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仁君 《北方论丛》2002,1(2):73-76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只强调,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以及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对于转形问题极为重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前提,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各异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部门间统一的利润率,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三大理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只有在这三大前提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2.
转形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界存在广泛争论。争论的内容主要包括 :不变性假定是否必需、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是否同时决定、生产投入是否需要转形、逆转形问题是否存在等。本文试图说明这些争论之所在 ,并指出 :在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中 ,不变性假定不是必需的 ,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不是同时决定的 ,生产投入不需要转形 ,逆转形问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价值转形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理论,然而冯金华发表了三篇文章坚持认为价值转形是个伪问题。文章首先通过数值举例和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原话,说明了价值转形过程,然后以此为验证基础,表明冯金华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没有能够把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一般利润率,而是维持不同的利润率不变,从而肯定了丁堡骏认为"冯金华教授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转形问题研究的科学领域"的观点。文章同时还说明了"偏离系数"转形模型存在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剩余价值率不能转化为等量利润率,价值转形不涉及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则利润已替代剩余价值,转形的整个过程是通过利润率m/(c+v)意义上的途径(并非剩余价值率m/v意义上的途径)来完成的。价值转形的计量单位表明,价值只能用时间来度量,不可能用交换比来度量。用交换比来度量,就是价格,即价值已经转化为价格。转形问题特别指向资本独占总要素利润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的某个特定时代,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要现实生产中存在总要素联合创造的生产力,就存在劳动价值和劳动利润。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资合作。可以尝试,把转形问题的重点针对劳资对立修正为体现劳资和谐,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成为新要素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5.
徐章勇 《江汉论坛》2007,2(1):87-90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不能直接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因为劳动价值论功能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不是分析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只有从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出发,才能认识价值转形和和价格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引起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两个理论难题之一,是“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马克思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总和”。这个价值转形理论中的总计二命题既是理论的核心部分,又是理论的必然结果。总计二命题能否成立,以及在什么基础上成立,这是价值转形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将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假设条件——要素投入按价值计算——改变为要素投入按生产价格计算,使这一理论从简单的、抽象的模型上升为复杂的、具体的模型,进而对温特尼茨价值转化模型进行分析批判。 一、简单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 我们把要素投入按价值计算的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称为简单的马克思价值的转化模型。关于这一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中已用著名的图表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现在,为了与后来西方学者关于转形问题的论述相对比,在这里我们用数学方程式模型重新表述简单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如果以Ci和Ui(i=1,2,……,n)分别代表第i个生产部门资本家耗费的按价值计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mi(i=1,2,……,n))代表第i个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ρi(i=1,2,……,n)代表第i个生产部门的产品的价格——价值系数,再以r表示平均利润率,在不变资本价值一次转移的条件下,n个生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生产价格范畴,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由于生产价格问题实际上是平均利润率问题,因此,关于社会主义生产价格问题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平均利润率问题上。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平均利润率的探讨大致围绕这样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平均利润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其二,社会主义平均利润率能否形成,其三,社会主义平均利润率在社会主义经济运动中有何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谈一孔之见。一、社会主义存在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完整的平均利润  相似文献   

9.
森岛通夫运用马尔科夫过程,通过对投入产出的逐次迭代,论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由于他不是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选择必需的数学工具,而是企图从数学工具运用的需要出发来诠释经济理论,以至于不加分析地盲目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和一般均衡方法,看不到投入品价值的"转形"和产出品价值的"转形"在考察期内已经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将价值增殖过程和价值的转形过程割裂开来,将再生产过程中平均利润形成的时间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时间人为地割裂开来。森岛通夫将非负矩阵的弗洛本涅斯定理和马尔科夫链理论用错了地方,不仅没有成功地解决转形问题,而且使转形问题的研究误入了歧途,因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帮了倒忙。  相似文献   

10.
自从思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针对德国讲坛社会主义者的“马克思剽窃洛贝尔图”的谬论,提出了“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的挑战以来,围绕着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以下简称转形问题)的论战一直延  相似文献   

11.
1977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an,Steedman)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依照斯拉法来看马克思》(“MarxafterSraffa”,NLB,London)一书。该书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决定中,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是多余的,而且是自身矛盾的、错误的,因此应该抛弃。该书具有很大的影响,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一个里程碑”。斯梯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否定,共分为三个问题:第一,“转形问题”。在此问题的计算上,他认为,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计算上不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概念,因而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学界正在讨论要不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生产价格的问题。生产价格问题实际上就是平均利润问题。杨坚白、何建章同志说,在价格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在于剩余劳动如何分配”,而“生产价格就是以按照平均利润率分配剩余产品为根本特征的”。他们认为,资金平均利润率是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活动效果的综合指标,是衡量各部  相似文献   

13.
史哉书同志在《价值转形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一文(以下简称史文)中,批评马克思创立的生产价格理论“自己违反了自己的一些已有的原理”之后,提出了——“平均利润价格”理论。指出:“在平均利润率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下,资本家怎样得到平均利润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利用价格与价值背离对价值进行再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艳  严金强 《学术月刊》2012,(12):68-76
百余年来,理论界关于联合生产中"负价值"之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动关系之谜、价值转形之争,以及平均利润率变动规律之疑,都是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现实经济活动出发,以新的假定条件为突破口,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给予重新梳理与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如果从环境生产角度考察联合生产,可以发现与"负使用价值"(污染物)相对应的"负价值"的存在并不违反劳动价值论;(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将表现出"成反比"、"成正比"等多种不同状态,这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解释,也可以分析新时期出现的"成正比"状态;(3)价值转形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并可能出现多种状态,这将包容价值转形问题百年之争的不同解法;(4)随着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内涵的变动,平均利润率将出现上升、下降和不变三种变动趋势,这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繁荣交替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5.
姜婷 《社会科学》2023,(4):43-51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详尽阐明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趋势,以此廓清资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自身界限,就此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率不断趋向下降的规律正是资本自我扬弃的关键。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对消费者而言,意味着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得生活资料;对商业资本而言,预示着资本将陷入以平台垄断、流量获取和股价运作等为标志性特点的新型竞争。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尽管资本之间的竞争采取了新形式,表现出在马克思的时代仍处萌芽状态的新特征,但马克思关于利润率、利润率与竞争的关系、资本辩证运动的论断仍然成立:资本竞争不可避免,竞争必然导致数字资本领域的利润率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方式趋向下降。赢者通吃的竞争逻辑不仅宰制着资本的发展模式与内在界限,而且深入生产之外的流通和消费领域,在将消费者卷入资本增殖循环的同时,也开启了消费者参与反抗资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虽然“对资本主义生产极其重要”,可是,自从马克思发现并说明了这一规律之后,人们对它的作用的进一步阐释和研究却很少。唯一的例外是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中运用这一规律说明了垄断资本的产生。这是对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创造性的运用。但是由于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没有看到利润率下降在各个生产部门是不均衡的,因而没能讲清楚利润率下降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在垄断资本形成过程中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本文想就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一些探讨。作者的一些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希  相似文献   

17.
读了熊映悟同志《关于地租理论问题》(见《房产通讯》1982年第9期)和《生产价格的构成应包括地租》(见《经济学周报》第22期)两篇文章后,很受启发。但是,在说到生产价格的公式时,熊映梧同志认为:“通常人们把商品的生产价格解释为成本加平均利润,我对这个传统观念是不赞同的。”“完全的生产价格(PP)是由成本(K)和平均利润(AP)、地租(GR)构成的,即PP=K AP GR”。作者还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承认一切产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矿产品,或加工业产品)的生产价格都是由成本、平均利润、地租三部分构成。”我认为,熊映梧同志所谓的完全生产价格公式中应包括地租的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部门之间争夺利润的竞争,使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其结果,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马克思说:“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按一般利润率计算,按百分比应加到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或者说,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6—177页。以下引文都出自同书,只注页  相似文献   

18.
价值转形是百年以来争论的焦点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多以数学模型论证出"总价值"与"总价格"并不相等,进而推断出《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前后逻辑矛盾,价值转形毫无意义。马克思对价值转形的分析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揭示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重新分配的过程。价值转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是在一个整体理论架构上分析生产关系,披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在以何种利润率作为订价依据和评价经济效益尺度的问题上,我国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着成本利润率、工资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之争。这一争论仍在继续。但是,现在赞成用平均资金利润率来衡量企业经济效果和予计价格的同志越来越多了。这是理论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在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视经济效益的表现。我认为,资金利润率的主张是正确的。现根据马克思关于利润的基本原理,联系我国实际,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有许多基本的范畴,如商品、价值、货币、利润、价格等。每一经济范畴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质的规定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利润、利润率等范畴都有明确的阐述。我们依据这些基本原理,弄清每一范畴的科学含义,这样,才能在争论问题时避免概念上、理论上的混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第3卷出版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主要是围绕转形问题提出来的,转形问题能否成立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存在价值。第一次对转形问题计算方法进行有效探索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鲍特凯维兹,尽管鲍特凯维兹的转形模型还不够完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满足"总计一致2命题"同时成立的。这说明,该模型中有一定的成分接近了正确转形模型,也为BSZ转形模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