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秋 《中华魂》2014,(14):38-39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意思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天朝大国”之梦,从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后,开始被唤醒了。甲午战争究竟是如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成立,随即组织了系列文化人类学的“席明纳”(即费孝通先生所译之“seminars”)研讨活动。席明纳的组织,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者就各自的研究进行对话,以推进学术进步与学科发展;另  相似文献   

3.
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七日至三月四日的清军五复海城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动用兵力之多,均为甲午战争陆战之冠。清人姚锡光在《东方兵事纪略》一书中,曾把日军进攻和固守海城说成是有计划的配合战略全局而“缀我兵力”的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吴剑杰甲午战争前,中国经历过多次对外战争。战败的刺激,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睁眼看世界,提出和发展了学习西方长技以维护中国传统封建政制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成为甲午以前的主要思想潮流。甲午一役的深创巨痛...  相似文献   

5.
论张謇与近代师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考取光绪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败后,国势日衰,他深感官场腐败,朝廷无能,遂屏退故里弃官而营实业,探索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之路。他提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思想,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取得显著成就,并以开创和发展我国近代正规系统的师范教育而名垂史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逐步提出了废科举、采西学、设学堂的主张,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社会风气。张春也以他敏锐的历史眼光提出“今变五百年之科举,而使天下人才尽…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 ,因此 ,对待外来文化总是持着鄙薄的观点、漠不关心甚至拒绝的态度 ,他们总是相信儒学是天经地义的万世不变的“圣人之道”。甲午战败使中国人意念中的“东方大国” ,不但败于首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 ,而且败于同为黄色人种 ,19世纪中叶又一起饱受列强欺凌且吸收盛唐文明的乳汁发育成长的“蕞尔岛国”日本 ,败得是那样惨 ,条约又那么苛刻 ,这大大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创巨痛深 ,举国若狂。甲午战败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 :传统的儒学思想熏陶下中华民族劣根性暴露无遗 ;导致近代中国思…  相似文献   

7.
民间法研究     
主持人手记威海这个地方,如今因其优美的环境在吸引着世人饱览她的欲望,然而,在历史上,她那响亮 的名字——威海卫却并不为常人所知晓。这个大约在明代洪武年间设立的“海防哨卡”.甚至在清末民初仍 沿其旧称。上世纪初,当英国人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狂潮中租得对威海卫短暂的支配权(1898- 1930年,其后刘公岛又被英人“租借”10年)期间,偏僻落后的威海卫仍不过是英人站在军事的角度,其前 期是为了对抗坐镇中国东北,并觊觎整个山东半岛的俄国,其后期又是为了对抗坐镇胶州湾,支配着几乎 整个山东利益的德国。 然而,…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前,中国经历过多次对外战争。战败的刺激,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睁眼看世界,提出和发展了学习西方长技以维护中国传统封建政制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成为甲午以前的主要思想潮流。甲午一役的深创巨痛和强烈冲击,激发了全民族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的真正觉醒,改变了人们只在封建传统中谋求发展的思维定势,摒弃“中体西用”的教条,中国思想界和民族意识才真正发生从古代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甲午以后10余年间兴起的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目的都在于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政制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和重构。维新和革命都失败了,中国人继续艰苦探寻最能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共和制道路的模式,并终于找到了这种模式,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甲午战争是开启这一漫长过程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甲午一役,中国惨败,这成了维新派提出系统的变法理论的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紧密联系,指出甲午战争对变法运动的多方面影响,并以甲午战争为界,阐述了“变法维新”由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时期垦荒政策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垦荒政策实施的原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边疆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国家纷纷向我国边疆大规模移民,以图强占中国领土。在东北,俄侨、日侨人数迅速增加,造成一些地区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在内外蒙古,俄国移民也蜂拥而至。针对这种严重的边疆形...  相似文献   

11.
他登上 当年曾经与日军激战两天的南北两岸炮台,但见断垣残壁,满目凄凉。他来到港口码头,想到对面的刘公岛上去察看。码头上停靠着几艘渔船。随行参谋指着他对一位渔民说:“老乡,这是我们海军的肖司令,想借你的船到刘公岛去一趟。” 这位渔民眯缝着眼,朝肖劲光这位英俊潇洒的将军打量了好一会,慢条斯理地说: “您是海军司令,向我们借船?”  相似文献   

12.
《春秋》襄公十年春记载 :十二国诸侯“会吴于。夏五月甲午 ,遂灭阳。”《左传》记载此事 :“晋荀偃、土请伐阳 ,而封宋向戌焉。……甲午 ,灭之。”[1 ] (襄公十年 ) 十二国诸侯会于 ,目的是与吴王寿梦相会。作为晋军副统帅的荀偃、士 ,何以要节外生枝 ,合诸国之力灭亡与中原各国并无关系的小国阳而封宋国的向戌呢 ?杜预解释说 :“以宋事晋 ,而向戌有贤行 ,故欲封之为附庸。”[2 ] 但无故灭亡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立小国 ,封赏其他诸侯国大臣建立附庸国 ,在春秋时期既无此类例证 ,也与情理不合。所以杨伯峻先生对杜说作了修正 :“…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七世纪晋国灭取虢、虞二国的具体时间和经过,《左传·僖公五年》有一段十分生动的叙述,现摘抄如下: 八月甲午,晋候围上阳,问于 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 “克之。”公曰:“何时?”对曰: “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可谓乾坤倒转。在连接两国的宽广海域上,不再见慕中华之风而不辞艰辛赴中国朝贡、学习的日本使节、僧侣们的漂泊身影,日本实藤文库中也查寻不到珍藏于东大寺正仓院那样的大唐瑰宝。相反,一批批中国学子却忍辱负重地来到这个被祖先称为“倭国”的地方。自1896年唐宝锷等十三位学生赴日留学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中国到日本留学的学生竟达三万余人。1896-1911年留日教育出现的原因这一时期留日教育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来说,可从国内国外两方面作结。国内的原因● 留日救国的社会思潮甲午中日…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清日战争(1894-1895)宗泽亚/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接踵而至,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相似文献   

16.
洋务派是在洋务活动中,首次同中国的近代化发生了联系的政治派别。筹设海防建立新式海军是洋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洋务之兴,办理海防之任,惟李鸿章为最久,其受恩亦最深。”甲午中日海军在黄海之战中,双方均以新式舰炮,猛烈博击历五小时之久,这在世界海战史上还是第一次;李鸿章也称之“环球各国所罕闻”。甲午海战的过程,既是中日两国海防近代化历程强烈反差的反映;也寓有李鸿章久理海防中的是非正误。  相似文献   

17.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的“千年大梦”,开启了中华民族民族觉醒的历程。长期沉溺于湘军收拾东南半壁河山事功的骄虚的湘人“转侧豁悟”;醉心于八股辞章的举子们幡然醒悟,发起公车上书;孙中山揭起了“恢复中华”的民族大义,开启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历程。自周秦以来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并由此而形成具有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史对于中国人来讲,几乎人所共知,在这方面的论著也多如春笋,但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而系统地向世人介绍其全貌的著作,在《甲午国耻丛书》正式问世之前是没有的。《甲午国耻丛书》是由知名教授关捷先生总主编,杨惠萍、李晓菲、高水学、郭铁柱、韩俊英等有成就的史学研究者共同策划,积极参与,历时四载数易其稿,撰写而成。今天能得以与读者见面,令人兴奋,值得品味。《丛书》约140万字共分六册,即:《觉醒——甲午风云与近代中国》是关捷教授研究成果的记录;《恨海——甲午大连之战》是黄海海战、旅大之战的纪实;《…  相似文献   

19.
俄国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过程中,中国一直关注其进展情况。该路动工后,清廷抓紧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防务,防止俄国扩张。俄国提议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时,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之进行合理交涉,后俄国又通过赴俄特使李鸿章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筑路的特权。部分驻外使臣、早期维新派、官员看到了俄修西伯利亚铁路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议清廷尽快修筑铁路。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在甲午战争之前曾关注俄修铁路的侵略目的,但在甲午战后随着清廷政策变为“联俄”而主要报道该路的修建运营及商业功能,在铁路竣工之际又评论该路与中国的利害关系。虽然部分民众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曾冲击中东铁路,但不少华工参与该路的修建,为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晚清海防战略嬗变是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产物。从中西之争看,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在师夷之“技”“学”“道”的过程中,海防战略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塞防与海防并重”“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海权论指引下重建海军”的嬗变历程。从古今之争看,与“师夷”相伴的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维护,既有改良派、洋务派及维新派在“器变道不变”“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及“由器进道”的思维框架中吸纳西学以维护传统,也有顽固派通过抵制西学以维护传统。古今中西之争既促进了海防战略嬗变又制约其西化的彻底性,进而对晚清海防成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