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了解公文语言在词语运用方面的特点,是正确划分语体、正确运用公文语言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研究,指出公文语言在词语的运用上,沿用了传统公文词语,借用了其他语体词语,吸收运用了新产生的词语,化用鲜活的熟语,形成了鲜明的语体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提高公文的撰写能力,就必须熟悉公文的语体风格.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公文语言的准确、简炼、质朴、得体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公文语言与网络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体,两者个性鲜明,风格迥异。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公文语言具有比较鲜明的书面语体特征,严谨、周全且具规范性,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官方化语言;而网络语言能够张扬个性,是口语语体的分支,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是其主要特征,是一种鲜活生动的个性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论公文语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公文语体特征史玉峤所谓“语体”,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特点的表达风格、色彩和语感的语言体系,是从语言交际功能出发而划分的语言功能风格类型。由于人类生活的广泛性、复杂性,其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都需要进行交际。交际领域、场合的不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潘松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45-47,111
从自然流畅、简洁明快,形象醒目、生动活泼,意义凝练、精确深刻,色彩鲜明、战斗力强4个方面对惯用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中运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运用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注意其产生的时代,切合公文的语境和公文语体的特点,要弄清其实际意义,不可乱用。进而加深人们对于公文语言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惯用语在公文中的运用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作为凸显体裁的语言要素,中国报告文学的语言体式于百年发展中,呈现出由早期的外指性叙述语体走向外指性叙述语体与内指性叙述语体及其它形式语体相兼容的语域变异之总体趋态。它还显现出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特征,以及以写实、简洁、谨严为基点,辅以雄浑、悲壮和明朗、绚丽两种添色的语体基调。  相似文献   

7.
公文语感是人们在理解和使用公文语言时表现出来的直觉性感受能力和无意识表达内驱力,是对公文语言掌握而自然产生的语言敏感性.公文平实、简明、庄重的语体风格主要由词汇、语法、篇章等方面的要素及其特点综合形成的.培养公文语感是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公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处理公务、处理生产、开展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由法定作者撰写和发布,有法定的权威和行政约束力;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具有法规作用、领导作用和凭证作用。公文的这些特点和作用,要求公文语言既有着一般语体的语言规律,又区别于其它语体的语言,有其明显的特色,这主要是:遣词造句要准确鲜明;文字表述要简洁明快;公文文风要平实庄重;公文语言要得体灵活。  相似文献   

9.
公文的审美性是客观存在的。探究公文的审美性是提升公文实用效能的需要。实现公文的审美性要以行文主旨需要为前提,在尊重公文语体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求真、致用、规范、得体、雅俗共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公文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它文体语言的特点。公文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是由公文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根本特性、社会功用和写作思维决定的。只有熟练掌握公文语言区别于文学语言的特点,才能搞好公文写作。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环中国海是古代世界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环中国海的视野克服了以王朝正史为核心的传统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错误海洋观。传统史学以中原遥望四方、从陆地鸟瞰海洋的中心自居,代表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古代帝国的话语,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大陆性与海洋性二元共存的史实,造成海洋文明史认识上的边缘、附庸和汉人中心论的偏颇,无法捕捉到海洋世界的真实历史及其人文价值。以几何印纹陶遗存为核心的中国东南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与东南亚、大洋洲土著人文关系密切,展现了善于用舟的百越—南岛土著先民文化传播、融合的海洋性人文空间,明显区别于北方华夏的大陆性文化体系,是失忆于汉文史籍的环中国海海洋人文土著生成的考古证据。汉唐以来,环中国海成为世界海洋商路网络中最繁忙的段落,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香瓷之路、茶叶之路的起点,从海洋族群变迁、东南港市发展与基层海洋人文的土著特征看,被传统史学誉为汉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实际上是对史前、上古东南土著海洋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制度的信用建设既要依靠非正式信用制度的建设,更要依靠正式信用制度建构。正式信用制度主要是指社会性正式组织通过制定制度规则,规定和约束并依靠一定组织监督实施的信用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经济信用、法律信用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通过拍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录片《传承之路》的亲身经历,深入分析研究了民族纪录片的创作。从题材的选择、镜头语言的调度、纪录片的采访运用、故事性与真实性的分析和解说词的运用等五个方面,分析在拍摄有关民族题材方面纪录片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贺兰山岩画是联结概念和视觉形象的、能所统一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就能所关系而言,整个贺兰山岩画里基本上存在着肖似、意象和抽象三种符号类型。包含着明确具体的指称关系、摹态关系的属于肖似符号,主要包含着表现关系的是意象符号,而指称或表现的对象是人的精神领域的则是抽象符号。贺兰山岩画里肖似符号的大量存在,使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单个个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而意象符号尤其是抽象符号的并存,特别是它们与各种肖似符号的组合运用,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象形贺兰山岩画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增强了它的表意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汉语文献语言研究从直接经验状态开始进入初步理论总结的转型期。这一时期 ,文献解读声韵学方法的理论日益完善 ,实践亦日益自觉。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文献语言研究的代表人物 ,此文首次对其《书经》解读的声韵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 ,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和详细的语例阐释 ,对于汉语言文献解释学新的学科体系的建立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纪录片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以其有声语言的特殊优势不仅仅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而且作为一个修辞文本,也呈现出了别样的修辞审美特色,主要表现在纪实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辨美、逻辑美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可译性限度即指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原文信息被传达的程度。文章从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出发,通过比较《茶馆》的两个英译本,分析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指出具体翻译中译者应持有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需要分成两种情况:第一次走出非洲和第二次走出非洲。第一次走出非洲是直立人或非语言人走出非洲。这个结论本身就能解释为什么非洲人遗传变异大,但不能推出人类语言都起源于非洲。第二次走出非洲是早期智人走出非洲,这些智人取代了亚洲的早期智人。即使第二次走出非洲的假说成立,人类语言的起源仍然存在一元说和多元说两种可能,多元说可能性更大。目前非洲人遗传变异大这一观察数据本身不能区分是第一次走出非洲的结果还是第二次走出非洲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加强现代意识与推进语文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现代化是指语言文字不断改革、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进程。在现阶段 ,有些人语文的现代意识淡漠 ,需要加强。语文的现代意识包括“国标”意识、规范意识、“词”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