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对近代中国历史发生什么影响?对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等人应该如何评价?学术界,尤其是海峡两岸学者的看法不一。现在有关人员都已经作古,事变的前因后果也大致清晰,对此我认为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淡化党派意识,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给予正确的评析。目的在于为西安事变和经历者的是与非,求得一个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解读,尽量避免非此即彼的两种纠葛。  相似文献   

2.
一、一本小说引发的讲述 自我记事时起,父亲就沉默寡言。1983年春天,却因为一本关于西安事变的小说,引起了他滔滔不绝的讲述,其主要是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一些轶事。  相似文献   

3.
1935年的华北事变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西安事变的发生 ,其历史必然性则在于华北事变所造成的中国政局的巨大变化。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一步阐述。指出 :张学良、杨虎诚的历史功绩 ,实际上正是他们适应了政局的变动 ,抓住时机 ,发动事变 ,最后在各方努力之下和平解决了事变 ,从而扭转了蒋介石的对内政策 ,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在对事变采取"静观政策"的同时,竭力阻挠南京政府对事变的和平解决,企图借此引发中国大规模内战以达到全面控制中国的目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随着广田内阁的倒台,日本军部完全掌握了对华政策主导权。面对中国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军部对华推出了"和""战"两手政策。新成立的林铣十郎内阁对华频频展开"和平攻势",企图借此引诱中国全面倒向日本。由于林铣内阁对华新政策并未改变广田内阁全面灭亡中国的政策,且因西安事变后南京政府不可逆转的抗日政策,军部对华"和"的一手以失败告终,日本对华政策也由此走上全面侵华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未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条件,而是处于被动中,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承诺联共抗日。但依据有关文献和档案却可得出结论:蒋在事变发生后不久就主动介入解决危局具体条件的探寻中,但影响蒋提出条件的关键因素并非是抗日本身,却是中共和红军问题,故而,蒋并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以"改编红军,受蒋指挥"为先决条件,在完成所谓"安内"的目标后方承诺联共抗日的;而中国共产党出于民族大义作出了让步,才使西安事变和平落幕。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幕,张学良将军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发动和力倡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在事变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张学良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三者交叉的矛盾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后冯玉祥力主和平解决 ,并采取了一些相应行动 ,为事情的进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动机与其时冯玉祥的地位 ,对蒋、张的认识态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盛瀹夫 《理论界》2012,(11):125-126
西安事变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奠基之作。宋美龄以其在现代中国的特殊身份和卓越的政治素养,在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她凭借过人的理性和智慧,在事变发生之初,力挽狂澜平定南京时局;在事变焦灼之时,破釜沉舟架起宁沪"枢纽";在事变转折之机,甘入虎穴促成和平谈判;在风云突变之间,刚柔并济保全少帅余生。这位勇敢而坚毅的"第一夫人"也因此站在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来,《资本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对《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对其文本的解读、意义的阐释,以及对《资本论》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关系的论述等方面。但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始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发生后 ,南京政府首先重建领导中枢 ,填补蒋介石被扣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保持南京政府的正常运转 ;进而多管齐下 ,采取稳定社会和经济形势、安抚和争取地方实力派、管制和操纵舆论等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全国政局 ;同时 ,对西安方面采取武力“讨伐”和政治谈判并用的两手策略 ,以谋求事变的解决。在这过程中 ,南京政府呈现出一致性与分歧性并存的复杂状态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事件。它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青海的局势和政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爆发后,黄埔系将领的言行对事变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虽然在如何营救蒋介石的问题上分裂为和、战两派,并且各行其事,但他们的活动抑制了主战派的军事行动,有力地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3.
近十余年来,学术界十分重视对淮河流域经济史的研究。无论是综合性研究,还是农业、手工业、水利、商业、城市、交通及自然灾害等专题性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将流域经济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前学分制条件下,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对近十年关于大学生主题班会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内部的态度不一。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武力解决问题。李烈钧虽身居闲职,但十分关注西安事变。先是通电对张、杨厉声斥责,然后联合冯玉祥等人主张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在审判张学良前夕,他又拜谒蒋介石为张学良求情,主张宽容对待。李烈钧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现了他协调各方矛盾促进内部团结的一贯作风,也体现了他坚决主张团结抗日的思想。李烈钧在西安事变中的所作所为,是他的爱国思想和磊落性格的使然。  相似文献   

16.
近代西藏研究是藏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结传统西藏和现代西藏的关节点。本文尽力回顾当前国内外近代西藏研究的成果,在总结和反思近代西藏研究的整体状况基础上分析其特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湖湘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湖湘文化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主要涉及到湖湘文化的界定、起源、及其本质特征的研究;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特别是湖湘文化与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关系的研究;湖湘文化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包括湖湘文化现代转型问题的研究。应当指出的是,上述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研究中的几个有争议的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变前 ,张、杨之对蒋 ,一直是软硬两手准备 ;事变前 ,中共中央不赞同扣蒋 ,张是扣蒋的主谋 ;发动后 ,张、周亲密合作 ,使蒋深信中共事前“毫无所闻” ,感激中共“救驾” ,这出好戏对蒋做出“联红抗日”的承诺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春 ,周对张与西安事变的批评 ,不过是政治宣传 ,这是当时尽快实现举国抗日这个大局的需要 ,也展示了周善于运用政治艺术为国家民族谋取最大利益的高超本领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亲英美派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在细致分析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真实原因和意图的基础上,率先确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为此,他们采取各种措施,缓和宁陕局势。同时,为了寻求和平解决事变的途径和方案,他们利用一切力量斡旋于宁陕之间。最后,经过三方谈判,最终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亲英美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