似文献   

6.
贫穷落后——真的不是我的错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以联产承包制为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业人口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农民自身也逐渐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权利,获得了流动就业的自由。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最先从沿海地区开始的改革开放, 迅速激发了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来自农村的数以亿计的剩  相似文献   

7.
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引  言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农民进城 ,从被视为“盲流”加以遏制到被定位为“有序流动”加以引导 ,不仅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认识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 ,它表达了城市化战略的确立及在此战略下就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然而 ,到了 90年代中期 ,正当“民工潮”汹涌澎湃之时 ,有人指出“民工潮”的发展已带动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到来。这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向的讨论。即 :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农民是选择继续进城打工还是…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务工,建筑行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之一。当时去建筑工地干活的农民多以青壮年为主,发展到今天,建筑工人的年龄层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并有青壮年劳动力日益缩减、逐渐向中老年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出现了自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产生了全世界都极其罕见的,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并且人口的流动形式从单一的劳动力转移类型向举家迁移而转变。而其中流动人口的子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被社会普遍关注。虽然近年来相关的法规、政策不断出台,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权仍然是一直处于被不平等对待的情况之下。因此,我们必须对于现有的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现象:建筑工地“老头儿”越来越多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务工,建筑行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之一。当时去建筑工地干活的农民多以青壮年为主,发展到今天,建筑工人的年龄层正悄然发生改变,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并有青壮年劳动力日益缩减、逐渐向中老年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杨海华 《城市》2010,(6):51-55
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离心分散过程。郊区化现象20世纪20年代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相继进入郊区化阶段,郊区化逐渐成为我国大城市最具长远影响的趋势性变化。郊区化是城市聚集一扩散效应传导机制作用下城市空间扩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它预示着现代城市发展的分野,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化,事实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涌入城市,而目前大多数城市因种种原因同样存在失业半失业人口。这一严峻局面在湖南省具体表现为3个数据。即:目前城镇有40余万人待业,60余万职工所在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同时在农村里存在着1000万剩余劳动力。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劳动力转化与人口流动的历史回顾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结合对劳动力转化与人口流动近期发展趋势的展望,提出扩大劳动力转化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对人口流动和迁移政策的逐步放宽,我国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潮。据统计,2003年我国实际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达到9900万人,且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尽管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居住及生活,却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没有融入到城市中去,反而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近1亿的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这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营企业已成为新疆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新疆劳动力就业问题日趋严峻。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提供了95%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民营企业逐步成为扩大就业容量、安置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有关人士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上表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民营经济对就业增长部分的贡献从总量上看是100 %。民营企业成为新疆劳动力就业主渠道的原因1.国有企业没有能力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调整布局和结构,减员增效。今后几年,由于国有企业要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希图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许多农村儿童伴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流入了城镇。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其中农民工的学龄子女估计有240万—360万,这些孩子的就学问题日趋突出。目前,教育费用过高是流动儿童家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基础教育中的弊病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困难。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项最基本的社会公平,政府、教育机构以及一些专家正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打工子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王晓玲 《城市》2012,(8):45-50
一、引言 目前,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一般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行驶速度仅为15公里/小时~20公里/小时,大城市中心区的车速已降至10公里/小时~15公里/小时,一些特大城市市区的通行速度甚至下降到近乎瘫痪的状态.不仅如此,这种“城市病”还有向中小城市蔓延之势.似乎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修建更多的道路,从增加道路供给方面来缓解需求的压力.但是,美国交通问题研究学者安东尼·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提出新交通设施建设诱发交通量的论点,被交通问题研究学界称为“当斯定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年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两代城市外来工。第一代生于50、60年代,他们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进入城市;第二代生于80年代,于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进入城市,生于70年代的农民,则属于其中的过渡一代。如今,第一代外来工大都已经返回农村,而构成今天外来工主体的是“新生代外来工”,除了户口簿上的“农业”二字,他们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职业已经基本无关。他们不再如父辈一样能吃苦节俭,不愿再回农村——然而,他们的根也不在城市里。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流动带来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社会流动速度大大加快,不仅出现了世界罕见的“民工潮”,即农民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流动,更带来了阶层之间的地位流动,一大批社会的中下阶层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地位的上升和财富积累。然而,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新的转变,“出人头地”越来越困难,变得仅仅停留在想象中,“全民幻想”逐步取代原始财富积累,社会逐步“定型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在广大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用工需要。而随着农业政策的调整,农村开始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渐次向大量需要用工的地方流动。所以,这种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的迁移一定是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王维 《职业》2009,(30)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