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意义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就阐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的矛盾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论述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并不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分析,首次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后来列宁把马克思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  相似文献   

3.
1978年国家确定海伦县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丰胜村被确定为全县三个试点村之一。几年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1983年在全村普遍实行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全村面貌大变。一、大包干调整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的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当建立了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时,就要使新的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某些环节上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  相似文献   

4.
封建王朝相继更迭,而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特点。文章通过对秦、隋等朝代具体史实的分析,认为中国封建王朝后期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激化的原因,主要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交往形式的变化。繁重的徭役导致生产关系内部容量萎缩,不但不能给生产力以发展余地,反而破坏了现存生产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激化,造成王朝倾覆,而这一现象又是由我国封建生产方式的某些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社会改造和科学技术革命——这是异常活跃的、飞速发展的现代历史过程的两个相互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方面。只有把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两者统一地加以考察,才能正确地理解两者的最深刻的特点。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发展中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今天正是由于科学技术革命而特别剧烈和活跃。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的发展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而  相似文献   

6.
一生产力概念有广狭二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文中曾下过定义:社会生产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即社会对自然的关系和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我认为,斯大林的定义是可以商榷的。客观的现实的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这种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力始终是运动着的、活的生产力,但现实的生产力只能在生产关系中活动。这种现实的生产力的运动过程犹如物理意义的力的活动过程。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力就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之间  相似文献   

7.
如同人类一切社会形态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它以前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性质,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矛盾或者说社会问题的学科。矛盾即问题。除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外,凡是社会上出现的已经构成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秩序,影响安定团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劳动的矛盾现象,都是社会学的研究课题。人类社会充满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有新的矛盾产生。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即生产方式的物质形式生产力与其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同时,由于生产关系又决定于生产力,所以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阶段的发展与演进,都验证了这一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同时也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发展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即其社会发展方向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势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牵涉到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则更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说明。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进行再认识 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要解决这两对矛盾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大跃进”等特殊时期,又试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变革到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程度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极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文章认为 ,应该从微观上予以分析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资产阶级运用不断改变股份公司形式 ,以扬弃已经陈旧了的资本组织形式 ,来达到调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生产力经济学对生产力因素和结构研究的颇多。而生产力因素和结构都是生产力的实体。生产力除了实体以外还有属性,在和不同事物发生联系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属性.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巾,生产力具有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可以看作是生产力的一种经济属性。在生产力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巾,生产力是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可以看作是生产力的一种技术属性;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中,生产力具有适合社会需要的性质,这可以看作是生产力的一种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即是我们所要讲的生产力性能。 一、生产力性能的基本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本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往往不能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必须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及时进行改革.苏联现行的经济体制基本上还是30年代工业化时期在产品经济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在科技革命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5.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依据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的根本变化,论述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论述是清晰明确的,可是人们的理解却大不相同。我认为,这些不同观点分歧的理论实质,在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不是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相比较,已…  相似文献   

16.
当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过程仍在我们星球上持续的时候,马克思已经预见到了过渡阶段即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转变的开始。在对阶级社会的研究中,马克思研究了统治职能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管理职能的发展过程,进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的变革和消亡过程已经开始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这种变化的先驱和出发点。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强大,这种发展正在改变着该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工人在自身的生产活动中对待劳动的态度,也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的发展道路,实质上指的是生产力以什么生产关系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或者说,生产力接受什么生产关系及建立在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所以有个沿着什么道路发展的问题,在于它作为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必然与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当今世界,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区別,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生产力的所有者不同。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生产力,是归资产阶级所有的。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生产力,则是归人民所有的生产力。再  相似文献   

1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究竟如何理解这种适应,是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还是适应生产力的水平,只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二者的具体运动规律之后,才能得到正确解答。  相似文献   

19.
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活整个国有经济,这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加快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失为其中的一条途径。 一、国有资产存量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依据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采取什么形式,国有资产结构如何调整,归根到底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 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是一条客观的经济规律。但是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却长期忽略了生产力性质、水平对生产关系实现形式的决定作用,使人们误认为,只要生产关系不断变更,公有制程度不断提  相似文献   

2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观结合任何领域的经济活动,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种统一,就形成各种经济实体:微观经济实体(企业)、中观经济实体(部门和区域)和宏观经济实体(社会)。 中观经济作为一个实体,必须具有两重性质:技术性质和经济性质。 从技术性质上说,无论是部门还是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力系统,也就是中观生产力系统。其中每个部门和地区都可以从事独立的生产和营销活动,互相连结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然,部门和区域的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的生产,但在技术上这些活动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完成。这是生产的一般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