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八卦起源说综述张晓林关于八卦起源的最早记载,见于《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朱子注:“此数言者,实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丝毫智力而成者。画卦揲蓍,其序皆然”。意谓圣人画卦揲蓍均按太极—两仪...  相似文献   

2.
周易算卦不可信,古人早说过。辅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姜子牙就是一个代表。“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着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王充《论衡》)瞧!说得何等坚决。科学昌明的今天,周易算卦又风行九州。易学大师纷纷出世──不知从何而来,登台传道,令人看不懂。有的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有的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是神奇的未来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有的宣扬,利用周易、六十四卦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自然、社会、人生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周易》是伪书,你的看法……。我是在1994年发现《周易》是伪书的,为了慎重起见,我不得不耐心地钻到古书堆里去查找自关证据。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材料的基础上,我把研究的结论献给读者。为了理直气壮地说“《目易》是伪书”这五个字,我准备了远远超过五万字的证据材料。请问《周易》的作者是谁?据《史记》的记载,《周易》的经文(即卦辞、爻辞)是周文王所作,《周易》的《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文雪》是孔子所作。绝大多数的后人,相信《史记》的记载。那么《周易》的真正作者是谁?我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周人占的典籍,朱熹认为“易本为卜而作”。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劳动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增强了对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的把握程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或一个民族生存的一件法宝的占书《周易》,它的卦爻辞被广泛用于占以外的范畴,从而演绎为《易》道四用之说:“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者尚其占”。然而由于其时生产力的限制,人类的创造成就有着共同的特色,即所有的创造都渲染、渗透着艺术的情调和感性的色彩。如“六十四卦”之每一卦均为两物合为一象,以象其事,以隐其理。这种包罗万象的…  相似文献   

5.
《周易》用八卦作为符号,是古人认识和管理世界特有的智能现象。其中坤、坎、离三卦是古代人对地、水、火等自然力的管理与控制。作者指出《周易》各篇有的是说怎样控制与管理,才能使地生产万物以养人;有的是说要深入理解水性,才能使水流于人有利,不然水会为害;有的是说水火是相克的,要做到水火合而相济,易害为益,古人以陶器与铜器为调济物,并能熟食,调和与扭转了对立的矛盾,是人类控制与管理自然力及生产力的一个大跃进。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历代阐释《周易》的著作不下三千种,而黎子耀教授的《周易秘义》不落窠臼,自创新说,认为《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殷周奴隶起义史,在易学研究中别开生面。该书分类注经,以经、传俱用隐语,故名《周易秘义》。《序卦》、《杂卦》两篇注是全书的精华,揭示《周易》的主旨。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来源     
研究《周易》,自古称难。这部书从书名到内容,历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又于“术数略”载:“周易三十八卷”。许多人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人,然而,郑康成早即以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辞传》可称为早,其亦谈到《易》之为书也“难知”。求象者,易无达象;论德者,附会儒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传说,是古人难于《易》的绝顶之论。“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古代研究者如此叹难。除了《周易》本身之难解和文献资料不足以外,主要是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4、5年来,学术界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例如1989年之后,许多人文学科凋零了,基础理论学科变得古无声息了,哲学则似乎不存在了。然而作为巾国哲学之源的《周易》却倍受青睐,刹时,研究《周易》成为时髦。渐渐地,《周易》研究红火起来,眼下已经热到令人不安的程度。据统计,研究《周易》的专著至今已出版3000多种。几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有一批卦师,在大街小巷为浮躁起来的人们预卜吉凶。《周易》热达到这种程度,许多人对它焚香顶礼,何故?有历史原因,也有时代原因,亦有世界文化原因。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又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最具有典范性的思维方式,解剖这一思维方式,对于理解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只从其思维取向、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略作探索。 一、以价值判断为中心的思维取向 《易》是卜筮之书,占问吉凶是其基本职能,因此,《易》中有一个断定吉、凶、悔、吝的价值体系。在卦爻辞写定之前,卦的基本结构只有卦象与吉、凶的价值判断,在卦象规范化以前,价值判断则直接与数字卦相联系。所以,判定吉凶,指导行事,是命筮、占筮的根本前提。《易》卦爻辞中往往…  相似文献   

10.
近读黎子耀先生之《周易秘义》,觉得许多问题难以索解,须加讨论,才能明了。这里就先把我的一点意见写出。黎先生说:“《诗经》为阴阳五行之诗,”他是这样解释的:“关”字表示阴性,象征弓;“键”字表示阳性,象征矢,即箭。接着黎先生将这“关键”一辞的属性阐发。《诗经》的第一篇是《关睢》。《关睢》的第一章开头是“关关睢鸠”四字。这四字一般解释是:睢鸠是一种鸟,关关是它的鸣声。睢鸠在关关地叫,在黄河中的沙洲上。这两句《毛传》云:“兴也。”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以配君子。我看:这样的解释与理解“关关”,是合理与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马保平  赵继宁 《社科纵横》2007,22(12):113-115
本文主要对易、卦、爻、辞、《易经》、《易传》、《连山》、《归藏》、《周易》等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评述,并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易经》到《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易经》到《红楼梦》周汝昌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中,包涵着一个“三才”思想观念。它反映在《易·说卦二》,其文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的1992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刘德有、马兴国主编的大型词书《中日文化交流事典》。该事典的问世,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册,增添了光彩的一页。我国关于文化的探讨,最初见于《周易》。《周易·贽卦》,曰:“贽,享。柔来而文刚,故享。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来往。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文”与“化”尚未缀合成为一个概念,但它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易》(包括《经》和《十翼》),人们已经讨论得很多,对其中蕴涵的辩证法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对此,我不拟多加分析。《易》向来被认为是巫筮占卜之书。它对人的未来命运,对个体的死亡现象,理当特别注重。而《易》在这方面的许诺,也的确叫人充满希望。“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系辞上》四章) 易“观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  相似文献   

15.
《周易·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沾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贲·彖传》区分天文与人文道:“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分”指刚柔之别:阳卦之艮在上,阴卦之离在下。引申为君臣分职,男女分务。贲的卦象乃柔文饰刚兼刚文饰柔。艮、离两卦分指适可而止以及文明。贲卦旨在文化教育令人止于美善。《商易(归藏)》此卦作荧惑,乃火星,强调离卦象征之一“火”。陆  相似文献   

16.
“无我说”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大智度论》卷32称:“佛说三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三藏法数》引《法华玄义》称:“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也有“四法印”说,即《增一阿含经》卷18中所谓的“四法本末”:“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献疑的一点佐证刘泽根《周易·系辞》中有一段著名的“制器十三卦”的文字,颇为清晰地述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系辞”的作者看来,在远古时期经历了包牺——神农——黄帝以至尧舜时期,其经济方式由渔猎而农耕,进而出现了商品...  相似文献   

18.
“一”和“两”是标志运动根源(或动因)的一对哲学范畴。运动的根源或动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和“两”是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两”是指对待、对立之意;所谓“一”是指合一、统一之意。“一”与“两”的关系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与“两”的观念,在西周《易·爻辞》和《左传》已开其端。《易·泰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与陂、往与复,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  相似文献   

19.
动静问题,自先秦以来,就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构一个“虚极”、“静笃”的世界。王弼继承了《周易》和老、庄思想,虚构了一个寂然不动的本体“无”,他说:“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这两种说法,前者诱导人们脱离运动变化的现实世界,寻求“虚极”、“静笃”的幻境,后者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运动,而是非物质性的“无”使之如此,因此,两者本质上都是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割裂、颠倒了“动静”关系。朱熹的动静学说,既承袭老子、王弼的某些说法,又根据哲学斗争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入作了修正和补充。同时,他不仅发挥《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继承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思想,并纠其偏。朱熹对动静学说的修正和发挥,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有多少美满的家庭赖良好的家教以建立,又有多少英雄儿女在理想的家教土壤中成才!家教是人生成长的最初步、最切实的教育,又是人们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中华家教源远流长。《周易》中的《家人》、《渐》、《蛊》、《节》等卦,便是最早讲家庭问题的。如以《周易》之作在殷、周之际,则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家教历史,便已有三千多年了。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自然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尚有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佳事,懿行,有的虽不以“家训“名,但无疑也应属于中华家教宝库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家庭教育的长河象长江、黄河一样源源不绝;家庭教育的长廊更是明珠璀璨,辉耀今古!家教实在是中华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