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贞勤 《山西老年》2013,(4):18-19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五十一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州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杨虎城还几乎全家遇难,同样把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得罪苦了"的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2.
东北军是一支以驻地和官兵来源为名称的地方军队。它的前身是北洋军阀张作霖领导下的奉系军队。东北易帜后 ,东北军成为一支势力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即地方军事集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 ,东北军的政治作用主要表现为几次出兵制止军阀之间的混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东北军率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并在张学良将军的领导下和杨虎城将军及西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3.
1962年,继董其武将军、卫立煌将军先后参观了内蒙古农牧学院,盛赞“在这里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之后,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安排了正在接受思想改造的战犯,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主席、伪蒙古军总司令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以及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副主席、伪蒙古军上将副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的李守信到内蒙古农牧学院参观,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4.
六十多年前,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十七路军与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而国内形势出现了重要转折。十七路军发动西安事变,首先具有深厚的阶级底蕴。这支部队的最早班底,都与反动势力不共戴天,有着强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思想,存在着革命性。其次,十七路军不断追求进步,接受进步思想和主张,追寻、顺应时代潮流,这是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思想底蕴。第三,十七路军中凝聚着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总趋动,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动,体现了十七路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  相似文献   

5.
再论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迹的愿望、“放蒋”后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蒋介石处理西北诸问题的政策三方面的史实证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应划在1937年2月9日,而非1936年12月25日的“送蒋返宁”。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的两位封疆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全国由内战转向抗战,导致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步伐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大大缩短了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已经作出公断:“张、杨两将军是千古功臣”.在“西安事变”中举足轻重的张学良将军,这个中华民族可敬的千古不朽和名垂千古的功臣,已被国民党当局囚禁整整五十年了,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在中共中央再三提出和平统一台湾、实现“一国两制”号召的今天,我们无限怀念这位可敬可颂的爱国将军.本文想就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主客观因素,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略谈粗浅看法,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生,既不是张、杨两将军的个人品质所致,也不是他们的偶然冲动之举.同其它历史事件的出现一样,有其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发生的基本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从民族利益和切身利害关系出发而采取的断然措施.1931提“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使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  相似文献   

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日帝侵略和围剿红军的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掀起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我党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东北军,西北军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响应这一号召,于1936年12月发动“西安事变”,在中共努力下,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在国民党中获得了广泛的赞同。从国民党三中全会起,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是,怎样具体实现合作并未获得解决。1937年1月至9月,国共两党代表举行一系列谈判,我党曾提出建立民族联盟及实行党内合作两种形式,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都不同意,提出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由国  相似文献   

9.
刘峰 《山西老年》2010,(4):10-1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为救国救民,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能逼蒋介石抗日?为什么他们二人敢这么做?外界普遍评论是因为他们都有爱国之心,都有满腔热血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城东二十五公里处的临潼华清池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能以和平解决,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尽一致,甚至还大相径庭。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成和平解决了这  相似文献   

11.
<正>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名震中外。但是,张学良原是奉系军阀领导集团的重要骨干,后又依附于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拥蒋“剿共”的。1935年底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本文就他的这一转变原因,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928年6月,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12月,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拥蒋道路的第一步。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反蒋各派都极力拉拢张学  相似文献   

12.
应德田的回忆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写道:张学良将军在最高军事法庭上,从怀里把自己密藏了多年的小皮包掏出来,从里面取出一张“九·一八”时蒋介石命令他不要抵抗日寇侵略的那封电报,准备宣读。审判长李烈钧慌忙制止,但张学良将军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不顾一切地宣读了电报的原文:“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申伯纯在《西安事变纪实》、王炳南在《关于〈西安事变〉》中,也提过上面这件  相似文献   

13.
囚禁地之一: 南京宋、孔两公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将军送蒋回南京,成为他后半生不幸命运的开端。 一下飞机,张学良便被送到宋子文公馆。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只住了5天。每日宋子文夫妇陪他打牌、玩球,行动还未受到限制。只是他外出时,多了两部汽车同行。一部是南京警务厅警务人员乘坐的,一部是军统特务人员乘坐的。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一行于12月26日飞抵南京。蒋介石随即背信弃义,一下飞机就将张学良送到鸡笼山的北极阁—宋子文公馆的一座古典式二层小楼内软禁起来,俗称“囚张楼”。 他的幽禁生活从这里开始…… 12月31日,民国政府组织的军事法庭判处张学良十  相似文献   

15.
杨虎城“是国民党将领中首先倡导对日抗战的爱国军人”!早在1933年,他就曾请缨抗日,援助察绥抗日同盟军。1936年底,他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便是为了逼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结果推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食言而肥的蒋介石,一方面扣留张学良,一方面逼迫杨虎城“辞职出洋”。1937年6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国民党新军阀营垒中的地方实力派首领。“在历史上,17路军与东北军没有来往,杨和张也未打过交道。”①然而,他们为什么敢相互联合发动如此惊心动魄,关系到各自权益的得失与生命安危的西安事变呢?这决不是偶然的,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事变前张学良曾主张武力抵抗,是"力避冲突"方针导致"不抵抗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为逼蒋抗日,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局面的实现。对此,人们著述研究较多,而对张学良执政方针的探讨还很不够。笔者试图对张学良的执政方针及形成过程作一粗浅的阐述和分析。以庆祝张学良九十寿辰。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方针张学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思想,是在他目睹战争灾难和参加战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张学良童年时的志愿,并不是打仗当将军,他对密勒医生说:“原不想做什么将军,希望受普通教育,学习一项职业。”但是,由于他出身于军阀头目张作霖的家门,生活在一种反常与乖戾的暴力社会里,处于杀机四伏的紧张空气中,所以,他不能不跻身于军阀行例,参加军阀战争。在参加军阀混战过程中,张学良“自任旅长时起每次作战观于官兵伤之惨状,人们之流离失所,皆深感痛苦。作战之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