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的"上帝之死" --虚无主义的演绎及其反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至极限 ,并用重估价值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完成了去值的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则反拨尼采 ,要在虚无主义的遮蔽和绽放中把握虚无之虚无 ,以求彻底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然而 ,在福柯更为虚无化的“人也死了”中 ,海德格尔与尼采一样都面临着更进一步的反拨而难逃虚无主义命运。其实 ,虚无主义既非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所能完成的 ,亦非历史的法则和逻辑 ,它只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极至的主体性驱使下 ,因对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和把握的失落 ,导致绝对确定性通过不断被剥夺的递增的匮乏之痛苦、缺席 ,而宣告不确定性的到来。然而 ,这种所谓的可怕的不确定性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病”的发作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终将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遭遇虚无主义的理论情境是与海德格尔的论争,而现实触发点则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惨剧。阿多诺关于虚无主义的思想是以其对海德格尔的批判棱镜折射而出的。他将基础本体论指认为更糟糕的虚无主义,由此折射出其关于虚无主义的思考。文章通过解析阿多诺如何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定位为最为糟糕的虚无主义,提炼并分析阿多诺对虚无主义的重新理解与设定及其遏制虚无主义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3.
虚无主义:尼采与海德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是价值的失落,按照尼采的观点,价值化本身就已经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了,虚无主义正是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存在(实际就是“无”)的探究,正是承接了尼采的思路,而且两人都想在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的现代世界中强树起本真的自由。本文试图以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体察为背景,通过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剖析,来展开这条贯穿于尼采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指出: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试图"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同样陷入两难:要么摆脱不了主体形而上学和价值论,要么沉默不言、否定语言,两者都仍然是虚无主义。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突显了海氏的文化困境,指出他根本上并没有超出西方主体形而上学的限域,仍然是从价值论和人本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和提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理论任务,这一任务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只有通过历史主义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根植于现代历史主义的观念,认为永恒的理念和超验上帝都基于对存在本身的误读,从而将一切思想理解成时间历史中的生存性解释。由于取消了哲学基础和上帝观念的合法性地位,海德格尔否定了道德哲学,其思想中也没有政治哲学的地位。因此,海德格尔将历史主义推到极端,一切都变成了某个历史时刻的决断,现代人行动赖以遵从的习俗、规范的道德根基丧失了逻辑地平,历史主义走向了虚无主义。因此,要真正克服虚无主义,走向非理性的存在主义是个不归路。只有从理性主义的内部,从前现代的古典理性传统中寻求资源,恐怕是目前抗击虚无主义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6.
虚无主义在西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哲学家们对此理解不一.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是指价值论的虚无主义,以尼采为肇始者.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则是一种存在论虚无主义的思路.海德格尔认定虚无主义的根子就在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其实就是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元对立.而列奥·施特劳斯等人主张回到古希腊的"自然"来克服虚无主义仍是一种价值绝对主义的模式.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走出价值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二元对立、重建"公共性"的价值秩序不失为一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约纳斯与哈里斯对现代虚无主义及其克服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和回答。二者的解读和回答既有共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他们都强调伦理责任的奠基性地位,批判性地反思技术的伦理限度,并注重人自身的内在价值。约纳斯基于对人与自然二元论的批判,尖锐地批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虚无主义,并通过建构责任伦理学以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哈里斯则依据视角原理和经验的双重还原原则,试图论证现代虚无主义是人类追求客观化理性的后果,并通过诉诸一种新存在论、新地心说以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呼吁一种新的伦理责任和敬畏感以共同栖居于地球。  相似文献   

8.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9.
任景辉  李丹琦 《理论界》2007,(11):158-159
技术的统治作为虚无主义的产物,不仅仅是存在的遮蔽,更是人自身意义的失落,这是技术统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本文正是通过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与技术统治的关系的分析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技术统治下的人的意义失落的表现,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人的“救渡”在自身方面何以可能,为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0.
结合海德格尔的政治事件来解读他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谋求应对技术时代和虚无主义的政治之初衷,客观认识海德格尔思想与其政治行为的微妙关联,正视他留给现代人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助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海德格尔在纳粹政权的兴起与覆灭期间思想上所发生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与屠格涅夫、尼采和海德格尔相比,马克思在资本逻辑的分析中看到了资产阶级虚无主义的必然力量。它不仅体现为物,而且更体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在谋求自我壮大和扩展的运动中,必然荡除一切超验的神圣和崇高,把一切都推向市场,把一切都置换成物品,标上价格。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只有资本及其积累。维系共同体理想的超验神圣存在被消解了,资本自己塑造的经验神圣物品,也因为必需不断推倒重建以换取更大利润的内在需要,使其超凡脱俗的品格的存在时间更为短暂。不管是破旧还是新造,资本的逻辑都是追逐更大的利润。货币成为一切价值的公分母。资产阶级必然陷入虚无主义,是马克思、尼采、屠格涅夫的共同认定。对马克思来说,一个新的历史主体可以遏制、避免和超越虚无主义,继续创造历史伟业。在中国现代化新形势下,可以把这个创造历史伟业的未来新人看作各阶级、各民族联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跟"存在者整体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通过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正是西方现代思想所面临的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让存在者整体和人的关系凸显了出来。也正是基于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开启了海德格尔后期存在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应该由存在来规定,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护者。  相似文献   

13.
祝薪闲 《理论界》2020,(5):5-11
晚期海德格尔曾在三天讨论班中断言,马克思的存在论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将该论断置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全部脉络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断言与其在较早时期提出的观点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是其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定论。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哲学虽然具有"历史的维度",但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劳动"等诸命题的讨论,马克思哲学依然只是主体性哲学之一种。为了有力地反驳海德格尔的上述主张,深入诠释"对象性活动""生产实践"等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内涵就变得必要起来。而这种反驳与诠释同时将为我们敞开一条恰切理解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并非以一贯之,从追随尼采到与之进行"争辩".他最终把尼采定位为一个形而上学或虚无主义的完成者,这是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德国法西斯上台和战争的环境下,它关联着海德格尔30年代到40年代的思想"转向",更与海德格尔参与政治的失败以及对政治问题的反省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祥龙 《河北学刊》2006,26(3):14-22
海德格尔与孔子都意识到终极真实无法被述谓式地表达,但他们都不认为这种“不可言”穷尽了语言的所有可能。对于他们,艺术、特别是诗,有一种原发的言说能力,或者说是开启真理和显示前述谓的含义的功能。本文先从分析哲学家对于海德格尔的看法讲起,以展示“语言的界限”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不同含义。然后分别分析海德格尔与孔子如何从“终极不可被言”的认知进展到“诗为言之源头”的观点,其中特别着重“无”或“敞开处”对于海德格尔、“兴”对于孔子的关键意义。最后是两者的直接对比。  相似文献   

16.
现时代虚无主义的信仰处境,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对自然界与超验世界的双重祛魅,特别表现为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化与主体主义的悖论;现时代形而上学的迷失与困境,则以在场的方式表现了超越性的内在危机,从尼采到生存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见证了从"古典的虚无主义"到"否定性的虚无主义"的倒退;在宗教方面则表现为宗教世俗化与神秘主义的盛行;在个体生存上则表现为个体空前的独立性与个体在现代性境遇中不断加深的被抛及其放逐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7.
巴雷特在《佛教禅宗·铃木大拙选集》导言中描述说:海德格尔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有天他在看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正在看铃木大拙的书。海德格尔说,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这正是我在我所有著作中要讲的。不管这里是否有夸张的成份,海德格尔与禅宗的相通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相通可从多角度探寻。但我以为,海德格尔与禅宗关注的核心都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他们都是在对人生意义进行冥思或静虑,也正是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海德格尔与禅宗所思所得显出极为惊人的相似。一、“有在”与“实相”——意义的设问与体验的根据海氏巨著《存在与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现代性视角,从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对形而上虚无主义的现代性反思及其悖论出发,剖析当代中国社会在价值、历史、文化和网络生存领域中存在的"无根性危机"、"断裂性迷茫"、"困惑性麻木"、"陌生性慌乱"等衍生态的虚无主义思潮,指出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及其在中国学术思想观念体系、社会公共话语体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三大领域中的侵害,并提出,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消解中国现代性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同时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主导论"价值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雷思温 《学术月刊》2020,(12):14-22
从黑格尔哲学体系逐渐退潮的19世纪中叶开始,超感性的形而上学概念对现实的经验与实情逐步失去了支配能力,这正是尼采与海德格尔所揭示的现代虚无主义局面。这一新的哲学取向最早出现于谢林哲学之中。晚期谢林将本质(Was)与事物的实情(Dass)进行了区分,并在此前提下提出"哲学经验论",将其在绝对唯心论中与唯理论进行更高维度的和解,由此挽救现代虚无主义所带来的分裂。谢林"拯救经验"的努力最终走向了超越经验和理性的超越性开端,这一开端来自神性的自由绽出和意志化的决断行动,并由此成为没有根据和不能再被奠基的深渊性开端,结果反而将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暴露得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20.
近代欧洲文化,转化了基督教之理性主义,把以主体为内核的意义置于历史中心,从而开辟了现代性之"创造性破坏"历程。就此而言,在形而上学层次上,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压抑了"有"(关系)而突出"在"(以主体为中心的绝对的同一性)。被尼采视为欧洲文化命运的虚无主义即是指这一过程。后来的思想,包括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在内的20世纪探索,都为打开虚无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在其中也都隐含着更深刻的倒退:在主体和客体两极化操作中,作为抵抗颓废虚无主义根据的客体优先性被能指的和欲望的优先性(这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当代表现)剥夺了。与之相反,德里达的"解构"恰恰以破坏性的形式再度将虚无主义反思推到前沿。与尼采、海德格尔不一样的是,他不再试图在形而上学层次上颠倒优先权的归属,而是把矛头指向优先权逻辑和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对表述意义的传统方式的批判而打开彻底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