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彬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62-67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是 1935年文化论战中各执一端的两种思潮。“本位文化”论的官方意识形态背景十分明显,但并不能脱离思想界整体西化的现实;而“全盘西化”论反映了自由知识分子与官方思想统制的疏远和背离,却并未丧失民族主义立场。因此这一论战更多地显示出“西化背景下的本位”和“民族立场上的西化”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何在?在这个问题上,提及“西化”一词,总会引起人们本能的反感,成为人们思想和论述中的一大忌讳,一块禁区,唯恐避之不及。“西化”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它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又有什么意义?本文所要探究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 首先,我们来简要地探讨一下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思想,以弄清“西化”概念的源流,澄清它的本来涵义。 相似文献
3.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在讨论中却运用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分析相关文化问题,这在客观上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次规模宏大、论争激烈的论战中,论战的参与者们提出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之路亟待厘清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这些思考也给予马克思主义者以启发和借鉴,不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西化与保守主义的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与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中国两大文化思潮。从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上看,前者侧重于介绍和输入西方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揭露中国固有文化的阴暗面,后者则侧重于维护中国固有文化,认同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而揭露西方文化的弊端;在古今问题上,前者激烈地反传统,主张变革,后者则较多地肯定与赞赏传统;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前者主张西方化,后者则主张东方化。本文试对西化与保守主义两大文化思潮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历史的探讨,并对两大思潮与20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进行方法论的思考。一在20世纪的中国,西化派虽没有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中国社会在强势渗入的西方文化影响下,走上了一条变革求新之路。在这个不断拓展的开放过程中,中西文化之争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迫切问题。虽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化的大趋势已成定局,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利弊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在20世纪20、30年代曾经引发了西化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几次大论战,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现实处境的变化而出现了国学复兴的文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关系本位”文化环境与市场秩序——中国市场经济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模式可分为个人本位、群体本位和伦理关系本位三类。“关系本位”文化模式生成的社会关系网结构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市场经济早期阶段 ,它对于突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应对强大的国外资本的挑战具有积极功能。然而在此过程中把关系网结构筑入市场结构之中 ,与规范的市场经济法则构成严重冲突 ,由此形成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许多特有现象 ,是改革过程中许多社会消极现象的重要的文化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着文化重塑的任务 ,其主要途径是将关系伦理改造为社会信用体系与企业行会组织的伦理基础 ,通过城市化过程与其他市场移民过程 ,以及干部流动等社会流动过程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结构等 相似文献
8.
9.
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创造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二十世纪国学派数十年一脉相承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这一方向性的口号提出了质疑和评论,讨论了以科学、理性、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创造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这一根本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气是贯穿中国古典哲学始终的主干范畴之一。它没有精确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可将相互矛盾、相互反对的规定圆融地兼容于一体。气可以解释一切宇宙现象、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表现出鲜明的“泛心论”色彩。严格地讲,气不能算是一个哲学概念,仅仅是一个“前概念”。建立在这种逻辑思维形式之上的本体论,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泛生命哲学本体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方以智、严复等人利用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成就,来重构中国哲学概念与本体论,真正哲学———逻辑学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开始诞生 相似文献
1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
抗战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新文学作家在无家可归的"流亡"生涯中,深刻地理解了"个人"与"民族""、小家"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漂泊"使他们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并深刻反思了五四启蒙的历史局限性;"流亡"既激发起了他们奋起反抗的复仇意识,也强化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因此呼唤民族精神、渴望民族复兴,几乎就是抗战文学的时代主旋律:它以爱国主义为主导思想,以民族本位为核心价值观,以文学叙事为表达方式,为新文学的后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消费力,果真如当前理论界所一致认为的那样,是由消费者、消费环境和消费资料三者有机结合而成吗?不。笔者以为,消费力本质上只是我们作为消费者因自身要素及相互联系而必然具有的一种能够作用消费环境和消费资仅,带来自我满足的内在属性。消费者每每为取得满足而在消费环境中与消费资料实际结合.那是消费。消费力只作为条件和手段,随消费者包括在消费之中,其构成与消费三要素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物之与周围地物发’生联系,对周围地物实施作用.并由此获得自我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与能量.… 相似文献
14.
黄展骥!深圳市太白信箱 《人文杂志》1999,(6)
在台湾,因中西文化论战而引起对“人身的攻击”,又因而闹上了法庭。在这事件中,曾有几位时贤论及“人身攻击”,其中不乏真知卓见。我们现在把这几篇鸿文,抛开其中的个人恩怨与人事纠纷,摘要于后(见下文第1至8节中引文,然后只从谬误学,视觉评析“人身攻击”,偶有旁及一点人生问题。(按:“评析”文字均为黄展骥文。)许登源的《谈“人身攻击”》1.“中西文化论战最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插曲,有人为了“人身攻击”要打起官司来了。历史上使用“人身攻击”最巧妙最有名的是神的独生子耶稣。据约翰福音说,一群法利赛人带着一个妇… 相似文献
15.
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已被那些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弄得面目不清、是非混淆了.在他们看来,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欧美化,于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在他们手中便成为一面时髦的理论旗帜,似乎对传统文化否定是越彻底、越激烈,就越显示出他们的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一度被人们捧的神乎其神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作.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这种伪科学理论遭到了包括欧美学者内的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布莱克说得好,"那种认为'进步'就是把对西欧和英语国家 相似文献
16.
朱崇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考察台湾体验与黄锦树现象的复杂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台湾既是旅台学者黄锦树的资源支撑的反攻利器,同时又是一种伤害和背叛。对马华本土的大力批判毋宁更反映出黄锦树对大马这块阵地的高度重视和迷恋,而对台湾的背叛既是一种对伤害的回应,又是一种丰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黄锦树对中国性和本土性都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吊诡情结,其中也有需要清理的霸权逻辑,甚至也部分限制了他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17.
18.
宋剑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
鸦片战争的惨败结局,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奇耻大辱;同时,也使中国人在痛苦的反省中,认识到了落后挨打的严酷现实.为了追赶时代的潮流,重振文明古国的神威,自从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问题,一直成为中国知识界普遍注目的中心议题,并形成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社会论战. 相似文献
19.
“科玄论战”与20世纪中国哲学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昭示着20世纪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科学派与玄学派的对峙,在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学本体论等不同维度上,表现为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理性与价值之间的冲突。科学理性所内蕴的走向科学主义的基因,中国文化在特定历史际遇的选择,决定了科学派的生成。科玄两派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现代新儒家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史背景。科学主义的解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化和现代新儒家的科学化趋势,显示出理性与价值相整合的取向。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21世纪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历史使命。理性与价值能否整合及如何整合,将成为新世纪哲学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 “两论”(指《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丰碑,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书中批判的主要错误观点,阐述的基本哲学原理,与中国三十年代的哲学斗争、特别是新哲学论战,关系极为密切。考察两论与中国三十年代新哲学论战的关系,将有助于利学地评价两论的历史地位。(一) 中国三十年代新哲学论战,是我国哲学领域真假马克思主义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公开较量;爆发于1935年,1936年达到高潮(时人称这一年是“中国哲学界最热闹的一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