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壶关县二轻局岭西硫磺矿有一名普通工人叫周天财。他1958年参加工作,1961年1月,因控矿塌方受了重伤,腰腿严重骨折,大小便不通,不醒人事。当时在长治和平医院抢救了半年,效果不大。手术后虽然会吞吞吐吐地说几句话,但仍不能起床,大小便仍然是不知不觉地随便滴流。医院无方可治,他只得回到了老家壶关县百尺镇寨河村。回家以后,儿子老伴都不愿就此干休,又东请西叫的请大夫找医生,医生们都说,无法治疗,性命难保。在这悲观无望的处境中,老伴牛俊则暗  相似文献   

2.
1938年初,八路军总部驻在山西省洪洞县的一个村子——马牧村。由于八路军出师以来战绩卓著,所以不断有中外记者前来总部采访。 当时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将军年届40,但仍孑然一身 在西方记者中,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女记者获悉彭德怀这位中国抗日英雄的生活情况后,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以西方女性的勇敢坦率和火一般的热情向他表达了衷曲。  相似文献   

3.
清泉 《山西老年》2010,(7):20-23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已耄耋之年,音乐创作热情依然不减;他以扶犁种田、凿石砌窑为生,写的歌曾经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他是一位不识五线谱的地道农民,可相继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他一生没有离开养育自己的小山村,却担任了25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28年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至今仍然担任着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就是中国唯一的农民作曲家——史掌元。  相似文献   

4.
1993年,壶关县百尺镇寨河村,人均收入达到1100元。按照规划,1995年要达到1400元,2000年要达到2000元。这些数字表明,寨河村正在奔小康的大道上快马加鞭。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也相应地提高了一大截。随着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全村160户,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3人,占全村总人口10%。面对现实,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致认为,做好老年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党支部书记周光亮说:“老年工作千头万绪,尊老敬老是做好  相似文献   

5.
张小保,山西省壶关县人,18岁即投身革命,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常行窑洞保卫战和收复长治、壶关、陵川、屯留、沁县;解放焦作、新乡、汤阴、临汾、太原等大小战役30多次,屡受嘉奖。曾 苦难身世铸铁骨 1916年,张小保出生于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碣则上村一个贫农家里。9岁那年秋天,因无力偿还地主的租息,一家7口被赶出了家门,只好四处流浪,靠乞讨过日子。不久,弟弟、哥哥和母亲相继饿死在路上。无奈中,父亲忍痛把两个姐姐卖给别人当了“童养媳”。那一夜,在一间四面透风的草棚里,失去亲人的张小保紧紧依偎在父亲怀里,眼里的泪扑簌簌往下流。过了许久,父亲对他说:“小保,明天我要去森掌(村名)放羊,你去给磨掌(村名)的郭全柱家放牛吧,要不……”父亲没有再说下去,懂事的张小保深深地知道,在当时,这是他们惟一能够活下去的出路,他噙着泪点了点头。第二天一早,在萧瑟的秋风中,张小保和父亲含泪离别。  相似文献   

6.
在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壶关县李掌村,从1985年到现在,坚持12年为村民举办集体婚礼,国家民政部的领导说:“中国农村的文明从这里开始了。” 在李掌村,谁家娶媳妇,都要在腊月的时候,到村委会体检、登记,然后等腊月十八这一天,参加集体举行的婚礼。于是,腊月十八这  相似文献   

7.
从前有一位老人,七十几岁还未结婚,他到处远行。有人问他在寻什么,他说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然后娶她为妻。那人又问他,到过那么多地方,找了那么多年,难道从来没找到完美的女人吗?他回答说,曾经碰到一个无与伦比的完美女人。那人又问他,为什么不娶她回来呢?老人痛苦地说,那女人也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8.
杨洁 《今日南国》2007,(24):76-76
在南昌市洪都航空集团7区住宅区内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收藏了一屋子的报纸,屋里找个下脚的地方都很难,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办一个报纸展览馆,让人们共享他的收藏成果。他叫罗来辉,人称老罗,1997年从街道办事处退休,今年71岁。他有个特别的爱好:收藏报纸。记者想采访他的时候,他去外面"淘宝"了,等到了下午6时,他还没回家。邻居说,你想找他,事先要跟他约好。  相似文献   

9.
我叫张德喜,年届古稀,是名退休工人。别看现在我身材匀称,精神抖擞,可你万万想不到10年前我的样子。我个头不高只有一米六三左右,但体重却达到九十多公斤,腰围早超过了身体的长度,整天挺着个大肚子。当年我工作生活在苏北一个叫白驹的小镇上,如有外人打听张德喜,有很多人会摇头说不认识。如有人打听说找"张大肚子",镇上从老人到小孩无人不  相似文献   

10.
姬建民 《中华魂》2013,(13):26-26
最近读到山西省左权县热心人士发现84份1939年牺牲在八路军医院的129师伤员的死亡证明书,有多位读者积极帮助寻找他们的亲人与英雄埋骨之地的消息,心中深为感动。  相似文献   

11.
闻名吕梁的汉高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圪针湾,村里有一位年近八旬的女共产党员。就是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老人的名字叫秦拖则,在她还不到10岁时,父亲就身患重病去世了。全家的生活难乎维继。无奈,母亲只好把秦拖则送到邻村圪针湾当了童养媳。13年后,再嫁的母亲也去世了。当时,她的继父心想:"我是个继父,这个前家女儿能孝敬我吗?  相似文献   

12.
在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永喜庄村,有位年近9旬的老人杜召召。杜老人今年89岁,老伴过世早,她和女儿一起生活。解放后,尽管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老人心里却有一块心病:膝下无子,仅一个闺女,到了晚年闺女一出嫁,自己该依靠何人养  相似文献   

13.
周俊 《今日南国》2008,(6):56-56
—位老人从东欧来到美国,在曼哈顿的一问餐馆想找点东西吃。他坐在空无一物的餐桌旁,等着有人来为他点菜,但是没有人来。他等了很久,直到他看到有一个女人端着满满的一盘食物过来坐在他的对面。 老人问女人怎么没有侍者,女人告诉他这是一家自助餐馆。果然,老人看见有许多食物陈列在台子上排成长长的一行。“从一头开始你挨个地拣你喜欢吃的菜,等你拣完到另一头,他们会告诉你该付多少钱。”女人告诉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诗坛上,公木老人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人物,这位几乎与世纪同行的老诗人、老学者曾用他手中的笔饱蘸激情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作。出自於他笔下的《八路军进行曲》,当年曾今毛泽东为之感奋。然而,世人也许更想知道这位老人与他第三位夫人的如火恋情……现在,这对恩爱的老夫妻就住在长春东中华路一座闹中取静的院子里,他们互相搀扶著走过了43个春秋。学生时代,他就兴鲁迅相识。抗日烽火的锻炼,使他走向成熟。的日如火的积怡,他实出了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毛泽东在延安兴地一见如故。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东北大学任教育长的“…  相似文献   

15.
生存的勇气     
佚名 《社区》2003,(19):45-45
对门邻居家来了一位乡下亲戚——一个不能讲话的聋哑老头。一天下班正准备开门进屋时,邻居家的防盗门忽然打开,就是这位聋哑老人一阵呀呀哑语,招呼我进他屋。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进去一看,什么也没发生。又一天下班,他又在门前。看来,他已经摸清了我下班的规律。这次,我刚坐下,邻居就回来了。老人在一旁傻傻地笑,弄得主人有些不好意思,慌忙解释,说,可能是一个人困在屋里时间久了闷得慌,想找人聊聊。我想也是,这儿不比农村,在乡下还可以找人比划几句,但在这儿,人生地不熟,又有语言障碍,孤寂之中,难免会有如此“唐突”的举动。  相似文献   

16.
小非 《老友》2013,(4):32-33
69年前,在河南偃师的一个小山村,13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部队转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68年,一位心地善良的村民接过了为烈士义务守墓的任务,承诺将13位无名烈士当做亲人,看护他们的墓地。之后他无怨无悔,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朴素的情怀,用45年的坚守丈量着人格的高度。如今,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仍在用行动履行着当年的诺言,每天除草培土,守护着烈士的英灵……  相似文献   

17.
快乐墓地     
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上,有一位叫布基的老人,布基的一生都过得很不愉快。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人生的许多目标都没有实现。布基在临死前一段时间里,终于醒悟到:人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情绪为代价。 但他的认识已经太晚了,因为这时他已经从大夫那里得知了自己大概的死期。布基不知道自己在临死前还能做些什么,他希望世上所有的人都不要像他。  相似文献   

18.
品味时尚     
有个铁匠一次抱怨说:“我过得不好,我的工作太热了。我想做块山上的石头。那里一定非常凉快,因为那里有风吹拂,有树遮荫。”一位掌管万物的智者回答:“去吧,做个石头。”于是他就成了高处山边的一块石头。碰巧一个石匠来到这里找一块石头。当他看见那块曾经是铁匠的石头,他知道那就是他要找的那块石头。  相似文献   

19.
小非 《百姓生活》2013,(8):37-38
1944年12月,在河南偃师的一个小山村,13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部队转移,在与日伪军激战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68年,时年45岁的村民裴麦闹担负起为烈士义务守墓的任务。此后,他无怨无悔地坚持守墓。如今44年过去了,已经89岁高龄的裴麦闹老人仍在履行着当年的诺言。他还立下遗嘱,要儿子在他百年后,接班守护好无名烈士墓……  相似文献   

20.
在山西省壶关县城,只要提起一位走路蹒跚的花甲老教师——王洪景,人们都异口同声地称他为“报痴”。就是这位老教师,从1954年开始,40多年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订阅党报不中断,家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堆满各种报剪集的箱柜。就是这位老教师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被师生们称为“党报宣传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