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途 《中华魂》2008,(8):23-24
上世纪50年代我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念书时,就从一些介绍中国文学的俄文论著中,看到过关于诗人田间和他的创作在苏联的介绍。那时,除了毛泽东、郭沫若、萧三(俄文名为"埃弥·萧",因为他长期在苏联生活、工作,夫人又是俄罗斯人,所以一般大中学生都知道中国有位诗人"埃弥·萧"),田间和艾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马克·吐温被邀请到法国的一个城市去演讲,到达的当天,他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非常热情,不一会儿就和马克·吐温聊了起来。理发师问马克·吐温:“您不是本地人吧?”他回答:“我说过了,我还是第一次到这个美丽的城市。”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走运,马克·吐温马上就要来了。他的演讲精彩极了,您晚上一定要去听吧?”他也很高兴地回答:“对,我一定要去。”理发师又问:“您已经有了入场券了吗?”他说:“不,还没有哩。”“可惜,太可惜了。”理发师替他惋惜道,“那您只能站着听了,坐票早就没有了。”马克·吐温很幽默地回答:“我与这…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刚一就任《消息报》驻罗马通讯员时,就结识了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沙利亚平——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的儿子。我记得他把一幅由科罗文、谢罗夫和他本人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共同画的父亲肖像寄到莫斯科,真费了不少劲!虽然我们年龄相差很大,但却交上朋友了。我不只一次去过他在圣托马昨一达库因诺街上那所朴素的住宅。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也常上我家来。 当我准备为报社写回忆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  相似文献   

4.
阿·伊·库普林是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主义和民主主义精华,不断探索和理解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问题,一生都在深切地关注人民的命运.库普林信奉19世纪的文学思想,接受了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影响,受高尔基创作思想的熏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及他在20世纪初的文学巨匠的地位.革命处在高潮时作家的创作逐渐成熟,创作的主体更接近普通俄罗斯人.库普林努力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真谛,主要精力都放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主题上.正如克·邱科夫斯基说过的,库普林的艺术本质在于他有特殊的敏锐的观察力,对世界的具体细微的观察,使他能够不断地认识这个世界.阿·伊·库普林的一生很象一部情节复杂的小说.他一生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生活.他一生很艰辛,周游过俄罗斯的许多地方,从事过多种工作.他曾经是小品作家,当过搬运工,教堂唱诗班歌手,在舞台上演出过,还当过土地测量员.在俄罗斯一巴不金工厂服务过,还研究过医学,在巴拉克列亚打过鱼.1873年库普林的父亲死后,出身于鞑靼破落贵族家庭的母亲没有一点财产,全家不得不从别恩杰斯基省搬到了莫斯科.库普林的童年是在莫斯科一座家族留下的房子里与母亲一起渡过的.后来被送到孤儿寄宿学校和武备中学  相似文献   

5.
他们相爱了。他什么都好,是的,他就是她心目中要的完美情人,有才情、幽默、开朗,把爱她当成终生的事业。他说,有了你,我这一辈子就有理想有追求了,他还说过,你是我的爱情偏方,看到你,所有的忧愁和烦恼什么都没有了。可是,惟一的遗憾是,他的个子矮,比她还矮。这让她无法承受,她想,怎么能喜欢一个个子矮的男人呢?她的自尊心受不了,再说,别人会说什么呢?她周围有的是高大英俊的男人,她不缺乏追求者,她斗争过很长时间,也和别的男人去约会,那些  相似文献   

6.
一、布哈林的思想演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于1888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06年,他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1908年起任党的莫斯科委员会委员,1909年以后曾几度被捕,1911年从流放地逃往国外。在国外,他一边参加革命的实际工作,一边利用侨居地的有利条件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著作活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他从美国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曾广泛游历,到过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中国的西藏地区他是否也去过呢?从《马可·波罗游记》的有关内容看,他并没有到过。 马可·波罗有可能进入西藏地区的机会只有一次,即他奉命出使哈喇章(云南)时。在各种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叙述马可·波罗前往哈喇章的路线时,均是抵成都后,又从成都出发,经“Tibet”到“建都”,再渡过“不鲁郁思河”,然后进入“哈喇章”。  相似文献   

8.
犯贱     
一姚林说他要被我迷死了。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就这样告诉我。我说我不喜欢你这种长相的人。我好色,喜欢英俊迷人的男人,比如马苏。我是十六岁爱上马苏的,从看到他第一眼我就爱上他了,那时我还没有长开,跟一颗小豆芽菜似的,我站在132班的梧桐树下,看到马苏从北面水房走来,一件蓝色的球衣围在腰间,蓝色的牛仔裤,白色的衬衣,他好像刚洗了头发,水滴滴嗒嗒地落下来。这真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后来又过了很多年,我始终没有办法再对男人一见钟情,比他英俊的男人多了,比他优秀的也多了,都是他们哭着喊着要来爱我,但我无法爱上他们,当然这证明了一件事情,爱情真是一件犯贱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情人与妻子     
郑敏 《社区》2003,(22)
前不久,我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个男人病危,他让医院通知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情人,一个是他的妻子。两个女人一前一后进了屋。见到情人,男人眼睛为之一亮,他慢慢地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电话本,然后从里面摸了一片树叶标本。他说:“你还记得吗?我们相识在一棵丁香树下,这片丁香叶正好落在你的秀发  相似文献   

10.
一八三二年三月十六日,在法国巴黎东北部的特鲁瓦布,发生了一个轰动全城的事件:一个穷苦的工人变成了一个杀人犯,然而在刑事法庭上,他却成了众人惊叹的演说家。他站在被告席上,眼光明亮,诚实坚定,他勇敢地面对着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条关于预谋杀人罪的条款,不怕这条法律可能会砍掉自己脑袋的危险,陈述一切,征实一切。他高声质问:你们说我偷过东西,说我杀过人,“但是我为什么要偷窃?我为什么要杀人?陪审员先生们,请你们问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吧。”这个犯人,就是维克多·雨果的著名短篇小说《克洛德·格》中的主人公克洛德·格。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笔端饱含着感情,读者在了解他不幸  相似文献   

11.
“火坑忽然打开了……选择吧!—可是要选择,已经太晚了。对于我们,选择已经作好了.穷凶极恶的过去正在吞噬未来.帝国主义大战爆发,催醒了正直的灵魂,罗曼·罗兰说:“人们可以理解,我感觉到,在我的脚下,一个新的欧洲,新的人类正在形成,我的步伐更坚定了.”—这是1914年11月26日罗曼·罗兰给一位德国朋友的信中,深刻地告诫他的朋友:沉缅于法国大革命的  相似文献   

12.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于1890年4月从莫斯科出发,途经西伯利亚,7月10日抵达库页岛。在三个月的时间中,他走访监狱、矿山、移民屯,接触了官员、狱吏、自由民、苦役犯,翻阅了大量资料、卷宗,这就是《萨哈林旅行记》的由来。这本书写了四年之久,1895年出版,后收入契诃夫文集第十卷。契诃夫在《旅行记》的第一章,说到他对萨哈林的最初印象时写道:这里的生活距离俄国多么遥远,真有天壤之别!从这里下酒用的熏鲸鱼脊肉,到各种谈话,一切都使你感到这里有一种独特的,非俄罗斯的风味。我在阿穆尔河上航行时,就产生了这种感觉,仿佛我不是在俄国,而是置身在巴塔戈尼亚或者得克萨斯的什么地方。至于说到自然界,那也是独特的,非俄罗斯的。普希金和果戈理在这里不能被人理解,因而也不需要,人们对我国的历史感到枯燥无味。我们这些来自俄国的人,被看成外国人。  相似文献   

13.
阳光洒在加州贝弗利希尔斯的“半岛旅馆”的庭院中,贾森·加兰尼斯取出手机,接听了一位巴基斯坦银行家的电话。他刚和一位著名的亿万富翁之子联络过。此前,他和一位牛津大学的系主任通了电话。 “我相信人们正谣传是我父亲在控制一切”,30岁的他说:“若是这样,我已经令许多人陷入困境了”。他的父亲也够神通广大了。过去的15年,贾森的父亲——约翰·彼得·加兰尼斯——是在装有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月21日星期三一清早,比尔就唤醒了我。他坐到床边对我说:“报纸上刊登了一些东西,想来应该让你知道。”报上说的是他与白宫一位前实习生有暧昧关系,并说他要求这位年轻女士在被问及此事时不要说真话。 比尔向我解释说,他在两年前结识了一位名叫莫尼卡·莱文斯基的白宫志愿者。他与她闲聊过几次,她在工作上也帮过他几次忙。这种情形我业已经历过十多回了,因为这完全符合比尔的天性。我对这种情况并不陌生,所以我不难断  相似文献   

15.
“批评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应该为这个世界的愤怒与不信任负责。”理查德·卡尔森说的这句话是我从他著的《别为小事抓狂》一书中读到的,此话对我触动很深。扪心自问,最近自己哪天没有批评人?责怪丈夫不爱家,训斥女儿太固执,指责学生不用功,烦恼环境太压抑,抱怨同事不合作……这些都快成了我的口头禅。 静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那些批评是  相似文献   

16.
娱乐广场     
左右为难在法庭上,被告一直把手放在口袋里。法官提醒他要有礼貌,他回答说:“我简直不知道该怎样才好。把手放进别人口袋里,你们惩罚我;放在自己口袋里,你们又说我没礼貌。”如此道歉一次,马克·吐温在非正式场合说议会的议员有一半没有一次,马克·吐温在非正式场合说议会的议员有一半没有教养。此话传到了议会,议员们气愤不过,强烈要求马克·吐温公开道歉。于是马克·吐温在报上发了一则启事:“我曾说过议会的议员有一半是没有教养的,现在我更正,我应该说议会的议员有一半是有教养的。”不打不相识美国一家打字机公司招收公共关系部职员。…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与中国“女性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一位朋友拿着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德·波伏娃所著的《第二性——女人》问我,中国有没有“女性哲学”?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举台湾学者吴怡先生的《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一书为证。在那本书中,吴先生颇有见地说,中国女性在默默中相夫教子、茹苦含辛,稳定了整个民族文化,她们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在他看来,中国男性用很多漂亮的字眼去称颂女性的  相似文献   

18.
提到乌克兰的伟大诗人谢甫琴科的名字,就不能不想到“谢甫琴科诗集”。 二十年代初,从茅盾主编的在1921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的“俄国文学研究号”上,我才知道了乌克兰的诗人谢甫琴科的名字,读到了他的诗《遗嘱》。到1935年我作为《大公报》驻苏记者,到了莫斯科。七·七事变后,我回国参加抗战,先到了乌克兰。我从1937——1989年曾九次到过乌克兰,这是第一次。我首先寻访了谢甫琴科在首  相似文献   

19.
“你认识梁衡吗?” 今年春节前坐火车回山西老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中学生,就着车厢内昏暗的灯光,抱着一本厚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猜想他看的不是武打便是言情。及至他把书扣到桌上喝水的当儿,我才知道他读的是《数理化通俗演义》。 “好看吗?”问他。 “真棒!”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 “知道作者是谁吗?” “梁衡!”中学生说,“我们课本里还有他写的《晋祠》呢!” 我笑了。过了一会,他像想起什么似的问道“你认识梁衡吗?” “岂只认识?他是我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传播“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它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胡适正是运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武器,给传统思想学术界以极大的冲击,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为中国现代的孔夫子或“现代的伏尔泰”。并且或多或少都从他那里得到过新思想的启蒙和思维方式的启迪。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及自己“五四”时代的思想状态时,就曾直率地承认过这一点。他说: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还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康有为做了我的崇拜人物。(《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