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狄金森创作了大量宗教主题诗歌却终生没有入教。从崇高与恐惧的关系出发,解读发现:狄金森“知道”上帝是崇高的,但对其无法克服的恐惧使她停留在习得的知识而无法实现从恐惧感向崇高感的转化;无法“感觉”到上帝之崇高的诗人,只能以世俗化或“人化”策略消解这种恐惧;对上帝的恐惧本质上是对自己有可能违抗上帝意志的恐惧。狄金森在形成崇高感的心理要素———“惊惧”、危险或痛苦、一定的安全距离之后,在耶稣令人惊惧的受难事件和仁慈的替罪行为中实现了从恐惧感向崇高感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书中锦句     
《今日南国》2013,(10):46-46
弱者的银行是“知足”,而他们所缺的往住是野心。心气高的人,他会有颗永远向上的进取心,而如果起点高了,就等于给自己增加胜算的几率。如果你整天只待在电视机前,那么,你可能只会与修电视机的人结婚。——罗西《通往幸福的五个阶梯》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由理想与现实冲突所形成的李贺诗“矛盾”、“忧郁”的悲剧心理基因;在与庄、屈、竹林、鲍照横向比较中李贺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悲剧命运;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和传达方式与“宣泄”、“共鸣”的悲剧效应;以及李贺诗内涵的“生命力”、“崇高感”的分析与其相应的历史地位的再评价等四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天下大齐”,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仁者爱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追求邦交和谐。先秦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审美教育中,美和崇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与人的自由和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地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美育不应再仅仅强调纯粹的“美”育,而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人美学”思想是他美学思想在“人”的问题上的体现。毛泽东是最关心人的。他关心人胜过关心他自己,特别是对他的战友、朋友和同志,更是肝胆相照,无微不至。但是,他关心人与他人不同,总是按照他的审美理想教育人、鼓励人、培养人、塑造人。告诉人们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工作和人民;怎样对待金钱和地位;怎样对待胜利和失败;怎样对待生存和死亡。这些内容集中起来就形成了他的特殊的关于人的美学思想。由于这些内容从总体上塑造了人的最崇高的形象,我们把它称之为“人美学”。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一方面流露出较浓厚的“天命”色彩 ,认为“纷纷世事无穷尽 ,天数茫茫不可逃”;另一方面 ,又认为“天道变易不常 ,岂可拘执 ?”从而积极肯定“人事”,热情歌颂人的主观努力 ,赞扬建功立业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这种矛盾建构 ,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哲学虽有重“天命”、“天理”、“天道”的一面 ,但同时又主张“权变”,赞扬“人”的崇高 ,认为“人”才是天地的核心。这种矛盾建构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 ,它统一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从中唐元稹、白居易写实派,到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风雅“美刺”比兴的积极倡导,再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颂美讽刺”的文学主张,均是《诗经》精神的最好体现。至于屈骚精神,则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言说方式,揭露黑暗,反映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杜牧、李贺、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优秀诗人,或追慕屈骚精神,或力仿屈骚作品,或承传“香草美人”,或同情屈原遭遇,屈骚精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颂与赞美,并取得“风骚共一源”的认同,尤其是屈原为唐哀帝诏封为昭灵侯之后,屈原形象则更是空前高大。  相似文献   

9.
天职     
飞翔是鸟的天职,游戈是鱼的天职,绽放是花的天职,不要以为“天职”对我们而言是个崇高到仰望的字眼.其实,天职很简单,天职就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带给你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过去,我一直把“天职”这个词看得很神圣,总认为它离自己太远,太遥不可及,直到读了以上这段话后,才对它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中唐元稹、白居易写实派,到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风雅“美刺”比兴的积极倡导,再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颂美讽刺”的文学主张,均是《诗经》精神的最好体现。至于屈骚精神,则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言说方式,揭露黑暗,反映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杜牧、李贺、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优秀诗人,或追慕屈骚精神,或力仿屈骚作品,或承传“香草美人”,或同情屈原遭遇,屈骚精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颂与赞美,并取得“风骚共一源”的认同,尤其是屈原为唐哀帝诏封为昭灵侯之后,屈原形象则更是空前高大。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太和”来自《周易·乾卦·彖辞》。“太和”就是大和,是人与自然之和,生态与文明之和。在其具体实现之中,或表现为顺应的和谐,是为优美;或为“逆应”的和谐,是为崇高。崇高中的“逆应”,当其给人类带来灾难时,它为悲剧;而当人类战胜“逆应”,实现人与生态共荣时,它为正剧。坚定走生态文明正道是人类之福,是生命之幸,是天地之大德,是宇宙之大利。“太和”的灵魂是崇高,不只是自然的崇高,还有人类的崇高,是两种崇高的统一。这样的崇高,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崇高。  相似文献   

12.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历史典籍和文学艺术等人类文化遗产中,在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人们随处都会遇到宗教问题。说起宗教,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感觉:一些人仿佛觉得精神得到了净化,有一种崇高感;一些人却觉得毛骨竦然,有一种恐怖感;多数人觉得难解难测,有一种神秘感。正因其“崇高”,才使得它吸引着众多教徒,企图进入“天堂”、“天国”境界;正因其“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及人工自然两重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协调与持续发展问题,并对“停止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等观点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普希金和郭沫若的抒情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分别登上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诗歌艺术的高峰。两位不同国籍、时代的诗坛巨匠,其抒情诗独具艺术特色而又有惊人相似处。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曾论述了崇高风格的五种因素:“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辞格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辞”,以及把前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这五种因素的论述原是建立在修辞学的基础上,但他主张读者应从作品中去体会作者崇高的思  相似文献   

15.
孟子面对“圣人之道衰”、“邪说暴行又作”的局面,立誓要“捍先圣之道”。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行“王道”、弃“霸道”的主张,认为“霸道”只能“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而“王道”则“以德服人”,能使人“中心悦而诚服”,并主张将“性善”之说传播天下,“扩而充之”。他身体力行,周游列国,“善推其所为”,大力鼓吹自己的学说,以达“正人心,息邪说”的目的。孟子在宣传活动中,讲究“善言”,因材施教,“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坚持“准绳”,“至诚”感人,还力主“亲炙”法,使人直接熏陶于强大的社会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看,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具有充分的个人自由,但民主社会的表现形式很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虐”。为了防止多数人剥夺少数人的正当权利和侵犯少数人的正当利益,密尔从功利主义立场强调了个人自由表达权利的合理性以及个人自由行为权利的重要性。他把个人权利置于国家公权力之上的主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职     
张君燕 《今日南国》2014,(12):38-38
飞翔是鸟的天职,游戈是鱼的天职.绽放是花的天职,不要以为“天职”对我们而言是个崇高到仰望的字眼。其实,天职很简单,天职就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带给你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E·M·福斯特对现代条件下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斯特人文主义思想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的独特见解上。他欣赏人的无限能力和崇高个性 ,同时也看到了人的弱点。他信仰个人主义 ,极为关注在现代条件下人类个体与整体的完整与幸福。他提出了著名的“连接”的思想 ,主张将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 ,实现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统一。此外 ,福斯特还把人和人类趋于完整的可能寄托在民主与自由、私人关系和宽容上。  相似文献   

19.
朱熹崇尚“理” ,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 ,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 ,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 ,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 )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 ,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 ,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 ,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 ) ,“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现在来研究主题和人物,主要是探索郁达夫笔下一系列“零余者”形象的外来源渊。我们研究的绞索是: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英国文学中“拜伦式的英雄”→和德国文学中“忧郁的人”→俄国文学中“小人物”和日本文学中的“自我形象”。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体裁和样式中还会进一步研究,这里主要探讨郁达夫小说中系列自我形象的共同特征,目的是为了找出这些特征的外在来源。郁达夫很受法朗士的文学主张的影响,认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价值是表现自我。他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①于是他提倡写日记文学,不同意第三人称写作品。他自己也常常以自我为取材,甚至将自己的恋爱日记写成作品供于读者,这曾在文坛上引起过争论。然而,有人在论及郁达夫这种文学主张时,却将之引入歧途,完全把他笔下人物当成了作家自己生活的实录,抛开了艺术加工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