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西方文学史中,很难找到象华兹华斯这样的诗人.他全身心投入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全部才能、智慧和热情,真诚地讴歌大自然,展示它的力量、和谐与美,揭示出作为人类之母的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恩惠以及对人类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华兹华斯为最重要代表的“湖畔派”在我国读者中享有并不美好的名声.很显然,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在两个世纪交替的复杂斗争的形势面前,华兹华斯不象拜伦和雪莱那样参预斗争,发挥诗人的战斗作用,而是隐遁偏僻湖区,将注目的中心投向宗法制的生活及道德感情,政治上也由激进转向保守,并在晚年宣扬宗教思想,依据这些把他划分为消极浪漫主义是不过分的,但从辩证观点分析华氏全部生活与创作,我们会发现,他决非完全是消极的.华兹华斯热爱自然,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自然,从中汲取营养,促发灵感,他用诗人全部的热情歌咏自然,探寻自  相似文献   

2.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十九世纪美国“湖畔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自然诗人”、“田园诗人”。大自然是他诗歌创作的主题,并且始终融汇在与人、社会和人道主义思想等多种关系之中。他描写的大自然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大自然给予他的不只是转瞬即逝的快感,而且是未来岁月的食粮和支柱。本文就大自然在诗人诗歌创作中所起的多方面作用展开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出于对工业文明的厌恶以及个人生活的苦难使得诗人对大自然尤为关注,他试图在自然中寻找在城市里消逝的美。诗人在诗歌里赞美、歌颂大自然的美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却没有单纯地沉浸于自然的美景中而是利用在自然中汲取的力量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  相似文献   

4.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说:“最能引起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经吹嘘或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它弄得迷离惝恍,最显著的便是上文说过的‘悠然见南山’的例子。”的确,用这种摘句方式去理解和赏析诗歌,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如王荆公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诗人以来,无此四句。”苏东坡说:“渊明谈理之诗有三:一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皆有道之言。”(均见《南濠诗话》)王国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人间词话卷上》)洪亮吉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忘机之侣,  相似文献   

5.
倪瓒题画诗具有冲淡之美,这种冲淡之美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在诗人对“无我之境”的塑造,诗人对自身宁静的心灵、闲适的心态的描摹和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形成这种冲淡之美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以及受佛教、道家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文化心理与文人心态对诗人创作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元五世纪初,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去了彭泽令的官职,回到浔阳江边躬耕自给,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此时,在遥远的英伦三岛上,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撤克逊人还在北欧原野上漂泊,英国诗歌之父乔叟要到近千年之后才开始创作他的伟大诗篇《坎特伯雷故事》。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初年,在英格兰西北部风光旖旎的湖区,出现了一位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他和我国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都是诗歌领域里的开拓者,并各自在本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们同样力求摆脱传统的束缚,以清新朴素的语言,白描的艺术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创造出崇高的诗歌意境,尤其是他们二人在气质上坡为相似,表现为对大自然的神往,对山峦与溪流的迷恋,对羊群与飞鸟的喜爱,可以说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  相似文献   

7.
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被誉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在他心目中,大自然就是人间的净土和乐园,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都倾注到自然风光和普通的平民事物之中,以微小处见精致,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花与诗歌的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历代诗人咏花的作品,简直是数不胜数,或赋、或比、或兴,佳作辈出,各擅胜场,使我国古代文艺园地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瑰丽多姿的气象。从《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楚辞》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唐人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历代诗人面对自然界花开花落,常常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由于自然界花开花落的自然节律与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穷通隐显存在某种同构性质,诗人…  相似文献   

10.
孙悟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在赋予他生命的同时即赋予他以自由的天性。这种自由的天性超 越自然时空、超越社会,本应肯定乃至赞赏,但无限膨胀便与文明秩序冲突,产生颠覆性,为此有必要用“紧箍咒”加以限 制。可惜在《西游记》里这种限制常常不适当,变成压制自由违背人性的滥施刑罚。小说用“紧箍”象喻人间社会的各种 制度法规,颇具意味。因此,“紧箍咒”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1.
伟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偏安江左的晋宋易代的动乱年代。曾祖陶侃为东晋功臣,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只做过地方官吏。到陶渊明时,家道早已中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日渐贫困。然而,他家地处庐山北麓,南山秀丽的景色往往带给诗人以喜悦和安慰。这样的社会环境、家庭境遇和自然条件,结合自身的经历,铸成了陶渊明独特的个性。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和读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历来被看作中国赫赫有名的大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经过了依傍前人到外师造化的历程。由于他跟大自然重新建立起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因而接触深入大自然的兴趣和勇气特别浓厚充足,对自然万象的观照和描绘非常敏锐灵巧。在所作的诗中,他既表现出自己深切感受和独特兴趣,也表现出自然万象的种种奇趣。自然万象不仅能给诗人以诗材、诗情、诗兴,而且能给诗人以美感的愉悦。这种以自然为师、源于生活的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对今天的诗歌创作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诗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弗洛斯特极力反对激进的革命的诗体。他喜欢采用传统的诗歌创作方法,在这基础上,不断加以润饰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的,具有独特性的“弗洛斯特诗体”。 在弗洛斯特看来,宇宙万物都是一个隐蔽的含义,也就是附着在可见的事物上的看不见的事物;大自然犹如一座符号和形式的储藏所,一座“象征之林”。诗人这种颇有见地的看法在他的短诗《雪片》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诗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境界,第一次从美学角度作了形态上的划分。他指出: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美丽意境闻名于世.具体而微的形象构思是构造这种美丽意境的内涵,"真与美的统一"原则是这种美丽意境的指导思想.而且,济慈具有独具一格的美学想像与思维,毋庸置疑,"感应"与"反面感受力"是其美学想像与思维的具体体现.济慈诗歌包括两个主流领域,即大自然与爱情,而大自然与爱情又往往相互交织,融合无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美丽意境在济慈的诗篇中俯拾皆是,因而不免引起偏颇之见,以为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其实,他的诗歌不仅字句、景物、描写美,而且具有更深层的精神之美,他始终不忘以美的诗篇为人类谋求美好人生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杜威的全部哲学里,“确定的”局势或“不确定的”局势与“疑难的”局势或“解决了的”局势之间的区别是基本的。叔本华曾经说过,使形而上学探索坚持下去的是“为什么事物存在?”的问题。杜威从来就不理会这样的问题;在他看来,哲学的主要动机是不稳定和稳定之间那种无穷尽的悬殊对照。在他的《经黢与自然》中,渗透他用以代替形而上学的那一套实用主义的,就是这个主题。这种  相似文献   

17.
1969年至1974年间,牛汉在“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和思想改造。在此,诗人不仅亲历了农村自然风光蕴育的诗情画意,而且感受到淳朴农民身上饱含的深情厚谊,心灵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情感上的慰藉。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豁达的个性促成他对“向阳湖”作出“诗意的裁判”,并以“咀嚼苦难,反刍人生”的方式创造着诗意。在“向阳湖”的日子里,诗人努发掘生活与生命之美,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与诗歌守望相助,致力于“潜在写作”,其“归来”后的创作成就引人注目,为他迎来了人生和诗歌的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18.
威尔士诗人R.S.托马斯的诗歌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但他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诗人”。他诗歌中的自然具有一种矛盾性。一方面,宁静的自然美景受到来自机械化的破坏从而造成传统的丧失;另一方面,自然既是诗人获得神性启示的场所,又是展示暴力法则的地方。这种矛盾表达了诗人在批判工业文明、谴责战争的同时,呼唤自然世界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泰戈尔是自然美的热情讴歌者,被誉为是大自然的情人和诗人。他认为自然是全美的,自然与美是同一的。自然之美体现为一种和谐之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一种包含矛盾、对立、多元的宇宙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和谐。这种和谐的原因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时刻存在着的神秘的力量。自然美是现实美与超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庐山”之最早见于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1]这是庐山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徐效钢著《庐山典籍史》第一章和第二章两次引用《史记》此节。徐先生文中说:“司马迁特意指出他是从南面登山的。这说明庐山当时已有了比较方便和固定的登山道路。”[2]这种理解恐怕有误。《史记》原文是这样的:“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氵内、太邳,迎河,行淮、氵四、济、漯河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3]显然,司马迁这段话是总括他考察的过程,说他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