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实施以城镇化为主导,立足于城乡要素流动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素质;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体制和制度障碍;实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农村土地政策和城乡双向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DECGE模型,对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给我国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农业减产。而对策模拟表明,所有导致资本流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城乡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引起的产业资本流动,政府主导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投资和补贴,以及转变进城(镇)农民(工)身份,缩小政府、企业对城乡居民转移支付率差距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变化,都可以对农业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其中资本投入促进农业的增产效应显著,而提高城乡劳动力、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同步配套改革产生的融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有益于消灭城乡对立。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有: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相对较低、转移服务机制不完善、拉力不足。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需要改革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造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农民的小康.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富裕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以创新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多策并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步伐.  相似文献   

5.
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省内转移数量超过省外转移、向中部地区转移数量增长迅速、转向中小城市的数量持续增加、转向第三产业人数超越第二产业等特征。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表明,可通过提高城镇工业化水平、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和拓展农业内部转移渠道三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民工荒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从我国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城乡分割的制度性缺陷、非农就业岗位的不足、政府履行职责的相对被动和农民自身的一些问题。要化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矛盾,必须做到拆除阻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壁垒,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引导,以及适度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人口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不完全性。实施多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虽然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农民的家庭收入,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战略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替代;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营造农民市民化的有利制度环境;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确保转移人员的充分就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就地非农就业;构建城乡对接的社保体系,解除转移人员的后顾之忧;抓好转移人员的培训,确保农民市民化的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8.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的约束,目前,宁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不够充分,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本文借鉴托达罗模型的成本收益视角,分析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转移成本收益来影响农民决策的,从而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本文提出了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求关系和均衡理论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了城乡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供求均衡和转移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现阶段主要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是在工作区域生活休闲的效用.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弹性劳动力收入差距是农业补贴的重要依据.根据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相关理论,提出了劳动力地区转移、就地转移、城乡相对转移和移民转移的具体途径,最后对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了结论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三农”问题,都在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有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县域、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逐步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回归分析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分析表明,城乡工资收入比、城乡经营收入比、城乡转移和财产收入比四项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应采取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支持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转移。农村经济条件改善、劳动力流动加快、城乡文化碰撞冲突加剧等诸多因素对乡村文化转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和乡村文化现状,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文化转型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加快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移,启动农村消费,对于中国走出经济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逻辑路径为制度创新—农村城镇化—产业升级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危机背景下应采用集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产业转移与发展非营利性组织为一体的动态助推模式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实现城乡二元文明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4.
李德元 《理论界》2006,(12):71-72
中部六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中部六省又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妨碍了比较优势的发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以及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对下一期的收入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当期的收入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后危机时期"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了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机理。认为政策制度障碍、产业结构状况、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和意愿,是影响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主要因素,从制度创新、具体措施两个层面,探讨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重庆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以及对经济社会、劳动者本身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分析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模式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了重庆市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具体做法,并对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劳务经济步入市场化轨道、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影响因素和中国城市化对策姚先国,许庆明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区域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其实质是农业劳动力随产业转移而发生的城乡区域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从广义上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即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农业剩...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农民实现兼业转移 ,增加收入 ;有利于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农业发展。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 ,需要消除其思想、体制、政策障碍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进城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