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应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85-88
叶圣陶早期童话集《稻草人》在选材、主题、意境等方面都深受以安徒生与王尔德童话为代表的西方童话的影响,表现出题材单纯、节奏舒缓、抒情性、现实性等与西方童话相似的特点.但是,由于作者身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人生经历、人生信仰与西方作家亦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接受影响的同时,《稻草人》又明显地表现出与西方童话的差异,体现了作家独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刘笑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141-143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世界童话名篇。文章通过比较周作人1909年的译本和巴金1942年的译本,从语言形式、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以及内容的深浅来考察两译本的特点,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由此体现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王敏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80-83
介绍了布鲁姆的六种"修正比",以及他对弗洛伊德的某些侧重点的修正。指出了布鲁姆的三个缺点:即试图采用醒目、华丽的语汇以独树一帜而取胜;论证时经常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静态地、历时地考察文学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本书并没有达到布鲁姆所标榜的"具有矫正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侯书婷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3)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儿童文学也不例外,从《快乐王子》引入中国一直到现在,社会形态和儿童文学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对不同时期的翻译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将根据改写理论讨论《快乐王子》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人文思想中的人格结构观是存在差异的,西方以外物为镜反照自我,进而确立自我人格,其人格中包括物、我两方面;中国人以“本心”为镜玄览万物,建立起只含“本心”的单纯的人格结构。而童话中的人和物也是一面面镜子,它们共同构成了童话这个有生命的多棱镜。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作品中的人格结构也会如“镜城”一样斑驳多端、繁复杂陈的,《快乐王子》与《猎人海力布》作为童话虽然仅仅只能表现出其基本形态,但用这两篇童话为例来探讨人格形成及结构问题,却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中西方人格结构开拓更多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吴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89-90
基于自建的《快乐王子》语料库,以其中两个汉译本为研究语料,选取叠音词、拟声词、感叹词等特色词汇作为检索项,运用PowerGREP、HyConc等语料库软件进行检索统计,旨在探究这些特色词汇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童趣的。 相似文献
7.
误读作为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对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误读可能促进文本阅读的创新、文本创作的丰富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可能破坏对原文本的审美内涵和价值的理解,阻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根亮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1):64-69
清代红楼戏是当时人们对《红楼梦》小说文本的一种独特接受形式。戏曲改编者对《红楼梦》的解读,一方面立足于对宝黛爱情故事的叙述,或宣扬情的虚幻,或表现情的和谐,或强调情的永恒的接受观念;另一方面,在改编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简单表面化、庸俗色情化的接受倾向。这种解读既有对《红楼梦》文本意义合理的接受,又有明显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侯传文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41-45
泰戈尔在自己的论著中经常称引《老子》,其中有认同,有误读,更有化用。其认同主要表现为法天贵真,反对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所谓文明与发展;其误读有基于误译的误读,有基于文化差异的误读,也有创造性的误读。泰戈尔是在思想成熟以后接受《老子》的,他借用《老子》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大部分属于化用。化用是接受的最高境界,也是接受理论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的耶鲁批评学派的批评家布鲁姆在1973年出版的《影响的焦虑》中提出了影响的焦虑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误读理论。布鲁姆认为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对方的诗的历史。误读成为诗歌创新的另一理论,这一理论解构了传统的文学创作的普遍模式。 相似文献
11.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5):96-102
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平等只是一些胆大妄为之人的边缘性呼唤。然自鸦片战争开启中国的近代化以来,边缘性的平等一跃成了康有为、谭嗣同等知识精英口中所说的人类公理。而平等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在于中国与列强之间的严重不平等的现实。列强的船坚炮利及其背后的政治制度与政治理念为康、谭等知识精英羡慕不已,于是大方接受其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但他们并不是以洛克式的白板来接受平等观念,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资源中找寻接受平等的依据。由于缺乏以个人为本位的传统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现状,康、谭对现代意义的平等存在着误读。然其对平等的重视使得平等进入了主流精英的视野,进而成为了中国现代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李卫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3):98-104
《百年孤独》在新时期中国引发了接受热潮,它的译介和迅速经典化在于其将"拿来"的欧美文学经验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契合了当时中国对文学现代性的整体想像与要求,由此引发了中国作家从形式、手法到内容、题材乃至观念、精神的全方位的借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误读,当然这种误读也可看做是中国读者抵制经典的巨大影响焦虑,发挥自己自主创造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罗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4):17-23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描述了两种类型的王子。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着眼政治现实,设假道伐虢之计,以武力和欺骗手段夺取丹麦,是马基雅维利笔下典型的"狮子-狐狸"型王子;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王子,却因其鲜明的世界主义倾向,习惯以超身世外的眼光审视世界,最终将丹麦拱手交给敌国。通过细读文本可发现,莎士比亚在剧中对世界主义的批评可能甚于马基雅维利主义,但他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理解也深刻得多:对于任何民族国家而言,世界主义对政治共同体的危害可能远甚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而要医治世界主义,或许正需重新审视马基雅维利主义,尤其是作为其政治基石的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4.
刘堃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43-148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少数在国内外都享有高知名度的作家,而美国又是其作品传播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英语国家。余华在美国的译介研究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西方被接受的重要代表。美国对余华的译介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今并达到高潮,呈现出译本数量多且形式多样、译介途径多元化、译介载体权威性、传播时间久、译本间隔时间短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及余华作品在美国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西渐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鲁小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98-102
《西游记》是否为"辅教"之书,乃学术史的一桩公案。这一公案形成的文本原因,在于《西游记》具有似佛非佛、似道非道的表象,论争各方皆能从中找到"立"和"破"的依据。《西游记》驳杂的宗教表象是对宗教经典、人物和故事的"误读",小说也由此具备了解构主义特征。表现之一是"新的文本的产生",之二是宗教意义的消解。故而,无论视《西游记》为佛教书,还是道教书,任何试图将其定于一尊的努力,皆与《西游记》的解构性质迥不相侔。 相似文献
16.
王行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4-26
达尔文主义是适用于自然界的规律,然而自然科学理论的越界使达尔文主义被误读为物理学规律和社会学规律,反思达尔文主义在科学史中的误读现象,必须合理建构科学理论进化的趋势和科学理论的适用范围以获得真理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语》的文本特点,给后人随意解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然而用公理化的方法去诠释《论语》,则可以看出很多解释都是误读。例如朱熹《论语集注》以“天理”取代“中庸”,以“忠君”取代“德政”,都是误读的典型。这就显示了公理化诠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背后折射的文化因素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在后现代语境下,异质文化之间的张力愈加凸显出来,误读成为沟通不同国别、民族之间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修辞、意象、诗人的匠心等方面对《相信未来》中几个诗句的停顿做一解读,以制止某些范围内正广泛流行的对该诗的某些误读延传现象,从而正确引领读者对诗歌的理解,领会诗人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商海燕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1)
本文从文化翻译中的偏见与误读入手,介绍了闵福德译本对孙子兵法"诡道"理论的误读,阐述了孙子兵法诡道的科学内涵,从西方意识形态、译者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以及翻译目的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导致闵福德译本产生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