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习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但英汉文化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差异,因而形成英汉习语在语义上的不对应性.本文阐述了英汉习语在指称意义与联想意义上的区别;介绍了英汉习语在互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民族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英汉习语存有相似性的同时亦有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字习语是英汉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数字文化。由于宗教文化、神话传说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使得英汉习语中相同的数字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或相同所指却借助于不同的数字来体现。从文化内涵、禁忌和虚指方面探讨英汉习语中数字语用关系的非对等性及差异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都是高度发达的语言,拥有极其丰富的习语宝库。这些习语承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特色和文化信息。因而通过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便可进一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 来探讨英汉习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5.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文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以英汉成语和谚语的翻译为例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通过对习语与语言文化、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实例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英汉习语翻译中表现出的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以及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等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语境及文化语境的内涵,分析了英汉习语在文化语境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语用角度谈习语翻译的“形似”与“神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英汉语言的差异体现了英汉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从语用角度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9.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文章通过对习语与语言文化、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实例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英汉习语翻译中表现出的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以及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等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由于英汉民族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相当的差异,习语中的动物形象在各自的文化中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正确理解英汉习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差异,才能更好地在翻译中理解和使用这类英汉习语,以减少或避免文化隔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实现的关键在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对象由被动盲目的他律客体转变为自觉主动的自律主体。文化自为以文化的反思性认知和创造性引领为核心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主体摆脱未展开的感性状态,走向理性自觉的发展阶段,推动民族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信。文化主体身份意识的确认、文化黏性的增强和文化话语权的提升是文化自为证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理路。而激活个体主体性、凝聚集体主体性和锻造话语主体性则是文化自为对文化自信的主体化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关注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经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重视文化形态的意识形态机制,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派的文化分析强调作为文化存在的研究对象。有鉴于文化研究在经验与结构之间的范式争议,文化分析主张从“文化本体”到“文化指涉”的理论转向。比较和对照文化研究的理论观念与范式,本文主张从作品到文本的范式转型,以此考察文化文本作为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点,强调从文化到文化性的视域融合,以此梳理“文化指涉”作为文化分析的批评视角,探讨“会思考的艺术”作为文化分析的理论对象。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国际化视野来看,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确立文化自信以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确立文化自主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更要实现文化自强,树立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产力客体性要素是指文化生产劳动所指向的劳动对象以及文化生产劳动者所创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劳动资料等。在文化生产力系统中,文化生产力客体性要素制约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是文化生产得以进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同时直接影响文化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化行政是作为宏观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作为微观的文化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文化行政转型是指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的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行政转型的动力,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行政转型的直接手段,而体制、机制创新是重建文化行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伊格尔顿认为当下文化理念的剧烈膨胀与追求文化差异密切相关,而文化差异具体体现为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追求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普世性,更不能抛弃传统与历史。这一观点将传统文化观的宏观意识、崇高意识、精英意识与当代文化的微观形态有机统一起来。伊格尔顿关于文化差异性的定义,以及关于价值观、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对后现代社会可能产生的文化危机的警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后现代条件下的文化问题和开展文化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与文化生产的创造性转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生产,是从保护的维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二是从文化生产到文化遗产,是从发展的维度对当今文化生产提出历史责任。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生产的创造性转化可以选择挖掘非物质文化、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个性品牌的发展路径;而从文化生产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则要突出文化,强调品位,注重效益,把握尺度,追求项目做特,文化做深,产品做精,品牌做响。文化遗产与文化生产的创造性转化是文化产业实现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应有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性前提。无论是现实意蕴,还是学理价值,都内在地规定了文化自觉的丰富内涵,具有辩证性结构:文化自觉的自在性和自为性,文化自觉的一元性和多元性。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思想前提,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文化自觉是文化国力的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具有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典型特征,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突出。资源型文化产业是利用文化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的主导门类和产业类型,其特点是投入少、风险低、回报快,并且同旅游业形成相互带动的关系,比较符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中,存在着热衷于打造人工文化景观和文化复制物的做法,满足人们廉价的审美需要,而对真实形态的文化资源利用重视不够,体现出较强的政绩色彩和经济利益的追求。我国应走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日、韩等国家在经济危机后,靠文化产业带来的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实现了向文化产业大国迈进的目标。同样,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主要表现在: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拓展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等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