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半字师,还有一字师二字师,说来确实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一次他路过杭州清风岭,夜宿古寺,见碧空如洗,明月高悬,江水波光粼粼,不由诗兴大发,在寺院墙壁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次日走后感觉前村月落一江水一句欠妥,因  相似文献   

2.
古今字是传统文字学领域的术语,是探求汉字字形分歧现象的,属于文字学研究的范畴。同源字是词义学领域的术语,是以声音为线索探求词源的,属语义学研究的范畴。但是,尽管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在语音和词义的分析上又往往存在着共同点。也就是说一组古今字之间往往是同源字关系,而一组同源字  相似文献   

3.
《新天地》2007,(9)
"浩特"是蒙语,意思居民点。在草原上,每个浩特一般居住一户或几户人家。当我们这些老知青回到草原,浩特里被看成是一大乐事,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款待知青,喝着奶茶,吃着奶饼,主人会把酒端上来。如果你能一饮而尽,  相似文献   

4.
“有”字是个动词,它和其他动词一样,在句中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述语。但它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就是和一些词语结合后可以受副词“很”修饰。如“很有修养”,“很有些自以为是”等。“有”字的上述特点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本文只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歌唱艺术和器乐演奏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歌唱艺术除了具有几乎是演奏艺术的全部艺术要求外,它还具有歌唱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说它不但要发出优美悦耳的歌唱的声音,同时还必须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所以发  相似文献   

6.
来和麦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用混的字,这两个字的意义进行调换之后才是它们的本义,只是因为后来对字形的简单分析使这两个字的意义发生了调换,造成了混用。  相似文献   

7.
石湖串月,是姑苏一个重要的传统旅游项目。所谓“串月”就是天上一个月亮,而人们在一座桥的数个桥洞的水中看到一串月亮,如同一长串塔灯倒映在水中,宝带连环,湖水淼淼,水影相接,煞是好看。据记载,苏州能见“串月”者,实有多处。 一、行春桥串月 据清代吴县顾录撰写的《清嘉录》记载:“(八月)十八日,游石湖,昏时,看行春桥  相似文献   

8.
从时下流行的几种关于“待字闺中”的“字”的解释入手 ,从文化学和训沽学的角度给“字”一个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饼”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两种写法:食部八画中有“饼”字,下面有注音也有解释;六画中有“饼”字,下面只注明“《正字通》俗饼字”,是作俗字(异体字)处理的。一九六四年三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饣”部,将“饼”字简化为“饼”,取消了“饼”字。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印刷通用文字字形表》,也  相似文献   

10.
一、记号“○”与汉字“○”记号“○”是属非语言符号,它与汉字“○”有着本质的区别。记号“○”是从何时起为人类所使用的呢? 据日本国学院大学的樋口清之教授的研究,日本小樽市的洞穴和久留米市的古墓壁画上所发现的“○”都是三千多年前的东西,它表示的意思不明,似乎与宗教有关。  相似文献   

11.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2.
“囧”字漫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囧”作为象形文字在2008年突然流行起来,并发展成一种全新的“囧文化”,被赋予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新意。笔者就此字的意义、产生、造字法原理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粗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一副启蒙生的描红字样,旨在摹写十个数字,世世代代,不知用了几多年。那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个人住客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那天晚上,没有别的客人和他住在一起,因此他怀疑是店老板偷的。于是,到县衙门告了店老板的状。店老板认为一无证人,二无赃物,绝不承认。县官很有办案经验,从店老板的谈吐及神色中,已基本确定这银子是他偷的。但因没  相似文献   

15.
“豫”是河南省的别称。这一别称的由来似乎已有定论。《说文解字》对“豫”是这么解释的:“豫,象之大者”。而据许多史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是黄河流域最温暖的一个时期,适宜野象生活”。因而,古代黄河流域被称为“豫”。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有史...  相似文献   

16.
“白”字是我们常见的,其意义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可以从它的原始形象来分析字义,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7.
文言里,“之”字出现频率高,用法十分复杂。如果不确切掌握“之”的含义和用法,就会给我们阅读古代作品造成一定的障碍。 “之”字既可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为实词,它的用法有两种,即动词和代词;作为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助词。  相似文献   

18.
“而”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使用情况又极为复杂的词。本人曾截取《论语》的前十章,就出现次数用“而”与“以”,“於”,“则”三个常用虚词进行了一个统计对比,结果如下: 而:140次;於:82次;以:72次; 则:47次。 “而”字的出现次数遥遥领先。 对于这个开卷必见的词,杨树达先生《词诠》列义项17条,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扼要地归纳为两类。中学语文课本(初中段)为方便学生掌握,把“而”的用法归纳为四种。这样一来,便则便矣,但遇到有些情况,这四种用法便难以说明问题了。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仅仅掌握这四种用法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全面,透彻地认识了解  相似文献   

19.
“发”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古今都很常用。它有两个来源,即“發”和“髮”,原本音义皆不同,汉字简化两者合二为一。去声“发(髮)”用法比较简单,其本义是头发,引申而表长度单位,这个意义今已不再使用;平声“发(發)”,较之前者,用法灵活而复杂。其本义为发射,它的引申义很多,其中有不少沿用至今。对多义词而言,必须首先抓住本义,然后依源导流,梳理引申义,这样才能使纷繁的词义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这种工作,对研究汉语历史词汇、促进词义研究的深入以及字典辞书的编纂,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导读:对读书给予指导。 一国桢一审读:审查性地阅读,也叫审阅。重读:把某个词或音节读得重些、强些。异读:一个字有两个以上不同的读法。宣读.在集会上向大家朗读布告文件等。默读:不出声地阅读。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攻读:努力读书或钻研某一门学问。阅读:看并领会其内容。研读: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阅读。选读:有选择地读。通读:从头到尾阅读全书或全文。,熟读:阅读的程度深。精读:认真细致地阅读。粗读:粗略地读,大略地看。“读”字面面观@国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